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地
關鍵詞:交互敘事;野生動物園;兒童體驗;行為;空間
引言
野生動物園作為科普教育、物種保護的公共空間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根據2021 同程旅行的文旅大數據顯示,兒童幾乎是野生動物園的主要使用群體。但是,我國的野生動物園卻具有鮮明的成人主義特征,沒有很好地響應兒童群體的使用需求。因此,如何在交互敘事視角下去構建新的兒童體驗設計體系,充分滿足兒童群體的需求,最大限度地發揮野生動物園的教育價值,成為學術界的熱門話題。本文以此為背景,從交互敘事設計的角度出發,通過分析兒童游園活動需求,對野生動物園的設計方法進行思考研究。
一、野生動物園兒童體驗設計與交互敘事概述
(一)交互敘事概念
“交互敘事”概念最早由克里斯·克勞福德提出,通過交互設計和敘事設計兩個部分組成。交互敘事設計定位了受眾的特殊需求、生產、分配和消費的特定技術,可以增加公眾的理解力,提高參與性和認同感。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講故事”的手段吸引觀眾主動參與,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
(二)交互敘事與野生動物園兒童體驗設計的關系
野生動物園中的主要使用群體是兒童。但是通過目前野生動物園中的管理來看,并沒有很好地滿足兒童的使用需求。例如:園區中的導游圖、科普講解牌等都是給成人看的,兒童會經常在園區里迷失方向。動物園常常按照動物的生活環境、哺乳方式進行分類,但是卻較少關注從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偏好習慣進行規劃。因此,將園區中“景觀”和“功能”方向的研究轉變為“交互敘事”研究,從成人視角向兒童視角的轉變是當下野生動物園發展的必要途徑。[1]本文從行為、空間、情感方面對交互敘事與野生動物園兒童體驗設計進行探索式研究。其實踐意義在于提升野生動物園對兒童群體的吸引力,并且更好地發揮科普教育功能。一個優秀的野生動物園兒童體驗設計在游玩體驗、空間表達方面承上啟下,能夠給予兒童良好的認知與玩樂感受,見圖1。
(三)兒童的需求分析
兒童體驗設計與“功能主義”性質不同,兒童的感受將作為重點考慮。通過選取具有代表性的4 個野生動物園進行競品調研,見表1。基于調研可以得出當前野生動物園兒童體驗中的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4 個方面:(1)互動性較差,游玩體驗不流暢;(2)參與感較低,缺少融合設計;(3)沒有考慮不同年齡段兒童差異性;(4)科普教育功能難以發揮。[2] 本次調研采用用戶訪談方法進行。通過調查了解到兒童在游園時中的具體行為、用戶需求。
兒童游園需求總結為以下3 類:互動與參與,探索與好奇,科普與教育。在互動與參與之中,兒童已經具有的認知和判斷會影響游玩體驗。年齡及性別差異的意識已經形成,并且會自發地將其置于游玩的情境之中。兒童具備十足的想象力,擅長在實體空間里面融入幻想,創造出超脫于現實的游玩空間。因此,在兒童的行為思考中添加沉浸式的角色認知可以增加其游憩體驗。根據探索與好奇的需求,結合對兒童刺激最為敏感的知覺、視覺體驗。據調查當兒童身體在游玩空間內不斷自由流動時,能給兒童帶來強烈的感官體驗。參與式的空間交互敘事思考將激發兒童的新鮮感。科普與教育是兒童游園時的基本需求,良好的思考互動體驗能增加學習與探索的興趣。在體驗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在實踐中產生認知。隱喻及反思將喚起兒童的情感共鳴,見圖2。
