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53歲的田冠軍,學過曲劇、當過老師、做過演員、開過錄音棚、拍過電影,大半輩子都在圍著戲曲打轉。
入行41年,過了知天命的年紀,田冠軍又將老本行玩出新花樣,把戲臺“搭”進直播間。在這個被他形容為“小窗口,大世界”的地方,他開設抖音賬號,找回曾經一起學藝的師兄弟,并請來一眾曲劇、豫劇名家,給了年輕演員展示自己的新舞臺,也讓更多迫于現實離開的同行看到了希望。
20世紀80年代,對田冠軍這樣的河南農村孩子來說,學藝是為數不多的出路之一。
河南地處華夏腹地,南北文化交匯于此,造就了種類豐富的戲曲文化,從業人員廣、演出團體多,許多縣市都設有戲曲學校。
1982年,12歲的田冠軍被送進平頂山市魯山縣一所戲曲學校,學的是當地最為流行的曲劇。經過幾年歷練,田冠軍考入南陽藝校,并在21歲那年留校任教。生活看似順風順水,但田冠軍心里始終有一團滅不了的火——他想唱戲。
34歲,田冠軍毅然辭掉穩定的工作,進入鄭州曲劇團,成為一名真正的曲劇演員,并正式拜入曲劇名家胡希華門下。因為底子好又勤奮,田冠軍很快就領銜主演了《卷席筒》《屠夫狀元》《曹操與楊修》等幾部大戲,在曲劇團站穩了腳跟。
個體的命運,總是被時代裹挾著向前。2006年,曲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隨著流行文化的傳播、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戲曲漸漸淡出大眾視野。
無奈之下,田冠軍決定另謀出路。
2007年,田冠軍接手了朋友轉讓的錄音棚。剛開始,錄音棚一年收入只有五六萬元,勉強夠支付場地租金和員工工資。慢慢地,接的活兒多了,田冠軍不僅償還完了轉讓費,還承接起視頻制作業務,正式成立了自己的傳媒公司。此時,距離田冠軍上一次正式登臺唱戲,已經過去了15年。
自從離開曲劇團,田冠軍沒奢望過有一天還能正式唱戲給觀眾聽。
直到2023年初,田冠軍偶然看到錄音棚里兩個年輕人在抖音直播。“他們就像平時一樣,把手機架在桌子上,說一會兒話唱一段戲,就有100多人觀看”。
田冠軍來了興致。回到辦公室,他拿起手機打開抖音,點進一些戲曲直播間,發現有的直播間觀眾能達到上萬人。這讓他多少有點驚訝。“我們以前就算去最大的劇院演出,坐滿了也就一兩千人”。
田冠軍忽然有些懊惱,“過去好像忽略了這么一個平臺,不管是直播唱戲還是宣傳戲曲電影,效果應該都不錯”。
田冠軍是個行動派。他很快注冊了抖音號“@贏冠有戲”,在公司劃出一間辦公室做場地,花了1萬多元錢布景、買設備。
第一場正式直播定在2023年5月18日。田冠軍挨個去拜訪曲劇和豫劇的名家大師們,希望能夠請他們助陣。一開始,他心里還有幾分忐忑,“老師們一輩子在大舞臺上唱戲,不知道對這種新的表演方式和傳播渠道能不能接受”。
讓田冠軍感到意外的是,老藝術家們接到邀請后都表示支持。最讓他感動的是,95歲高齡的豫劇表演藝術家王善樸老師也答應來直播間開唱。“本來只是想請老人家來看看熱鬧,沒想到他主動要求唱一段《海港》給觀眾聽,那是老爺子的代表作”。
田冠軍更沒想到,直播間的很多觀眾都是懂戲的,對演員、作品和唱法都了如指掌。豫劇名家邊玉潔演唱《穆桂英掛帥》,有粉絲評價“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一具到位,且字正腔圓,吐字清晰,韻味十足”。看到汪荃珍演唱《風雨故園》,也有觀眾很快指出“大腔大口,這是常派最基本也是最本質的特征”。
