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儀 吳宗建



摘 要:優化城鄉功能空間布局是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實施的關鍵策略。作為策略措施之一的舊村改造,有利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民生活環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利用水平,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共同富裕。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廣東省開平市以留住“僑味”“鄉愁”為目標導向,全面推進舊村改造,提升鄉村風貌,打造出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升級版。赤坎古鎮僑小館和塘口社區的社區計劃項目是開平市具有僑圩文化韻味的舊改項目。以上述兩個舊改項目為研究對象,進行實地調研,通過對這兩種不同的舊改模式的項目基礎信息、建筑樣式、主題構思、運營情況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兩種舊改模式形成的鄉村風貌對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的作用和意義,探討鄉村振興示范帶中產業融合型農產品市場和農文旅深度融合園建設,即“一市一園”策略的具體實施方法。
關鍵詞:鄉村旅游;舊村改造;風貌提升;環境設計;“一市一園”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農業農村課題研究項目“推動鄉村風貌帶與鄉村產業帶融合發展的問題研究”(21ZX067)研究成果。
一、鄉村振興下開平地區舊村改造概況
舊村改造(下稱:舊改)是對農村部分年代較久的危舊房屋、設施按照標準進行改造和修繕,包括鄉村風貌改造建設、基礎設施改造提升以及產業結構提升等內容。近年來,鄉村舊改工作使村居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帶動了村域經濟的發展。舊村改造涉及面積較大,因地制宜、文化特色鮮明的鄉村舊改既是實現農村現代化、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農村旅游發展的基礎。
開平地區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緊密結合鄉村文化旅游的主線索,以留住“僑味”“鄉愁”為目標導向,以“邑美僑鄉? 世遺風韻”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為重點,形成可供借鑒、復制、推廣的模板,促進休閑、文化、娛樂、影視、餐飲、住宿等產業發展,吸引華僑回遷創業。其中,赤坎古鎮僑小館和塘口社區計劃兩個項目是開平市具有僑圩文化韻味的舊改項目。項目對具有歷史價值的古村落、特色民居進一步加大修復和保護力度,引入社會資本和具有運營能力的團隊進行改造,以增強村民和華僑對家鄉的認同感。
二、赤坎古鎮僑小館與塘口社區舊改項目分析
(一)項目所在區域概述
赤坎古鎮和塘口鎮都隸屬于廣東省開平市,是嶺南獨樹一幟的商貿重埠,建筑風格融匯中西,擁有規模大、界面連續、保存最完整的僑鄉騎樓建筑群。近年來,開平市在舊村改造計劃中將逐步推動“生活圩鎮”向“旅游圩鎮”轉型發展,引入文旅產業激活舊圩經濟。
(二)僑小館舊改調研情況
一是功能定位。僑小館位于開平市赤坎鎮,于2019年落成,建筑面積共計4 391 m2,是一個庭院式騎樓組群商業綜合體,在“建新城融合產業發展”的理念指引下,從現代商業文化出發,又回歸到華僑文化的根,承載了商業配套、安居宜業、產業導入等多項功能,逐漸打造成為以餐飲、文創、娛樂業態為核心的生活方式型文旅商業綜合體。