二、野生動物園交互敘事設計要素分析
(一)行為:沉浸式的角色認知
角色認知作為一個現實的概念,是將主動意愿創造出的想法變為現實的主體,并在一定環境情境下施行探究活動的過程。[3] 野生動物園兒童體驗設計中融入角色認知思考會使兒童從被動接受轉變到主動體驗,同時在情感上也會建立起深刻聯系。
根據人類學的研究表明:兒童在建立社會與文化的聯系時離不開玩樂。角色認知能給兒童創造一個具有想象力與分享價值觀的游戲環境。在野生動物園中,設計師設計特定的敘事線索,可以幫助兒童在“角色認知”過程中對野生動物園的科普教育目的形成深刻印象。兒童從“模仿角色”轉化成為“我是這個角色”的模式設定,激發兒童對于角色的認同感。
進行“角色扮演”的時候,要將兒童的注意力聚集到特定的情景空間之中,并按照要求完成情節任務。例如,當兒童身處的實體空間出現了平時接觸到的動畫片、漫畫書等情節人物時,兒童會自發將幻想創造出的虛擬空間與實體空間進行融合,并且樂于通過游戲的方式與之互動。與此同時,兒童會在認知過程中形成情感認同,行為會進行相應轉變,通過實際行動會進一步加深對于某件事物的理解,并產生興趣愛好。在整個過程中,兒童會促成換位思考,以便更好地認知、了解世界。
(二)空間:參與式的交互敘事
參與式的交互敘事內涵更加注重兒童的參與感和交流,主張文化的雙向傳輸。據調查,兒童喜歡與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待在氣氛活躍和專心致志的地方。例如自由游戲、認識朋友、體力活動等這種主動性的活動,這可以使他們更加陽光自信、熱愛生活。[4] 野生動物園通過參與式的交互敘事來升華其展示空間,將兒童轉變為敘事軸線上的原點,使兒童在參與之中愿意主動接受來自空間的情感傳達。
在以參與式的交互敘事來傳遞內容時,需要將關注點放置到如何通過空間設計來激發兒童的情感共鳴以及親子之間的廣泛參與,并且加深人群對于空間敘事的興趣和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兒童的知覺感受作用一般是通過實際活動獲得的,例如借助一些滑梯、蹺蹺板、獨木橋等傳統游戲設施用作觀展的媒介,兒童通過不同材質、形狀的游戲元素組合增加了觀展新鮮感。交互敘事過程還包括了視覺感受的作用,將相關節點的題材選取為色彩鮮明的卡通造型,可以使兒童形成專屬的舒適空間意象。通過觸摸、觀察等方式,為兒童營造出一個充滿歡樂、驚喜的立體敘事空間。
(三)情感:隱喻及反思式的情感共鳴
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在發展特征、生活方式、游戲水平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成長差異性。學齡前期與學齡期的兒童已經進入到思維運算階段,神經系統和大腦的發育已經逐漸成熟,語言表達能力、圖形圖像識別能力、事物認知能力迅速發展。在這個階段,兒童從對世界的無目的理解轉向成有目的的獨立思考。并且會用符號來表征事物。游戲水平逐漸以建構性游戲發展成為具有規則的正式游戲。
在敘事過程中融入隱喻可以使兩個事物之間的相似性建立起聯系,借助兒童對了解事物的已有經驗來認知和領悟未知事物。[5] 兒童因每一個細節考慮而產生驚喜,原本熟悉事物因為隱喻的深義而意味深長,從而形成新的生活態度。例如,在野生動物園體驗中應當將兒童的認知記憶、情感聯想通過恰當的媒介方式與野生動物產生聯系,啟發式地將科普信息傳達給兒童,激發具有深度的思考體驗,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喚起兒童對野生動物保護的使命感。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隱喻轉化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兒童的認知規律,將展覽對象轉化成適合兒童理解的內容。交互敘事作為一種更深層次表達情意的方式,能更好地傳達野生動物園的教育科普思想理念,引發兒童的情感共鳴。
