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義國
湖南是一塊神奇的熱土,誕生了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等開國領袖,哺育了彭德懷、羅榮桓、賀龍等叱咤風云的開國將帥,涌現了夏明翰、左權、陳樹湘、毛岸英等一批救國救民的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發生了秋收起義等重大革命事件,成就了“十步之內,必有芳草”的璀璨榮光,鑄就了獨具特色的紅色基因。這些紅色基因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包括湖湘文化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必然產物,經過歲月沉淀,逐漸融合為湖湘文化的一部分。在前進路上,我們要繼續推進湖湘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以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踔厲奮發,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匯聚磅礴精神偉力,為全面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在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南新篇章中展現新氣象新作為。
胸懷天下、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是湖湘文化的核心。
湖湘文化中的愛國主義傳統,發軔于屈原、賈誼等流寓人士。屈原雖受謗讒被貶逐,但仍“系心懷王,不忘欲返”,無奈終不得志,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自盡。賈誼當過長沙王的太傅,是忠君愛國的政論家,一篇《過秦論》閃耀古今。北宋慶歷四年,范仲淹為重修的岳陽樓作《岳陽樓記》,留下千古絕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湖湘兒女的愛國之情由此風靡大江南北。南宋年間,大學者胡安國、胡宏、張栻等人在湖南講學著述,教育千余弟子深明儒家《春秋》大義,引導一批優秀湖湘子弟攜筆從戎,為國奮戰。1275年,元軍圍攻長沙時,潭州(今長沙)知府兼湖南安撫使李芾手書“盡忠”二字誓與長沙共存亡,率軍民拼死抵抗。城破之時,李芾全家以身許國。
五四運動前后,愛國主義情懷在湖湘兒女身上得到傳承和弘揚。1915年5月,袁世凱接受日本帝國主義提出的“二十一條”。長沙學生不顧軍警驅趕,組織集會游行討袁,堅決反對賣國條約。湖南第一師范學生編印《明恥篇》,揭露袁世凱賣國求榮的可恥罪行。毛澤東閱讀《明恥篇》后,在其封面寫道:“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表達了他的沖天憂憤、報國大志和愛國熱忱。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湘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積極探索救國救民道路,在波瀾壯闊的革命實踐中,拋頭顱灑熱血,最終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譜寫了“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勝利之歌,充分彰顯了湖湘文化胸懷天下、愛國憂民的崇高情懷。
新中國成立后,偉人故里的湖南人民,更是將愛國主義精神融入骨髓忠實踐行。陳能寬、周光召舍家為國、服務人民,隱姓埋名研制“兩彈一星”,為璀璨奪目的“兩彈一星”精神增添亮麗色彩。雷鋒立志“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留下不朽的雷鋒精神,歷經歲月的洗禮釋放出穿越時空的精神魅力……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俯首甘為孺子牛”,追求真理,無私奉獻,傾注著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深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國主義是激勵中國人民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在歷史洪流中奮勇向前的強大精神動力,是驅動中華民族這艘航船乘風破浪、奮勇前行的強勁引擎,是引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迸發排山倒海的歷史偉力、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艱難險阻的壯麗旗幟。新時代,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面臨的風險考驗只會越來越復雜,甚至會遇到難以想象的驚濤駭浪。要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傳承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努力營造濃厚的愛國主義氛圍,為激勵湖湘兒女建設新湖南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要進一步厚植湖湘文化心憂天下的愛國情懷,自覺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心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湖南、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際行動中。要主動擔當起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以愚公移山的持之以恒、以鐵棒磨成針的堅強毅力,腳踏實地履職盡責,以自己行動之涓涓細流匯入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之汪洋大海,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
敢作敢當、敢為人先的奮斗精神,是湖湘文化的靈魂。
湖湘文化中敢為人先的開拓創新精神,可追溯至炎帝、舜帝時代,炎帝開啟了農耕文明,舜帝確立了中華民族道德文化,成為湖湘文化的開拓者,足見湖湘文化文脈之深遠。
古代湖湘就是文明之源。早在一萬多年前,湖湘大地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東漢時期,衡陽人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一張蔡侯紙名揚天下,把中華文明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彰顯出湖湘文化中敢為人先的創新底色。