二是建筑特點。僑小館的建筑樣式以開平鄉土建筑的裝飾元素為基礎,融入巴洛克的建筑風格。僑小館建筑外立面的旋轉樣式(圖1),由當地工匠手工砌筑。在建造過程中,建筑師和工匠們共同探索并砌筑出了17種柱式、35種窗線、25種欄桿、77個墻面圖例,磚拱券等裝飾構件布置在僑小館各處,在創新中繼承了僑鄉文化的歷史風韻。
三是采用本土建筑材料。僑小館將開平僑鄉傳統建筑中的山花、灰雕、陶塑、窗邊拼花等元素作為建筑裝飾造型,傳達出古樸的感覺。建筑團隊充分利用開平各地鄉村“三清三拆三整治”中的廢棄建筑物料,統一回收、循環再用。僑小館建筑創意可為過去與現在提供關聯,為鄉村旅游提供文化體驗場所。
(三)塘口社區舊改分析
1.塘口社改革發展概況
塘口社區舊改計劃屬于開平鄉村遺產保育項目,其所在的核心區域為塘口舊墟,原是昔日繁華的鎮政府的駐地中心。該項目的建筑物大多數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所建,為小型商貿及行政中心,各種功能空間完備。
2.規劃和設計特點
在開平市“世遺廊道”的鄉村示范帶的選線規劃下,塘口舊圩青年文創小鎮定位打造以鎮墟風光、僑鄉民俗體驗為主的僑鄉鎮墟文化體驗觀光組團。設計呈現以下特點:一是全景沉浸式體驗。設計以導演思維策劃全域旅游及每個節點,讓游客參與交互、體驗、社交、游戲等,注重游客的切身感受,通過運營和設計提前置入場地的規劃中,幫助村民修復和保育碉樓村落,使社區興旺起來,開啟新的鄉、土、人、情的村落圖景。二是立足于鄉村原始風貌與村民原生態生活的設計,參照塘口自然村的典型化特征和立足當地村民的生活習慣,設計用于村民納涼、祭祖、集聚的戶外空間。三是抓住就地性特點,巧用塘口獨特的色彩和符號,實現在市場機制下低成本建設,為推動鄉村風貌帶的建設助力。伴隨塘口鎮旅游資源的持續深入開發,塘口鎮也加快了旅游配套設施的發展。例如增設廣場近水平臺、半島露天小劇場等景觀裝置,以現代化的設計手法對公共廁所進行改造,形成若干個新的網紅打卡點(圖2、3)。
三、兩種鄉村風貌舊改模式的比較
(一)兩種鄉村風貌舊改模式的比較
一是鄉舍重構與鄉舍改構。“構”具有解析、重組、注入的意思。就重構和改構而言,前者側重拆除再建,后者在于利用原狀優勢進行改造,二者在空間形態利用、建筑裝飾上采用不同的方法論。同時,二者還特別注重原生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進而構建基于本土文化旅游的新文化風貌。這是兩種模式的共同點。首先,僑小館屬于鄉舍重構,即利用原有鄉舍用地進行商住社區規劃,由低密度農房向高密度社區發展。內容包括原有的農房被拆除,重新建造新建筑,策劃本土建筑文化與西式建筑樣式的創新構建、鄉土文化與商業文化的融合。鄉村傳統居住方式消失,原有鄉村風貌被完全改變,居住和商業相較改造前更加聚集,具有緊湊型城鎮化發展的特點。其次,塘口社區屬于鄉舍改構模式,原有的鄉舍和生產用房基本保留,其原有功能因鄉村旅游的需要大部分被改變,在基本保留鄉村風貌外觀的前提下,對室內進行改建,適度新增配套建筑(例如生態廁所),對公共環境進行景觀化和新功能改造(例如停車場、生態水池等),對鄉土文化注入具有時代特征的多元文化。其特點是鄉村空間格局仍保留低密度,原有風貌基本保持,并結合當地農業生產生活注入新功能業態。
二是兩種模式因地制宜發展。首先,僑小館所在赤坎鎮的城鎮化水平較高,相鄰的赤坎古鎮已整體規劃為大型文旅項目,多元文化和商業投資與消費聚集,僑小館重構的模式從土地利用、商業發展、文旅需求等方面與所在區位的發展高度契合。其次,塘口社區項目所在地為廣闊的農業種植地和散點布局村落,改構模式與當地空間地域、鄉村旅游發展等配合。
(二)基于鄉村旅游的模式應用
第一,鄉村產業與鄉村風貌深度融合為可持續發展鄉村旅游提供有利的經濟條件。一般情況下,除了資源稟賦(自然或人文)條件優勢的地區具有持續吸引旅游的能力外,大多數鄉村發展農文旅會出現投資大、回報慢、維護難的問題。這些地區僅僅依靠旅游產業的收入不足以支撐公共投入和開支。因此,基于鄉村旅游的風貌舊改應與鄉村產業的發展相結合,并探討相應的模式。
