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零碳觀念已不只是社會責任、企業戰略的大背景,也成了每個人的生活新課題。12月16日至17日,第五屆分布式創新設計國際學術會議 DIDID(Distributed Innovation Design International Dialogue)暨國際可持續設計學習網絡中國學術年會(LeNS China2023)在武漢順利舉行。會議主題聚焦于“日常洞察,零碳觀念”,40余位國內外專家圍繞低碳和可持續設計主題進行了精彩的學術分享和圓桌討論。
在12月16日舉行的分布式創新設計國際學術會議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設計學學科評議組組長、教育部高等學校設計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魯曉波教授,全國設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同濟大學副校長婁永琪教授,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李培松先生,世界設計組織WDO執委Ken Nah教授,光華設計基金會副秘書長孫海珍女士,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呂杰鋒教授等領導進行致辭,拉開會議序幕。
受邀參與的10位專家分別來自國內外,包括北京大學祝帥教授、韓國首爾國立大學Jung Eui Chul教授、澳門城市大學王伯勛副教授、印度理工學院Shiva Ji副教授、武漢理工大學呂杰鋒教授、韓國弘益大學KenNah教授、清華大學樂恢榕教授、墨西哥大都會自治大學Brenda Garcia副教授、韓國首爾國立大學Jang Sung Yun副教授以及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藝術設計學院Arlene Birt教授。此外,還有其他來自院校機構如北京理工大學邱越教授、姬文瑞教授、施炳軒教授、昆明理工大學周祎德博士、《設計》雜志社主編李杰先生等嘉賓,共同出席了這次盛會。
在圓桌會議環節,各位專家教授圍繞會議主題探討了低碳的發展方向和設計學交叉學科未來發展趨勢。低碳發展與設計學的交叉領域為社會提供了創新的解決方案,兩者進一步的深化融合發展將成為推動社會變革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本次圓桌會議探索了低碳與設計學交叉學科的未來發展方向,明確了創新、協同和教育的重要性,描述了一個更加可持續、創意而美好的未來。
國際可持續設計學習網絡中國學術年會LeNS China2023于17日舉行,由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名譽院長陳汗青教授、世界設計組織WDO執委Ken Nah教授等領導進行致辭。
來自國內外的13名專家,包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劉新教授、巴西巴拉那聯邦大學Aguinaldo Santos教授、湖南大學張軍副教授、肯尼亞內羅畢大學Lilac Osanjo教授、韓國首爾國立大學Lee Jang Sub副教授、廣州美術學院丁熊副教授、四川美術學院吳菡晗副教授、北京服裝學院何頌飛教授、中央美術學院李衛教授、江南大學錢曉波副教授、上海理工大學李文嘉教授、同濟大學楊皓副教授以及武漢理工大學韓少華副教授就“雙碳目標下的設計”這一話題展開了精彩匯報演講。
17日下午的圓桌會議由武漢理工大學國教學院曹飄老師主持,在學生提問環節中,專家們就“設計師應該在何種語境下找到自身定位”及“設計師應該從哪些方面在可持續設計這一巨大系統中進一步聚焦”兩個提問作出了詳盡解答。隨后,專家們圍繞雙碳背景下的設計這一話題進行了深入的對話和交流。會議深入探討了設計師在可持續發展中的角色和責任,為塑造一個更具創造力和可持續性的未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見解。
設計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當下的需求,更是一種引領未來的責任與使命。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會議不僅激發了參與者們對零碳觀念的深刻思考,同時也為設計領域的未來點出了可能的前進方向,為構建一個更加綠色、可持續的未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日常洞察和零碳觀念的融合提供了深度思考,引領著設計領域朝著更為環保和可持續的方向邁進。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會議共收到優秀設計作品、研究論文、院校機構、專業教師、青年學子五大類別大量投稿,最終篩選出若干作品、論文、機構、教師、學子進行獎勵展示。此次展覽摒棄了傳統一次性紙質展板方式,采用數字化展覽模式進行展出,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覺的盛宴。該種展覽模式,既契合了大會的主題,又符合綠色環保的要求,減少大量的紙張、塑料的使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資源循環可回收利用,用實際行動向與會者宣示零碳行動目標。
據了解,分布式創新設計國際學術會議由科技部高端外國專家引進計劃項目支持,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韓少華副教授發起于2019年,旨在探索分布式共創的創新協同與知識管理機制,通過分享全球范圍內可持續設計專家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術,為可持續設計領域的管理決策和知識發展提供科學支持。
國際可持續設計學習網絡中國學術年會LeNS-China2023,由歐盟委員會ERASMUS+高等教育能力建設項目支持,聚焦可持續產品服務系統設計和分布式經濟,以有效應對環境保護、社會公平與和諧的需求,實現經濟繁榮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本屆會議由武漢理工大學、中國工業設計協會主辦,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