近代以來,湖湘兒女血液里涌動著的敢為人先基因,在風起云涌的世界變革大潮中更為澎湃,掀起震驚世界的大潮。魏源編寫《海國圖志》,倡導“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提出學習改革從而振興中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開創了歷史新紀元,在這背后,革命先驅黃興等湖南人扮演了重要角色,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五四運動前后,在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湖南青年勇立時代潮頭。毛澤東創辦《湘江評論》,以“宣傳最新思潮”為辦報宗旨發出時代最強音,向警予、郭亮等一大批青年受影響投身革命事業;蔡和森赴法勤工儉學,提出“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個中國共產黨”;參加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中湖南人占了4名……群星璀璨的湖南,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敢為人先的精神在湖南發揚光大,從袁隆平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到“自主創新的長株潭”現象,從“三超”“三深”等標志性創新成果,到作為“精準扶貧”首倡地書寫脫貧攻堅的大地頌歌,無一不彰顯著湖湘文化的創新膽識和開拓精神。
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不是敲鑼打鼓、輕輕松松就可以實現的。在前進路上,要勇于面對“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挑戰,培育和增強干事創業的膽識魄力,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英雄氣概敢于奮斗。要進一步培育和強化湖湘文化蘊藏的勇于創新的膽識和開拓奮斗的精神,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用好改革創新這把“萬能鑰匙”,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接續奮斗,努力闖出符合湖南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要涵養“敢為人先”的膽魄,勇闖各種難關險路,不信邪、不怕鬼、不當軟骨頭,知難而進,在風起云涌的改革大潮中奮斗不息,譜寫屬于具有湖湘特色的當代華章。
英勇倔強、百折不撓是湖湘文化的底色。
湖湘流域的地理環境深刻影響了湖南人,造就了湘人“霸蠻”的血性:堅韌不拔的意志、踔厲奮發的精神、百折不撓的韌勁。《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楚國“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這其中便蘊含著堅韌果敢、敢于挑戰、自強不息的湖湘性格。鴉片戰爭之后,西方列強在中華大地恣意妄為,“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的豪言壯語激活了多少湖南人的熱血,使近代湖南人的血性表現得更為淋漓盡致。左宗棠年近七旬仍請戰收復新疆,抬棺出征;譚嗣同“去留肝膽兩昆侖”,以鮮血警醒國人;蔡鍔發動討袁護國運動,以絕癥之身領兵奮戰沙場;宋教仁力倡憲政,身陷險境猶不懼,雖遭暗害仍無悔;武昌起義臨時總指揮蔣翊武,為了維護共和從容赴死。

△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湖南人為了革命勝利,面對刀山火海從不退縮,用生命譜寫了“寸土千滴紅軍血,一步一尊英雄軀”的慷慨壯歌。其中,毛澤東一家六位親人為了革命勝利壯烈犧牲,何長工家族中有幾十名親屬慘遭殺害,賀龍的賀氏宗親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達2050位。1921年至1949年間,人口不足50萬的平江縣,先后有23萬多人為革命犧牲,其中登記在冊的烈士有21000多名。特別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湖南成為主戰場。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與日軍進行的20余次大會戰中,有6次發生在湖南境內:包括三次長沙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和湘西會戰。侵華日軍將35%的兵力用于湖南戰場,湖南的犧牲和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勇敢者創造的。“敢”字是流淌在湖南人血脈里的品質與自信。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發展進入關鍵期,各種矛盾紛繁復雜、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一蹴而就,必須激發湖湘文化中“敢”的因子,勇敢地面對挑戰,迎難而上,永不氣餒。要堅定理想信念,保持“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的定力,面對困難有著“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定決心和壯志豪情,面對挫折決不低頭決不退縮。要發揚斗爭精神,有“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韌毅力,自強自立,艱苦奮斗,以久久為功、利在長遠的恒心和耐力,朝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正確方向,持之以恒為民謀福祉。要學好斗爭本領,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立足實際長遠謀略科學施策,統籌發展與安全,以頑強拼搏的奮斗姿態闖出一片新天地。
融匯百家、兼容并蓄的包容思想是湖湘文化的特質。
湖湘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性,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學派文化長期相互融合形成的文化形態。它是開放的,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從而不斷優化和發展。
早在初唐時期,長沙銅官窯生產的瓷器就融合唐三彩工藝、西亞風格、佛教文化元素,通過“海上絲路”向海外出口。在印尼發現的1000多年前的沉船“黑石號”上,就裝滿了長沙銅官窯瓷器。
