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靜,鄭福勃,鄒平,陳照明,林輝,馬軍偉,王強,符建榮,馬進川*
(1.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環境資源與土壤肥料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2.溫州市翔犇溫郁金開發有限公司,浙江 溫州 325215)
溫郁金(Curcumawenyujin),別名溫莪術,俗稱姜黃,系姜科姜黃屬多年生藥用草本植物,是我國著名道地藥材“浙八味”之一[1-2]。根據藥用部分與加工方法不同可以分成3種藥材:溫郁金,塊根煮熟曬干,具有活血止痛,利膽退黃等功效;莪術,主根莖煮熟曬干,具有消積止痛,行氣破血等功效;片姜黃,側根莖鮮縱切厚片曬干,具有通經止痛等功效[3-4]。溫郁金原產地主要位于飛云江中下游沿岸沖淤積小平原,陶山、馬嶼、仙江等鄉鎮均有分布,在當地已有1 000多年的栽培歷史[5]。該區域土壤母質為河海交互沉積物,土壤質地以中壤為主,粗粉砂含量高,透水性好,陽離子代換量高。同時,由于該區域種植地的土壤及氣候條件非常利于溫郁金的生長,成為我國溫郁金藥材道地產區。
施肥對提高溫郁金產量及品質具有突出貢獻[6]。雖然溫郁金藥用歷史悠久,種植歷史已逾千年,常年種植面積為267~400 hm2,產量為2 400~3 600 t,但是傳統的栽培模式仍比較粗放。近年來,由于長期連作及不合理施肥已經導致溫郁金產量下降、品種退化和土壤退化等問題日益突出[7-8]。到目前為止,國內關于溫郁金營養特性的研究不多,通過營養調控提高溫郁金產量與品質的研究更不系統,藥農施肥主要依據經驗,沒有可參考的標準化技術規范,近年來溫郁金產量及品質進一步提升受到限制,已嚴重制約了當地溫郁金的可持續發展。科學的施肥可以實現溫郁金優質高產高效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實現溫郁金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本研究旨在根據溫郁金原產地土壤條件,在前期養分吸收特性及需肥規律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基肥氮磷鉀不同比例配施對溫郁金產量和品質的影響,為開發溫郁金專用肥料,形成標準化的施肥技術規程,解決溫郁金產業發展的瓶頸因子提供技術支撐。
田間試驗于2017年3-12月在瑞安市通明溫郁金專業合作社進行。該地區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年均降雨量為1 500 mm,年均氣溫為17.5 ℃。試驗地pH值5.98、有機質含量為11.8 g·kg-1、全氮含量為0.092 g·kg-1、堿解氮含量為40.8 mg·kg-1、有效磷含量為15.8 mg·kg-1、速效鉀含量為70.0 mg·kg-1。
田間試驗共設置4個處理:常規施肥,采用當地農戶用的常規復合肥,N、P2O5、K2O為16%、16%、16%,比例為1∶1∶1;配方肥1,N、P2O5、K2O為16%、12%、20%,比例為1∶0.75∶1.25;配方肥2,N、P2O5、K2O為16%、8%、16%,比例為1∶0.5∶1;配方肥3,N、P2O5、K2O為16%、9.6%、22.4%,比例為1∶0.6∶1.4。各處理基肥用量都為750 kg·hm-2。基肥與溫郁金種植同步施用,施肥前先開種植溝,肥料與溫郁金塊根相間隔點施于種植溝內,避免肥料與種子直接接觸,施肥后覆土。各配方處理追施的化肥種類和施用量與常規施肥一致,肥料種類為常規復合肥(1-1-1),施用量為750 kg·hm-2。供試常規復合肥(1-1-1)為市場購得,供試配方肥1、2和3為大顆粒摻混肥。供試溫郁金品種為當地主栽品種溫郁金2號,由浙江省中藥研究所有限公司提供。試驗小區面積為36 m2,設3次重復。田間管理按當地農戶常規方法進行。
在溫郁金采收期時(12月中下旬)采集植物樣品,每個小區隨機選取長勢均一的5株溫郁金進行采集,主要采集地下部樣品,地下部樣品根據部位和加工方法又分為郁金和莪術兩部分。所取植物樣品切碎后在105 ℃殺青30 min,然后在60 ℃下烘至恒重,稱量并計算干重。烘干樣品用凱氏法消煮,其中全氮含量采用堿解擴散法進行測定;全磷含量用釩鉬黃比色法測定;全鉀含量用火焰光度法測定;植株全硫含量采用元素分析儀測定;植株Ca、Mg、Zn、B、Mn含量經硝酸消煮后采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儀進行測定。每個小區的溫郁金全部采收后單獨裝袋處理,并貼上相應的處理標簽,也分成莪術和郁金兩部分進行計產。
采用Excel 2016和SPSS 22.0進行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