名角薈萃的直播間,讓“@贏冠有戲”一炮打響。不過,要長期直播下去,還需要有一個穩定的演員陣容。
這卻讓田冠軍犯了難。“年輕的演員更懂觀眾,能快速和粉絲拉近距離,但會唱的戲少、經驗不足,又怕砸了招牌。”最后,田冠軍決定親自上陣,他找來幾位“胡家軍”的師兄弟組成直播間的常駐演員陣容。
這個平均年齡40歲的“中年男團”,在戲曲行業摸爬滾打多年,幾乎都經歷過“十幾年沒戲唱”的窘境,如今有了直播這個與觀眾“面對面”的平臺,他們倍感珍惜,也樂于創新,“就想把人留住,把戲唱好”。
但在直播間唱戲和在舞臺上唱戲又是不一樣的,在直播間要兼顧與觀眾的互動。

有一回,田冠軍的恩師胡希華來到直播間,師兄弟幾個和老師一起扮上裝扮,想復刻一回正式舞臺上的《屠夫狀元》,但效果反而沒有平日里好。
“我們分析,可能是因為沉浸式表演沒法很好地和觀眾即時互動,一互動也會打亂表演節奏。”田冠軍說,經過這次嘗試后,演員們就更多地以日常裝扮出現,表演和互動穿插著進行。
堅持兩個多月后,“@贏冠有戲”有了23萬粉絲,每場直播人數穩定在1萬以上。熱鬧之余,也有人好奇:做直播,賺錢嗎?
剛開始,田冠軍并不喜歡與人談論這個話題,“我們直播唱戲,不是為了要打賞”。
有一次,一個粉絲在一場直播里給“@贏冠有戲”打賞了1萬多元,說“全家都看你們的戲,不能白看,也不能讓你們白干”。田冠軍心情有點復雜,他回憶說:“我們堂堂正正憑本事吃飯,觀眾打賞就像買一張線上門票,這沒問題,但數額大了,又擔心我們的直播變味兒。”
回到家,田冠軍想了很久。他想起當年自己為什么離開曲劇團,是因為不想唱了、不愛唱了嗎?不是,是迫不得已。
在曲劇團乃至整個戲曲行業,像田冠軍一樣因現實所迫,不得不放棄苦練多年的功夫,轉而去做一份普通工作謀生的人,不在少數。即便是留在這個行業的,也有很多人“大材小用”,無法被真正愛戲、懂戲的人看見。
“@贏冠有戲”直播間的常駐演員董淵博畢業于中國戲曲學院,師承曲劇表演藝術家楊帥學先生,也曾迫于經濟壓力離開了劇團。加入“@贏冠有戲”后,因表現出色,他的個人賬號也積累了近5萬粉絲。在團隊工作之余,董淵博在個人直播間給觀眾唱戲表演,一個月打賞收入也能超過1萬元。
“能讓戲曲演員做著自己喜歡和擅長的工作,挺著腰板把錢掙了,有什么不好?”想明白了這件事,田冠軍心里輕松了很多。
田冠軍還發現,對一些年輕演員來說,能有更多與同行切磋、與名師交流的機會,是求之不得的。
00后豫劇演員聶玉芳是《梨園春》有史以來成人組年齡最小的金獎擂主,剛進入河南豫劇院三團工作不久。
一次偶然的機會,聶玉芳在抖音刷到“@贏冠有戲”直播間,“當時,他們剛開播不久,但是人氣很高,有樂隊現場伴奏,還有很多戲曲名家表演、教唱,我太羨慕了”。
沒想到,機會很快就來了。聶玉芳收到“@贏冠有戲”一位主持人的私信,邀請她去直播間唱戲,但暫時沒有什么報酬,不知她是否能接受。
聶玉芳回憶說:“那么多大藝術家老師都能去,我一個‘戲曲小學生’有什么不能接受的,當然要去。”就這樣,聶玉芳成為“@贏冠有戲”直播間的一員,劇團沒有演出任務時,她基本天天去直播。
這個年輕的河南戲曲姑娘希望自己能夠通過直播被更多人喜歡,也能通過自己的表演讓更多人喜歡上戲曲,“這樣就很好了”。
在抖音直播間,戲曲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喜歡,也是田冠軍的心愿。他堅信,只要還有人愿意聽,只要還有人愿意唱,戲曲就不會消失。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