湖南人注重思想融合與理論創新。“朱張會講”開啟湖湘學派與閩學的交流,促進了湘學與閔學的相互借鑒、吸收;王船山吐納百家,吸收了傳統經史子集之學,成為中國古代哲學集大成者。外交家郭嵩燾著書《使西紀程》,突破了洋務派中體西用、中本西末的思維框架,推介西方法治精神。這些與時俱進的思想言論,豐富和發展了湖湘文化的開放精神。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湖湘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為中國革命勝利凝聚了巨大威力。毛澤東為總結軍事斗爭經驗教訓,反復閱讀了馬克思主義軍事著作,研究了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以及孫武的《孫子兵法》,創作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系統論述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成為毛澤東軍事思想體系形成的重要標志。劉少奇、任弼時、羅亦農、蔡和森赴國外學習馬克思主義,他們善于學習吸收新思想和先進革命理論,成為指導中國革命實踐的卓越領導人。蕭勁光赴蘇聯紅軍學校學習軍事,被教官公認為“難得的軍事人才”,成為中國人民海軍的主要創建者。許光達在蘇聯治病期間苦學坦克和炮兵技術,為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立下功勛,被譽為“中國裝甲兵之父”……還有大批仁人志士和革命英烈,他們勤學善思,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大潮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進入新時代,湖湘文化積極吸收國外先進文化,成為一體多元、獨具特色的文化形態,推動湖南利用“結合部”的優勢,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助力湖南步入開放崛起“快車道”,奮力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國民營重工第一人”梁穩根、向海圖強的中國深海鉆機“海牛”項目首席科學家萬步炎……無數湖湘賢人志士以創新為要,創造出超級稻、超級計算機、超高速軌道交通等享譽全球的“湖南名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拓寬理論視野,以海納百川的開放胸襟學習和借鑒人類社會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奮進新時代,要不斷拓寬視野,強化調查研究,注重學習借鑒、批判吸收從實踐中得出的研究成果,用黨的創新理論激活湖湘文化的優秀基因,讓其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絢麗的光芒。要堅持“不忘本來”與“吸收外來”相結合,大力吸收嶺南文化、江浙文化、海派文化等文化。對于西方的優秀文化,也可以兼收并蓄,辯證取舍、為我所用。要勇立時代潮頭,排除各種干擾,發揮“一帶一部”的區位優勢,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為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提供活力源泉。
經世致用、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是湖湘文化的精髓。
湖南自古就處于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環境下,信奉“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注重實際、經世致用、實事求是。屈原、賈誼、劉禹錫、柳宗元等都是被貶到湖南的,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不忘國家與人民的苦難,甘愿為百姓疾苦鼓與呼。這種人生觀價值觀,成為湖湘文化經世致用傳統的重要源頭與文化基因。
南宋時期,湖湘文化經世致用理論基礎形成。這個時期對湖湘文化的形成發展有重要影響的代表人物有張栻、胡安國、胡宏等,他們主張經邦濟世,躬身實踐。張栻在岳麓書院主教期間,主張致知力行、知行互發,培養了大批安邦濟民、明體達用之才。元明兩代,湘學經世致用傳統隨著書院辦學積淀與傳承下來。明末清初,王船山主張知行相資,促進了經世思想的高漲和實學思潮的興起,對郭嵩燾、譚嗣同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在近代改造中國的社會實踐中,湖南有識之士在對中西方制度比較中,思考推動中國改革與進步。這一時期,湖湘文化中的實事求是精神得到彰顯,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魏源等人編纂的《皇朝經世文編》,以實用、經世為主旨,一經發行便暢銷海內外數十年,將經世致用精神推向了高峰。
進入20世紀,湖湘文化實事求是精神得到創新發展。1917年,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校長賓步程,手書“實事求是”匾額懸掛于岳麓書院講堂,將其作為校訓,引導學生從事實出發,崇尚科學、追求真理,對毛澤東等進步青年產生了深遠影響。也就是從這里開始,毛澤東將實事求是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經過長期革命實踐,將其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將“實事求是”確立為全黨的思想路線。至此,“實事求是”這一古老命題被創造性改造,賦予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內涵。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岳麓書院時提出了關于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策源地的重要論述,為岳麓書院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將湖湘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提升到了嶄新高度。
新形勢下,要將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觸及靈魂、洗滌思想、融入骨髓,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消除思想里的疑惑、祛除黨性里的污濁,才能切實增強黨性修養,提升思想境界,鍛造堅不可摧、至純至真的堅強黨性。要實事求是地堅持黨性原則,面對不良風氣敢于堅決斗爭,面對錯誤認識敢于思想交鋒,在真理與謬誤的較量中堅強有力、作風頑強、扶正祛邪。要始終牢記和踐行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和工作路線,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把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與具體實踐活動有效融合、相互促進,牢牢把握新時代新征程的實踐要求,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努力創造出經得起實踐、歷史和群眾檢驗的業績。
新時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領新征程。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前進路上,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不斷校正湖湘文化傳承發展的正確方向,將弘揚湖湘文化與傳承紅色基因有機融合起來,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激活湖湘文化優秀基因,實現創造性轉化,促進創新性發展,大力弘揚蘊含其中的優秀理念和精神,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新湖南壯麗篇章凝智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