三、基于兒童體驗的野生動物園交互敘事設計策略
(一)構建角色認知的交互敘事環境
野生動物園兒童體驗能否在兒童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體在環境中是否形成了角色認同。將兒童設置在一個有完整故事架構的情景空間中,引領兒童在“實踐”中學,寓教于樂。當兒童參與到游戲化的角色扮演的活動中時,可以加深兒童對于學習經歷的記憶,激發對事物的興趣。
1. 角色塑造
在兒童參觀野生動物園時導航設計是必備功能,完善的導航系統能提高兒童游玩的體驗與效率。例如,為兒童塑造出一個以虛擬角色身份踏入自然探險的旅程,通過特殊的服裝和道具,兒童可以在場景中感受到真實互動和沉浸式的個人體驗。根據學齡前期與學齡期兒童年齡階段喜好的不同,兒童可以選擇與自己屬相相同的動物角色或者是帶有職業色彩的人類角色。進入園區后,系統會按照兒童年齡階段及使用需求自動規劃游園路線。學齡前期的兒童在路線選擇上以可愛、易親近、性格活潑的動物游覽為主。在主要空間節點上串聯大熊貓、狐猴島、長頸鹿、考拉等觀賞地。學齡期兒童游覽路線規劃則以地形豐富、主動探索,培養孩子的洞察力為主。通過角色塑造使得不同年齡的兒童都能真實地體驗與感受,增加了兒童對野生動物園的整體印象。在到達指定范圍內,系統會根據每個兒童不同的角色身份來進行語音講解,指引路線上結合放置動態電子屏幕來提示將要到達的地點。通過聲覺與視覺結合的方式,來增加兒童對具體實物的聯想。游玩途中,兒童行走的路線,講解所聽到的聲音,以及看的展覽內容都會被記錄下來。游覽結束后,系統會用某種合適的敘事方式自動生成一段話,用來概述此次獨特的經歷,最終將這段話用來印刷在紀念卡上。
2. 角色扮演
當兒童在園區中由“角色塑造”形成角色定位后,通過開展“角色扮演”式的活動將激起兒童強烈的參與性。兒童把注意力集中到特定的情景活動,完成場景任務有利于角色扮演的實現。通過一系列的認知過程后,兒童形成相應的情感認知,并能滿足自身體驗性需求。園區內所開設科普自然課堂可以讓更多兒童通過不同的角度來了解動物秘密,通過多樣的游戲互動,可以在玩中更好地體驗自然的神奇。“奇趣自然島”是利用沉浸式數字交互技術打造的科普主題樂園,其中“森林壁影”互動項目對園區具有借鑒意義。該項目為兒童提供了一幅幅活潑生動且可參與互動的動態故事畫面。項目利用體感剪影模仿的互動方式,創造一個全感官體驗的交互敘事空間,完成“角色塑造”。兒童在與虛擬動物的互動中學習到了物種的豐富性,見圖3。通過“角色塑造”的交互敘事設定,兒童迅速脫離現實空間環境,沉浸到能實現自主感知、充滿想象的空間。
(二)遵循故事化原則,設計多重感官體驗空間
現階段我國大部分野生動物園多為被動式景觀設計,在空間內部多以形式與觀賞為主,這導致了兒童與環境之間的交流相對被動。單向信息交流已無法激發兒童的探索樂趣。動物園的景觀環境需要引入交互敘事的方式來促進兒童與環境之間的雙向信息交流,從而增加兒童、環境、景觀空間三者之間的互動體驗。
1. 自然環境中感官體驗
