中世紀倫敦始終是英格蘭王國的政治與貿易中心,也是英格蘭城市自治的先驅,既享有歷史悠久的高度自治權利,又常在王國政治中扮演關鍵的角色。這種獨特的優勢地位體現在中世紀英格蘭的經濟政治生活中,也被時人深刻感知,體現為一種可稱為“倫敦特殊論”的觀念。
——林琦葳 藺志強
宜國是文獻佚記的一個西周古國。由于宜侯夨簋、霸伯盤的出土,才使我們對它有了新的認識。宜國為姬姓,其地望在今河南宜陽附近。其始封之君宜侯夨由虞侯徙封至宜,以其都邑作為國名。它的前身虞國是武王克商后由分封虞仲形成的新國族。
——姚草鮮
古史傳說在流傳過程中會受到傳播者學術傾向的影響,呈現出一定的學派或流別特色。楊寬先生曾言:“諸子意在立說求用,其引據古史傳說,無非欲以發攄己意,以申其說,其取舍有不同,亦誠有之。”這提醒我們,諸子對古史的構建并非疑古者主張的“托古改制”“古史出于諸子臆說”,而是在取擇社會流傳的古史資料時,有所偏重,有所發揮,也可能有“再加工”與“再創造”的行為。
——張 帆
從《容成氏》《列女傳》及其他相關描述看,紂王造的這種炮格刑具,其實就是從商代的懸肉格演化出來的。也就是說,懸肉格這類懸肉的器具早在商代就已經出現了,紂王對懸肉格的形制并不陌生,因此才可能據此造出“炮格”這種殘暴的刑具。
——朱紅林
漢代農耕畫像石主要分布在今天的陜北、魯西南、江蘇徐州、四川等地區,不同地區的農耕畫像石生產特點各不相同。每個地區又呈現出模式化的生產特點……批量化、規模化生產的漢畫像石農耕圖,無意于展現和傳播漢代農耕、紡織技術,而是畫像石生產者(主要代替孝子)通過一系列具有象征性的農耕、紡織圖像,來表達逝者的靈魂不滅,生命在另一個世界中能夠衣食無憂,永葆榮華富貴。
——解樹明
明初中央各部院用紙多用刑部“贓罰鈔”購買,洪武末,允準刑部問囚納紙以補紙張不足。正統時,巡按監察御史、分巡按察使、布政司理問所及府州縣衛所也在聽訟中獲得納紙權。納紙對象由起初的有罪者逐漸擴大到原被告及案件牽連者,并在成化時合法化。從天順時起,訴訟納紙由本色互折轉向折納銀、米,后在實踐中形成二成本色、八成折色的模式,且折色逐漸成為地方財政的構成部分。
——劉正剛
入關前官方立法給與旗下首告家主罪行的奴仆離主機會;入關之初即便與順治律嚴禁家奴告主的精神完全沖突,官方仍允許旗下家奴首告家主;康熙年間官方大體依律禁止家奴告主,再到之后尊崇主奴名分,嚴懲家奴告主。清代旗人家奴告主相關法條的持續修訂,是滿漢法律融合復雜過程的真實寫照。
——宋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