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忠友
浙江省溫州市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中國民營經濟的風向標”,這與溫州人“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是分不開的。土生土長的溫州人章華妹從18歲開始擺攤做小生意、拿到全國最早一批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到創辦自己的公司,她的人生經歷不僅精彩,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發生巨變的縮影。
1961年,章華妹出生在浙江省溫州市一個普通居民家庭。那時人們普遍吃不飽飯,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全家9口人的生活僅靠父母每月幾十元的工資勉強支撐。往往是這個月還沒結束,錢就花完了,一家人過著“借錢還錢、借錢還錢”的日子,真是度日如年。
章華妹小學畢業后,爸爸面露難色地對她說:“華妹,你姐姐已經出嫁,媽媽生病住院,出院后需要人照顧,你就不要上學了……”就這樣,14歲的章華妹輟學了,照顧媽媽的重擔也落到了她身上。
溫州山高地少人多,自然條件較差。那時候城里的年輕人要么考上大專院校,畢業后國家給分配工作;要么去參加招工,可工廠和商店招工名額和編制很少,大多數都是“一個蘿卜頂一個坑”,父母退休后子女才能頂職上班。章華妹輟學后,頂替父母到工廠上班的機會又給了兩個哥哥,就她沒有工作了。

與此同時,時代的壓力激發了溫州人“冬眠”的經商意識,他們開始重新審視生活環境,并努力尋找出路,一些人開始“偷偷摸摸”地做起小生意。
章華妹的父親以前做過布匹生意,他發現章華妹身上有一種天然的經商氣質,比如她待人很和氣,“做生意的人和氣才能生財”,他鼓勵小女兒在家門口擺攤。
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還為了父親的囑托,1979年,章華妹學著鄰居的樣子——一張小桌子放上幾毛錢的生活日用品,做起了賣針線、紐扣、表帶、毛巾、手帕、襪子、鞋墊、電池、紀念章等生活用品的小生意。
做生意——這在現在看起來稀松平常的小事,在40多年前卻需要莫大的勇氣。
露天擺攤很辛苦,風吹日曬雨淋是常事。章華妹不怕苦,怕的是被抓,因為這樣的小生意在當時是不被市場管理部門允許的。為了方便“逃跑”,章華妹把貨攤擺在家門口,“一旦有人來抓,好立即收攤關門”。
當時做小生意不是一件體面的事,十八九歲的姑娘也羞澀愛面子。起初被同學、朋友撞見自己在擺攤,章華妹很難為情,“總感覺頭都抬不起來”。但做了一段時間后,每天幾塊錢的進賬戰勝了“難為情”,章華妹變得高興起來,還自我安慰道:“人家上班賺錢,我這也是賺錢,只要自己想開了就好!”
因此,章華妹頂著外部壓力、排除心理障礙,一天又一天地堅持了下來。
章華妹一邊好像做“地下工作”一樣地做著小生意,一邊則在想“什么時候才能堂堂正正地搞經營”。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第二年,按照中央政策允許各地批準一些有正式戶口的閑散勞動力從事修理、服務和手工業個體勞動。1980年7月,溫州市簽發《關于對個體工商戶舉行全面登記、整頓、發證工作的報告》。
工商所工作人員告訴章華妹:“現在國家政策放開了,私人可以做買賣了。”剛開始,章華妹不解:“這些人原先查過她做生意,現在換了大蓋帽和藍衣裳,會不會到時又變臉?”
過了不久,工商所工作人員又告訴章華妹一個好消息:“現在做小生意合法啦!你可以申請營業執照了。”第二天,章華妹就去工商所領了申請表格填寫好個人信息,完成了申請工商營業執照的注冊工作。
1980年12月11日,章華妹領到了改革開放以后,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發出的第一批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她的工商證號為“10101號”。
經過歲月洗禮,存放在檔案室的執照紙張已經泛黃,其中最醒目位置寫著“溫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正文中的姓名欄里,用毛筆手寫著“章華妹”三個字,主營為“小百貨”。右下角,紅色印章規規整整,落款日期是“一九八〇年十二月十一日”。
左下方是章華妹的證件照。當年的她梳著辮子,青春洋溢的臉上滿是笑意。
小小一張執照,不僅改變了章華妹的人生,更成為改革開放進程中民營經濟發展的生動注腳。
無數春筍滿林生。章華妹等第一批合法的個體經營戶在溫州誕生后,從溫州市區的解放北路到五馬街,再到百里坊,小商鋪如同雨后春筍一般繁茂起來。小買賣得到了政府的承認,大家也開始慢慢放開了自己的手腳。
當改革的春風慢慢浸潤神州大地的時候,溫州的私營經濟已然是一副熱火朝天的景象。山與海賦予溫州人開放、冒險、吃苦耐勞、敢闖敢干的精神,他們“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想盡千方百計、走過千山萬水、說過千言萬語、經歷千辛萬苦,取得了良好的業績:1981年,溫州出了“電器大王”胡金林,年營業額高達120萬元;1982年,溫州的個體工商戶超過10萬戶,占到全國的1/10……章華妹也從被人瞧不起的小商販,迅速變成“萬元戶”。
敢想敢拼的章華妹并沒有止步于此,1985年,章華妹的兒子出生,家里開支變大了,這促使她想在新的領域重新創業。創業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剛開始章華妹投資皮鞋生意,但皮鞋生意不僅賠掉了她和丈夫積攢多年的血汗錢,還欠下不少外債,不服輸的章華妹咬緊牙關:“虧就虧了,不虧就不能賺,一切重新開始!”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的改革開放力度全面加大并邁入新階段,溫州的民營經濟發展速度也更加快了。1994年,溫州永嘉橋頭的紐扣市場紅火起來,義烏小商品市場的紐扣都從這里進貨,小小的紐扣遠銷海外。章華妹和丈夫瞄準時機在溫州市區妙果寺市場租了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店面,投資做紐扣批發,生意做得如火如荼。1997年,在還清債務后,夫妻倆花30多萬元買了一輛桑塔納汽車,成為令人羨慕的“有車一族”。從那時起,章華妹的生意步入一個嶄新的臺階。
2007年,隨著生意越做越大,章華妹把店鋪搬到溫州市區人民西路,面積也從十幾平方米擴大到200多平方米;2008年,章華妹注冊成立了“溫州市華妹服裝輔料有限公司”,主要做紐扣、拉鏈等商品批發,生意十分紅火。如今,在名牌林立的人民西路有幾間章華妹的店鋪,她的公司門口鑲嵌著寫有“見證改革開放光輝歷程”大字的牌子,折射出創始人與改革開放密切的關系。
回想起發生在自己身上和身邊的往事,章華妹激動地說:“如果不實行改革開放,像我這樣當年在家待業的年輕人連吃飯也成問題;實行改革開放后,像我們這些個體戶,基本都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還有相當一部分個體戶‘鳥槍換炮’,成為大公司的老板。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之一,我就是其中的親歷者和見證人。”
(摘自《中華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