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夢涵,李紅英
(四川輕化工大學,四川 自貢 643000)
黑龍江省大豆出口貿易對我國大豆產業發展有較大影響,其大豆出口量占全國大豆總出口量80%以上[1]。隨著大豆生產成本的提高以及相應補貼政策的缺失,黑龍江省大豆的市場競爭力有所降低[2]。與此同時,我國并未樹立起“綠色”大豆的品牌形象,多數消費者沒有意識到非轉基因大豆與轉基因大豆的不同。此外,我國大豆產業鏈深化加工能力不足,產業鏈不完整,面對跨國企業的沖擊顯得力不從心[3-4]。因此,改善黑龍江省大豆產業發展的不利狀況、充分發揮非轉基因大豆的優勢,有助于增強黑龍江省大豆的出口競爭力。文章將從生產規模、播種面積、品牌樹立、大豆加工產業鏈、科研動力、國家政策等方面研究黑龍江省大豆出口貿易市場,針對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對策,以期進一步提高黑龍江省大豆產量、擴大出口、樹立品牌形象、豐富大豆出口貿易研究領域的相關內容。
1.1.1 黑龍江省大豆播種概況
黑龍江省的土地質量、生態環境、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都十分優越,大豆種植面積占據了我國大豆種植面積的近50%。如表1 所示,2017—2020 年黑龍江省大豆播種面積呈上升趨勢。受經濟收益的影響[5],2020 年玉米價格上漲,因此,2021 年黑龍江省大部分農民傾向于擴種玉米,大豆的播種面積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同時,華北和東北等大豆主產區在大豆生長期間遭遇不利天氣,導致大豆單位面積產量有所下降。

表1 2017—2021 年大豆播種面積
1.1.2 黑龍江省大豆產量概況
黑龍江省大豆產量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如表2 所示,2016—2020 年黑龍江省大豆產量呈上升趨勢,2020 年產量最高達到920.29 萬t,占全國大豆產量的46.95%。但在2021 年,由于種植面積減少,產量降為718.80 萬t,但仍占全國大豆產量43.84%[6]。由此可見,黑龍江省大豆產業保持明顯優勢。

表2 2016—2021 年大豆產量
由表3 可知,黑龍江省大豆產量遠超其他主產區,2019—2021 年黑龍江省大豆產量都在700 萬t以上,排在第二位的內蒙古自治區大豆產量約為黑龍江省大豆產量的1/3。在2021 年,內蒙古自治區大豆產量僅有168.50 萬t,占全國的10.27%,而排名第三位的四川省大豆產量僅有104.40 萬t。

表3 2019—2021 年全國及各主產區大豆產量
從表4 可以看出,2017—2021 年黑龍江省大豆出口量都未超過2 萬t,全國大豆的出口量也在逐漸降低,2017、2020 和2021 年黑龍江大豆出口量不足全國大豆出口量的5%。黑龍江省大豆出口量持續減少表明其國際競爭力不斷減弱,同時,由于國際四大糧商的控制,我國大豆市場早已失去了原有的優勢,我國從大豆出口大國到如今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黑龍江省大豆產業的振興顯得尤為重要[7]。