與成年人相比,兒童的感官更加敏銳,會更多地依賴視、聽、觸、嗅、味五感來了解自然事物,接受和處理信息。在設置野生動物展覽空間的時候融合故事化情節可以刺激兒童的好奇心,引導兒童進行參與互動,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帕洛阿爾托青少年動物園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育項目,孩子們可以在充滿樂趣的游戲環境中探尋科學與自然。在展覽大廳與貓鼬動物園之間通過設置攀爬設施引導兒童進行爬行,孩子們在爬行中與動物進行互動感受到了沉浸式體驗,見圖4。根據研究,兒童經常會被自己所喜歡的東西吸引,并且愿意長時間地沉浸在其中,帕洛阿爾托青少年動物園便很好地響應了兒童的游覽節奏。園內的展覽空間通過垂直分層被設計成了“自由樂園”,孩子們可以找尋機會從不同角度來觀察自然,并且可以與各種鳥類進行直接互動。一些自然觀景設置也為孩子們提供了豐富的環境體驗,例如樹根和水池,兒童可以在樹上進行探索并且俯瞰各種動物空間,有不同的互動視角。樹屋連接著動物園空間,通過繩索橋、梯子、隧道和平臺連接動物園中心,為孩子們創造了一個充滿活力的游戲體驗,見圖5。
莫斯科兒童動物園是一個兒童、成人、動物皆處于平等地位的地方。園區不僅為孩子們展示動物如何自然生活,還為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提供了季節游玩計劃。動物園與生物學家、科學愛好者、生物棋盤游戲的設計者密切合作,將旅游路線設置成童話主題,所展示的動物也必須符合故事情節,見圖6。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們在與動物玩耍的同時也可以相互學習。園區被劃分成為幾個區域,短途游玩路線中,兒童可以透過圍欄與動物進行簡單互動。對于游玩時間較為充足的兒童,他們可以選擇其他路線——直接來到動物面前進行觀賞撫摸,并且可以和工作人員一起照料它們。在每一個區域的旁邊會設置兒童游戲區,孩子們可以模仿兔子穿越樹洞,或者是模仿小鳥爬進鳥巢,見圖7。這不僅增加了趣味性,還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讓孩子們了解世界的最好方式就是通過游戲、模仿及互動。
2. 虛擬環境中的感官體驗
VR 理念在野生動物園中的應用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家長帶著孩子慕名而來,與“野生動物”之間實現零距離的親密接觸。廣州VR 動物園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大膽創新,將VR 技術與動物的科研、保護進行深度結合,使孩子們沉浸在奇幻體驗之中。在每個觀賞動物區域的旁邊會有一個VR 裝置,兒童只需戴上VR 頭顯就可以沉浸到錄制好的視頻中。在名為“森林之旅”的項目中,熱帶雨林中豐富的動物在短時間內都映入眼簾。動物進食、繁殖等畫面使人身臨其境。恐龍復活體驗區借助體感互動和投影技術使小朋友們化身為神筆馬良。當兒童在紙上畫下一只恐龍后,通過掃描儀將會投射到電子屏上的侏羅紀世界中。兒童可以通過擊打墻壁等一系列感應操作讓恐龍行走、奔跑,并且幫助它們躲避自然災害和捕食者的威脅。借助VR 技術的交互敘事讓小朋友們了解到恐龍的習性及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見圖8。
虛擬體驗館將展示內容與空間營造融合,使兒童參與其中,以增強兒童的體驗感并產生情感共鳴。邁阿密Frost 科學博物館中水族館的模擬濕地體驗區域對野生動物園交互敘事設計具有借鑒意義。該空間內部設計出一處虛擬大沼澤地,一段具有豐富生物多樣性的故事情節將圍繞此展開。當孩子們進入到互動虛擬環境中,沼澤地中的動物角色逐漸誕生。當太陽升起時,兒童根據提示移動木頭可以觀看水池中的小魚游動。到了下午的雷暴雨來臨之前,部分草地會發現鹿或者鱷魚巢。隨著太陽的下山,周圍的環境逐漸昏暗,孩子們可以利用虛擬手電筒發現隱藏的動物。如果保持足夠的安靜,甚至會碰到罕見的佛羅里達黑豹,見圖9。到旅程結束后,兒童會意識到沼澤地中的生物是豐富多樣的,為了避免野生動物的滅絕,要樹立起保護沼澤地的意識。
