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飛,周長勇,李美霞,毛佳,陳亞麗,齊英杰,錢新,陳香華,鄭磊,曹凱歌*
(1.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 淮安 223001;2.浙江大學 山東(臨沂)現代農業研究院,山東 臨沂 276000;3.金正大生態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山東 臨沭 276700)
水稻惡苗病又稱徒長病,是危害水稻地上部的一種系統性侵染病害,該病在全國主要稻區均有發生。從苗期至抽穗期均可發病產生危害,顯著降低了水稻分蘗率,進而影響產量,一般造成水稻減產10%~20%,嚴重時可減產50%以上[1-4]。種子帶菌是其發病的主要原因,馮錫君等[5]的研究表明,田間發病率與種子帶菌率存在極顯著正相關關系。種子處理是防治水稻惡苗病最為經濟有效的方法[6-7]。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秧秧田最常見的一種病害,近年來隨著旱育秧技術的大面積推廣,該病已成為水稻秧田高發的毀滅性病害,嚴重時死苗率達60%~80%,甚至全田秧苗枯死[8]。水稻紋枯病是我國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在我國造成的產量損失位列水稻各病害之首[9-10],據統計該病在我國年發病面積為1 300 萬hm2,通常減產10%~20%,嚴重時達到50%[11]。水稻紋枯病發生部位隱蔽,不易被及時發現,傳染性很強,因此,危害十分嚴重[12]。已有研究[13-17]表明,上述病害對部分常用藥劑已產生抗藥性,因此,需要開發、引進、推廣新藥劑。藥劑拌種能有效防治水稻苗期病害,具有方便、效率高、安全、保苗增產等優點[18-19]。氟唑菌苯胺是拜耳公司開發的一個新的吡唑酰胺類殺菌劑,于2006年申請專利,2020年在中國獲得登記,主要用于種子處理,對多種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良好活性[20]。本研究為明確氟唑菌苯胺對水稻苗期病害的防治效果,進行田間藥效試驗,為該藥劑在水稻上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22.4%氟唑菌苯胺種子處理懸浮劑與成膜劑,3.5%咯菌精甲霜懸浮劑,均由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提供。
位于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馬頭鎮仲弓村,土壤為砂壤土,pH值為7.2,有機質含量為2.1%,排灌方便,肥力均勻。栽插水稻品種為徽兩優898,于2020年5月5日進行種子處理,5月10日催芽播種育苗,6月25日采用機插移栽,667 m2栽插量為1.2萬穴,栽插前每667 m2施45%復合肥40 kg和尿素15 kg作底肥。
1.3.1 試驗設計
本次試驗共設置5個處理(表1),每個處理土壤類型、水稻品種、播種移栽期、種植密度、水肥和農事管理一致(表1)。每個處理重復3次,每個小區面積20 m2,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間筑小埂,防止串水干擾。
表1 試驗設計Table 1 Experimental design
1.3.2 拌種方法
根據播種量折算成各小區用種量,根據小區用種量和試驗設計的藥劑用量計算出小區用藥量,然后將每小區用藥量加少量水(以1 kg種子的拌藥量加水至20 mL)稀釋,稱取干種子放入塑料袋中,加入配好的藥液,將塑料袋封閉并充分搖動,使藥液均勻包被在種子上,晾干后催芽、播種。
1.4.1 出苗率和秧苗素質
播種后調查水稻出苗時期(50%水稻出苗時間為出苗期)和出苗數,計算水稻出苗率;水稻4~5葉期進行秧苗素質調查,每小區隨機5點取樣,每點取10株秧苗,共50株,調查總根數、白根數、株高、地上和地下部分鮮重、莖基寬,并觀察葉色;水稻分蘗末期調查分蘗數。
1.4.2 病害發生情況調查
水稻惡苗病調查按照《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二):殺菌劑防治水稻惡苗病》 (GB/T 17980.104-2004)進行,分別于秧苗移栽前(2020年6月20日)、抽穗前(2020年8月28日)各調查1次,在秧苗移栽前每小區對角線五點取樣,每點調查100株,記錄調查總株數、病株數,根據病株率計算防治效果;在抽穗前每小區隨機五點取樣,每點調查20叢,記錄調查總株數、病株數,根據病株率計算防治效果。
水稻立枯病調查按照《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殺菌劑防治水稻立枯病》 (NY/T 1464.14-2007)進行,于水稻立枯病發生高峰期(2020年5月20日)調查,每小區對角線五點取樣,每點調查0.1 m2,記錄調查總株數、病株數,根據病株率計算防治效果。
水稻紋枯病調查按照《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殺菌劑防治水稻紋枯病》 (GB/T 17980.20-2000)進行,于分蘗末期(2020年7月25日)調查,每小區對角線五點取樣,每點調查相連5叢,共25叢,記錄調查總株數、病株數和病級數,根據病株率計算防治效果;根據水稻葉鞘和葉片危害癥狀程度分級,具體分級標準為:0級,全株無??;1級,第4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以劍葉為第一片葉);3級,第3片葉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5級,第2片葉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7級,劍葉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9級,全株發病,提早枯死。