第二,“一市一園”策略是促進鄉村風貌與產業深度融合的一對組合拳。“一市”是指產業融合型特色農產品市場,以特色農產品加工銷售為核心,通過產業聯動、技術滲透、設計創新和資源要素跨界配置等方式集聚各類要素資源,同時將農產品加工銷售、休閑農業和特色文化旅游三大功能融合,形成復合型產業結構。可通過產業融合型農產品市場吸引要素集聚融合,全方位為現代農業產業園導入政策優勢、市場投資、科學技術、文化創新等各方面資源,為鄉村旅游、農文旅深度融合園的發展創造更多的有利條件。“一園”是指農文旅深度融合園,以農業產業為基礎,以旅游休閑為形態,以風土文化為靈魂,在鄉村原有資源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重點扶持、加速發展主導產業,推動上下游相關產業部門的聯動發展,帶動產業整體升級,形成“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可通過建設農文旅深度融合園,實現鄉村旅游、科學種植、鄉村文化、自然景觀有機融合,促使經濟逐步走向相對均衡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把“一市一園”實施策略作為“組合拳”進行建設,能夠實現鄉村產業集聚效益和擴散效應的有機整合。
第三,本文研究的僑小館和塘口社區舊改模式,正是基于上述的背景要求,與“一市一園”策略的實施相適應。僑小館重構模式可以應用在產業融合型農產品市場規劃建設中。僑小館是一個組群式商業綜合體,在承載商業配套、安居宜業等多項功能的同時,將農產品加工銷售、休閑農業和特色文化旅游三大功能融合進空間設計中。塘口社區改構模式可以應用在農文旅深度融合園中。塘口鎮提升了舊墟片區的設施配套,既聯合政府進行建設,又大力鼓勵其他商業進入塘口舊墟,商業業態興旺發展。塘口鎮以黨建引領鄉村產業振興,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保護生態、扮靚鄉村,實現鄉村生態振興。通過有統籌、有計劃地逐步推進,完善鄉村沿線的立面景觀提升、交通道路鋪設及亮燈工程等,改善交通出行條件,促進鄉村公共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村民、僑胞返鄉投資興業,促進鄉村產業蓬勃發展。
四、結語
赤坎古鎮僑小館和塘口社區項目是江門市鄉村振興示范帶中的兩個典型鄉村舊改模式,通過實地考察、模式歸納和比較分析,僑小館屬于鄉村舊改中鄉舍重構模式,與商業集中發展、土地高效利用的城鎮相適應,在“一市一園”策略中適用于產業融合型農產品市場的建設;塘口鎮糧倉舊改模式屬于鄉舍改構模式,適合鄉村建筑空間密度低、農舍建筑風貌保持較好的村落地區,在“一市一園”策略中適用于農文旅深度融合園的建設。“一市一園”實施策略作為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的“組合拳”,能夠實現鄉村風貌帶與產業帶深度融合。
目前,廣東省提出全面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強調省內各地城市、鎮和村莊全面發展。赤坎古鎮僑小館和塘口糧倉舊村改造,正是基于鄉村旅游的鄉村風貌改造模式的探討。對兩個案例的研究和模式歸納,可為接下來強化鄉鎮聯城帶村節點功能的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陳彪,曹晗.鄉村文化振興的空間與進路:兼談文旅鄉建[J].社會科學家,2022(8):52-60.
[2]陶建群,楊武,周艷.文旅融合背景下基層治理創新的赤坎實踐[J].人民論壇,2021(14):90-93.
[3]袁奇峰,蔡天抒.以社會參與完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來自廣東的實踐[J].城市規劃,2018(1):92-100.
[4]吳宗建,黃倩,練綺琪.基于陳皮村市場空間研究的零起點設計理論建構[J].設計藝術研究,2022(2):8-13,18.
作者簡介:
林雪儀,廣州市山田設計工程有限公司設計師。研究方向:鄉村環境設計、可持續發展設計。
吳宗建,碩士,廣州美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鄉村環境設計、鄉村環境藝術設計、鄉村產業品牌策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