(三)設置隱喻性的行為引導
兒童是富有創造力的群體,他們會將自己所看到的畫面與親身經歷聯系在一起并且加以創造性想象。例如,一名兒童看到圖片中在描繪野生動物展覽,兒童會回憶起電影中獵人正在捕殺一只奄奄一息的大象,認為人與動物應該是平等的,大象不能被任意肆殺。根據馬斯洛所提出來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來看,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在滿足人們的使用功能需求之后,然后再升級到精神層面上。體驗設計中若想巧妙地引起兒童的情感活動,就需要借助隱喻的手段來表達,以激發兒童對空間的聯想感知。
1. 強調反思性隱喻
隱喻具有借此喻彼的特點,兒童體驗設計可以借助隱喻在空間本身與交互敘事之間相互托物借義。從而突破傳統空間的內涵界限,從而轉變成一個可以托物言志的場所。維也納藝術博物館陳列了名為“呼喚希望”的大型裝置,通過巧妙的隱喻反思激發起兒童對野生動物的關懷。該裝置在穿過被燒焦的松樹叢林后,會在場地中央發現一叢被復活、重新生長的森林,見圖10。人類與其他野生動物在這片森林中和平共處。森林中設置了一個圓形的水池,當蹲下來望向水面的時候,會發現水中映射的倒影并不是自己,而是其他野生動物的臉,見圖11。裝置中的黑色樹木來于附近被野火所燒毀的區域,水中的動物倒影則是被攝像機捕捉到的奧地利本土野生動物所喝水時的畫面。當兒童在經歷氣候危機后,發現了野生動物及植物復蘇的可能性,將會與自然建立起更深刻的聯系。反思性隱喻可以把野生動物園的科普教育宗旨更好地展現給兒童,并營造讓兒童共鳴的情感氛圍,獲得全新的體驗。
2. 強調互動性隱喻
為了更好地滿足兒童群體互動的需求,動物園中的公共裝置及景觀小品可以融入互動性隱喻的思考。以廣州太古匯“與你為鄰,自然共生”主題動物保護展為例,展覽共設置兩個分區,呈現環形布局。展區內部陳列著五座動物雕塑,形象題材取自于:北極熊、金絲猴、小考拉、鯨頭鸛、小熊貓。藝術家使用快遞箱和瓦楞紙等環保材料塑造出令人驚嘆的視覺效果,旨在喚醒人類保護野生動物的危機意識,見圖12。動物雕塑的外圍環繞了一圈有趣的圖畫,內容題材取自從動物到人類所面臨的生態威脅。設計師借助多種創意感官裝置,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人類要保護珍稀動物。在中心展區,兒童可通過手機掃碼進入線上游戲,充分了解上述珍稀動物的特征和生活習性,并為它們找尋適合居住的“棲息地”。在中心展區的不遠處,還設置了一個可以與之互動的巨型蹺蹺板。蹺蹺板一端是可愛賣萌的北極熊,另一端是穿著防疫服的人類。當藝術裝置靜止不動時,北極熊將處于蹺蹺板劣勢的一端。而當人們主動站在感應區內,蹺蹺板則會向北極熊那端傾斜。這個互動在隱喻只要人們為保護動物出力,身處在劣勢的野生動物就可以轉危為安,見圖13。隱喻的本質是一種認知現象,通過在具體的空間中注入情感元素和文化內涵,將為場所提供自我表達的機會。兒童借助已知事物來了解未知事物,以達到引人深思,給人警示等目的。
結論
野生動物園是集科學研究、動物保護、休閑娛樂等多功能于一體的重要場所,對兒童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然而兒童的認知能力與成人相比較具有較大差異,因此需要基于兒童的體驗視角對野生動物園進行設計改進。本文基于兒童在動物園中的活動需求及天性特點,并結合實際調研構建出了完整的設計體系。從行為、空間、情感3 個設計要素得到3 個設計策略。即構建角色認知的交互敘事環境;遵循故事化原則,設計多重感官體驗空間;設計隱喻性的行為指導,為野生動物園兒童體驗設計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