每次調查目測觀察水稻植株生長狀況,確定各處理對水稻安全性。
試驗數據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應用Duncan氏新復極差法檢驗處理間的差異顯著性。
由表2可知,試驗藥劑22.4%氟唑菌苯胺種子處理懸浮劑的水稻出苗期比空白對照的水稻出苗期提前,與對照藥劑3.5%咯菌精甲霜懸浮劑的水稻出苗期差異不顯著。處理1的出苗率比空白對照的出苗率高,與對照藥劑的出苗率差異不顯著。表明22.4%氟唑菌苯胺種子處理懸浮劑對水稻種子是安全的。
表2 不同藥劑處理下水稻出苗率與秧苗素質Table 2 Seedling emergence rate and quality of rice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試驗藥劑處理的水稻總根數、白根數、地上部分鮮重、地下部分鮮重、莖基寬、分蘗數均高于空白對照,隨著濃度增加效果更優,其中,試驗藥劑處理的水稻白根數、地上部分鮮重、地下部分鮮重、分蘗數與空白對照間呈極顯著差異,莖基寬試驗藥劑處理與空白對照間呈顯著差異。供試藥劑處理的株高低于空白對照,與空白對照呈極顯著差異。表明22.4%氟唑菌苯胺種子處理懸浮劑對水稻具有明顯的促根壯苗作用。
由表3可以看出,移栽前和抽穗前供試藥劑高(12 mL·kg-1)、中(10 mL·kg-1)、低(8 mL·kg-1)3個劑量處理的水稻惡苗病防治效果均存在極顯著性差異,移栽前防治效果分別為87.85%、82.56%、77.08%,抽穗前防治效果有所提高,分別為92.21%、89.52%、80.55%,同一時期隨著用藥劑量的增加防治效果也增加。移栽前供試藥劑高、中劑量處理的防治效果均極顯著高于對照藥劑。
表3 不同藥劑處理對水稻惡苗病的防治效果Table 3 Control effect of different pesticide treatments on rice bakanae disease
22.4%氟唑菌苯胺種子處理懸浮劑對水稻立枯病具有較高防效。由表4可知,供試藥劑高(12 mL·kg-1)、中(10 mL·kg-1)、低(8 mL·kg-1)3個劑量處理的水稻立枯病防治效果分別為90.11%、88.14%、82.25%,對照藥劑的防治效果為80.93%。差異顯著性分析表明,供試藥劑不同處理間防治效果呈極顯著性差異,隨著供試藥劑濃度升高防治效果增強,最低濃度的防治效果優于對照藥劑,呈極顯著性差異。
表4 不同藥劑處理對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效果Table 4 Control effect of different pesticide treatments on rice seedling blight
22.4%氟唑菌苯胺種子處理懸浮劑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表4)較好。供試藥劑高(12 mL·kg-1)、中(10 mL·kg-1)、低(8 mL·kg-1)3個劑量處理的水稻紋枯病防治效果分別為90.77%、85.37%、78.70%,呈極顯著性差異。對照藥劑處理的防治效果僅為44.85%,與供試藥劑最低劑量處理的防效呈極顯著性差異(表5)。
表5 不同藥劑處理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Table 5 Control effect of different pesticide treatments on rice sheath blight disease
由表6可以看出,供試藥劑處理后水稻產量顯著增加,667 m2最高產量為768.72 kg。與空白處理相比,供試藥劑的增產幅度為41.25%~55.12%,對照藥劑的增產率僅為22.01%。結果表明,22.4%氟唑菌苯胺種子處理懸浮劑包衣處理增產效果顯著。
表6 不同藥劑處理對水稻產量的影響Table 6 Effects of different pesticide treatments on rice yield
試驗藥劑22.4%氟唑菌苯胺種子處理懸浮劑在水稻育苗前拌種,對水稻惡苗病、立枯病、紋枯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增產效果顯著。低劑量處理的防治效果、增產率優于對照藥劑3.5%咯菌精甲霜懸浮劑處理的防治效果、增產率,且均呈極顯著性差異,隨著劑量增加,其防治效果和增產率顯著增加,高劑量處理對3種病害的防治效果均達90%以上,增產率達50%以上。因此,建議在大田中推廣應用時有效成分用量為1.79~2.69 mL·kg-1,制劑用量為8~12 mL·kg-1,但在水稻病害發生常年較重的田塊推薦有效成分用量為2.69 mL·kg-1,制劑用量為12 mL·kg-1。通過對水稻的出苗情況以及4~5葉期水稻秧苗素質觀測,發現試驗藥劑對水稻出苗和生長安全,可顯著促進水稻生長,適合在水稻大面積推廣使用。
生產上通常以不同藥劑拌種防治水稻惡苗病及立枯病,紋枯病一般于分蘗末期至孕穗期用藥2~3次。田間藥效表明,供試藥劑22.4%氟唑菌苯胺種子處理懸浮劑拌種,對水稻惡苗病的防治效果隨著水稻生長提高,在抽穗前防治效果達80.55%~92.21%,在分蘗末期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達78.70%~90.77%,對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效果為82.25%~90.11%。因此,22.4%氟唑菌苯胺種子處理懸浮劑拌種1次可長效地防治水稻多種病害的發生,具有減藥增產、環保、省時省力、節約成本等特點,相較于其他單一制劑優勢較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