表4 2017—2021 年黑龍江省大豆出口情況
大豆屬于土地密集型作物,我國通過擴大大豆種植面積提高大豆產量的可能性較小,這樣將會導致三大主糧產量降低。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通常是農戶自主種植,規模較小,而美國、阿根廷等地大豆種植規模大多達到了1 500 萬hm2。相比之下,黑龍江省的大豆種植尚未形成規模。小規模種植致使推行機械化種植的成本過高,黑龍江省大豆種植人力成本投入較大,難以形成規模經濟。
黑龍江省作為我國糧食生產第一大省,其糧食生產動態必然影響我國的糧食安全。黑龍江省大豆和玉米的種植一直呈現此消彼長的關系。大豆作為土地資源密集型產品,沒有種植比較優勢,農戶更愿意種植經濟效益高的玉米,加之受到進口大豆的低價沖擊,農戶種植大豆的意愿銳減,致使2018 年黑龍江省大豆播種面積僅為3 567 740 hm2,而玉米的播種面積為6 317 820 hm2。大豆種植面積的減少直接導致我國大豆供需不平衡,提高了我國對進口大豆的依賴度。
我國的大豆行業想要崛起,必須利用好非轉基因大豆的品種優勢,走好非轉基因的特色發展道路,打造屬于我國大豆特有的綠色品牌。黑龍江省的非轉基因大豆替代性低,因為其蛋白質含量比轉基因大豆高,非常適合用作可食用豆制品的加工。但在黑龍江省大豆出口時,并沒有著力宣傳非轉基因大豆富含蛋白質且脂肪含量低這一優勢,同時沒有完善的認證體系將非轉基因大豆和轉基因大豆有效區分開來,沒有發揮其綠色品牌效力。
黑龍江省大豆加工產業鏈較短,主要是加工初級產品,深加工的企業非常少。黑龍江省有一定規模的豆制品加工企業中,可以做到精加工的企業僅占所有企業的1/6,其余企業包括傳統加工企業和初級加工企業,以加工素制品、豆粉和基礎蛋白為主,油脂加工也是以加工色拉油為主。由此可見,黑龍江省豆制品加工僅停留在對基礎原料進行加工階段,對于加工大豆中間產品和終端產品涉及的較少。相比之下,美國、巴西等國的豆制品加工產業鏈長,深加工產品附加值高,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
為解決大豆生產、出口、需求等問題,我國出臺了許多文件。農業農村部一號文件《農業農村部關于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2021 年農業農村重點工作部署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繼續實施大豆振興計劃,穩定大豆生產”。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指出“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穩定大豆生產”。我國為穩定大豆產量出臺了相關政策,但是從政策的出臺到具體落實仍有滯后性。我國加入WTO 后,黑龍江省大豆出口的國際競爭力明顯不足,跨國糧商的價格打壓讓大豆出口貿易發展舉步維艱,這與國家給予大豆產業保護政策的力度不足有很大的關系。
黑龍江省應該堅持以貿易帶動加工、加工帶動產業融合的原則,將產前、產中、產后聯系起來,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實現集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經營模式,這樣既解決了大豆種植戶分散經營的問題,又解決了生產和貿易無序的問題。同時應鼓勵農戶創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并引導組織合作社、公司、科研機構和相關單位的行業協會形成加工企業集群,將產供銷、貿工農、經科教緊緊聯系在一起,從而形成大豆貿易集群,促進大豆出口貿易社會化、集群化發展。
要想提高大豆產量,就必須擴大種植規模,推進機械化生產。根據黑龍江省對現代農業的要求,要建立以生產高品質大豆為主的大豆種植基地,為推進機械化生產做足準備;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從根本上解決大豆單產低的問題。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加強農田水利開發,提高地表水管理能力,推廣機械裝置灌溉,提高灌溉技術,發展節水灌溉;推進大豆種植全程機械化,快速更新大豆生產的農業機械設備,加快農業機械配套的步伐;培植土壤,把培土與養土結合起來,增施肥料,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黑龍江省非轉基因大豆以天然的優勢超越了國外轉基因大豆,黑龍江省在出口時應該加大對非轉基因大豆的宣傳力度,讓消費者明確非轉基因大豆低脂高蛋白的優勢。黑龍江省必須利用好“綠色”大豆這塊招牌,形成完善的認證體系,將非轉基因大豆和轉基因大豆嚴格區分開來,對外大力宣傳食用非轉基因大豆的優勢,從而擴大黑龍江省大豆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可以通過大豆行業協會的宣傳來吸引國外廠商,為黑龍江省開拓新的國際市場。
在選育方面,應確定大豆品種研發方向,以黑龍江省大豆高蛋白、低脂肪、非轉基因作為賣點,擴大需要健康有機產品的買方市場。同時,提高黑龍江省大豆的生產量和出口量,延長大豆的深加工鏈,著力發揮技術和人才優勢,將產、學、研緊密結合在一起,確定大豆育種體系,培育出高產量的大豆品種。此外,應該在技術創新上下功夫,例如以初榨豆油為基礎,開發更精細的工藝,大力發展大豆蛋白、大豆分離蛋白、大豆蛋白粉等優質產品。
黑龍江省應著力提升大豆的生產加工水平及出口貿易水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提升大豆的國際影響力。大豆主產區的相關部門應發揮引導作用,形成大豆收購組織,調整對國外大豆收購的范圍,降低國外大豆對國內大豆企業的沖擊力。提高黑龍江省大豆的行業認可度,以促進其大豆生產、加工和出口。對黑龍江省的大豆企業進行動態監測,實時跟蹤大豆收購進度。政府也應該支持非轉基因大豆產業的發展,避免進口的轉基因大豆擾亂非轉基因大豆市場。同時,各級政府要加大對大豆產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并且以滿足市場對健康有機產品的需求為目的,激發市場對高蛋白作物的需求,以此提高黑龍江省大豆的國際市場占有率。
黑龍江省作為我國大豆的主產地,其大豆產業未實現規模化生產,出口規模較小,播種面積受玉米種植擠壓而減少,綠色品牌影響力不足,大豆加工產業鏈短,產業扶持力度不足。面對這樣的困境,應促進大豆出口貿易產業化,大力推進機械化生產,嚴格把控產品質量,注重綠色品牌建設,延長大豆加工產業鏈,加大科研投入,加強政策支持,進一步促進黑龍江大豆出口貿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