如表1所示,在化肥總用量(折純)投入相同的條件下,不同配方專用肥的產量較常規施肥都有一定的增產作用。其中,配方肥2產量最高,莪術、郁金產量分別為6 903.0、3 196.5 kg·hm-2,比常規施肥分別增產11.3%、17.9%。配方肥1和3處理的產量也略高于常規施肥,但沒有顯著差異。不同配方肥處理間的莪術產量及總產量沒有顯著差異,但配方2處理的郁金產量顯著高于配方肥1和3。
表1 不同施肥處理對溫郁金產量(干重)的影響Table 1 Effects of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on the yield (dry weight)of Curcuma wenyujin
對采集的溫郁金地下部分進行了氮磷鉀養分含量分析(表2),配方肥1、2、3的溫郁金及莪術中全氮含量均有高于常規施肥處理,而這幾個處理產量也均高于常規施肥,這表明施肥配方調整后,溫郁金的氮素營養得到改善,可能是增產的主要因子。各處理中溫郁金的全磷含量為0.563%~0.619%,其中配方肥2和3處理溫郁金全磷含量高于常規施肥和配方肥1處理。溫郁金中全鉀含量最高的處理為配方肥3,為2.61%,高于另外3個處理(1.92%~2.12%)。各處理莪術中全磷含量為0.282%~0.302%。配方肥處理的莪術中磷素含量低于常規施肥處理。
表2 不同施肥處理對溫郁金及莪術N、P、K養分含量的影響Table 2 Effects of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on the nutrient contents of N,P and K in Curcuma wenyujin
從表3中可以看出,在常規施肥的基礎上,調整氮磷鉀配施比例,對溫郁金及莪術中的中、微量元素含量有較大影響。與常規施肥相比,施用配方肥提高了溫郁金的中量元素Ca、Mg含量,但降低了S含量。各處理間莪術中的S含量相差不大。配方肥處理較常規施肥整體提高了郁金和莪術中微量元素Zn、B的含量。但是,施用配方肥較常規施肥降低了郁金中Mo含量。莪術中Mo含量最高的處理是配方肥2,為1.09 mg·kg-1,高于其余3個處理。
表3 不同施肥處理對溫郁金及莪術中Ca、Mg、S及微量元素含量的影響Table 3 Effects of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on the contents of Ca,Mg,S and trace elements in Curcuma wenyujin
中藥材的種植需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采用科學的種植管理方式才能實現中藥材種植的可持續健康發展[9]。科學施肥是實現溫郁金生態種植中重要的生產管理措施。前期的調查研究已初步揭示,在高產水平下,溫郁金全生育期對養分的需求量特別大,高產水平下667 m2N、P2O5、K2O吸收總量可達54.79 kg,N、P2O5、K2O比例為1∶0.43∶1.76,表現為對鉀的需求量顯著高于氮和磷[10]。試驗地土壤質地以中壤為主,粗粉砂含量高,透水性好,但保肥能力差;同時試驗地土壤有機質及全氮含量低,有效磷、速效鉀含量處于中等水平。當地溫郁金種植戶施肥粗放,基、追肥均采用N、P2O5、K2O為1∶1∶1的三元復合肥,養分配比多年不變,與溫郁金對養分的需求特點不吻合。長期的不合理施肥不僅造成溫郁金產量及品質下降,還會引起土壤退化、板結等問題,此外還會增加農戶的種植成本[1]。在氮磷鉀施肥總量不變的前提下,適當減少磷的投入比例,增加氮和鉀的用量,更符合溫郁金對養分的需求規律,能提高氮磷鉀的利用效率。吳志剛等[11]研究了溫郁金氮磷鉀吸收與積累規律,他們發現溫郁金中鉀的含量與吸收量要高于氮和磷元素,氮的吸收量又高于磷,說明溫郁金對鉀肥的需求最大,氮肥次之,磷肥最少。
本研究還發現,采用N、P2O5、K2O配比1∶0.5∶1的基施,溫郁金地下部分郁金及莪術中的N、Ca、Mg及微量元素Zn、B、Mn的含量均明顯增高,這些元素的營養狀況改善可能是導致產量增加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11-12]表明,溫郁金地上部分養分吸收主要在根莖膨大期(9月上旬至10月下旬),干物質積累期(10月下旬日至12月中、下旬)地上部分植株生長及養分吸收基本停止,地下干物質的累積主要依賴地上部分累積的養分向下轉運。因此,在根莖膨大期之前,通過基、追肥及田間管理等措施調節,保持土壤有充足的養分供應,使地上部分有足夠的養分積累,是溫郁金穩產高產的基礎。
依據本試驗的結果,在以高產為目標的前提下,建議在施用有機肥的基礎上,采用N、P2O5、K2O為1∶0.5∶1作為溫郁金主產區基肥的基本配方,667 m2基肥用量40~50 kg,結合播種一次性施用,既可以提高溫郁金產量,還可提高溫郁金中營養元素的含量。不過,不同區域可根據土壤養分豐缺狀況、種植品種及產量目標作適當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