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入冬以來,支原體感染、流感等話題非常受大家關注。隨著秋冬呼吸道傳染病高發季的到來,一些醫院已經出現了呼吸道疾病“混合感染”的患者。
編輯部整理了幾個問題,希望大家了解真相,不再受到呼吸道傳染病的侵襲。
近日,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米鋒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隨著各地陸續入冬,呼吸道疾病已進入高發季節,目前多種呼吸道疾病交織疊加。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流行病學首席專家王全意表示,流感呈現快速上升態勢,流行期比往年提前了,高峰可能要早于往年到來。由于多種病原體共同流行,總體感染人數會呈現上升的趨勢,可能會導致高位平臺期長一些。
有網友說,最近感染了流感,比之前感染新冠還難受。流感、支原體等,究竟哪種毒力最大?王全意表示,北京目前呈現多種病原體共同流行的態勢,從排位看,流感是第一位的呼吸道流行疾病,其次是鼻病毒,第三位是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體不在前三位,新冠病毒流行水平持續保持低位。首先要明確,個體的感受不能代表疾病整體,每個人的臨床特征可能不一樣。從致病特點看:(1)流感,多數人是上呼吸道感染,發熱很快,會有全身酸痛的表現,但病程短,來得快去得快,有些人會因為短時高熱和疼痛感覺其更重。(2)支原體,病程相對較長,一部分人會有肺炎。(3)鼻病毒,最常見的感冒病毒,感染癥狀包括喉嚨痛、流涕、鼻塞、打噴嚏和咳嗽;有時伴有肌肉酸痛、疲勞、身體不適、頭痛、肌肉無力或食欲不振,可自愈。(4)合胞病毒,感染后臨床表現差異很大,可以表現為癥狀輕微的上呼吸道感染或中耳炎,也可以表現為嚴重的下呼吸道感染。
當前呼吸道傳染病要注意多病共防,尤其要注意,感染過一種病毒可能感染第二種,也可能“混合感染”,因此普通人要減少前往人群密集的高風險區域,也不能感染過就不戴口罩了。對于老年人等高危人群,及時接種疫苗非常必要。
北京友誼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聶姍表示,現階段,多種呼吸道病原體處于流行階段,這些呼吸道疾病一般會出現咳嗽、咳痰、流鼻涕、發燒、渾身乏力的癥狀。有的人感染一種病毒后,可能還會感染另一種病毒。“如果出現混合感染,通常病情會相對重一些,對免疫功能造成一定的損害,對肺部造成的影響會更多一些,進而導致病程增長、癥狀也較為嚴重。”聶姍表示,一些免疫力低下的人更容易發生合并感染。
上海市肺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胡洋說到,近期確實時不時會接診一些“混合感染”的患者,最多時候有遇到三種病原體混合感染的。“混合感染一般發生于免疫力比較低下的重癥病人,這類病人相對來說癥狀也比較重,治療效果相對差一些,有時候治療周期也會相對較長,嚴重程度也會重一些,所以出現混合感染大部分還是由于患者免疫力低下造成的。”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徐海軍近日發微博稱,“發燒、咳嗽、嘔吐、腹瀉……都是人體的防御行為,嗓子疼、流鼻涕是上呼吸道在打掃戰場。感冒,最終贏得勝利的,還是靠免疫力。”
這里分享幾個增強免疫力的方法:
(1)飲食要清淡。高鹽飲食的習慣不僅導致諸如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多種疾病的風險,還會傷害免疫系統,削弱抗菌反應。
(2)不節食偏食。人體免疫力與營養素關系非常密切,提升免疫力可適當補充與機體免疫功能關系密切的營養素,如蛋白質、維生素C、維生素E、鐵、鋅等。老年人、節食、偏食的人中容易出現蛋白質缺乏,可每日適量增加食用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3)作息規律。熬夜會使免疫能力降低,使人體處于嚴重的亞健康狀態,感冒等呼吸道疾病、胃腸炎等消化道疾病都會找上門來。
(4)不吸煙喝酒。經常抽煙或處在二手煙環境,會破壞免疫細胞活性,使免疫力顯著下降,喝酒也會對人體的免疫系統造成有害的影響。
(5)別久坐不動。“久坐”是當今不少人的工作狀態,而且經常是從上班坐到下班,休閑時刻也經常一坐一整天。長時間的居家久坐和缺乏運動,會影響免疫力。
(6)保持穩定情緒。長期處于壓力狀態下,得不到合理的心理調適,會形成不良情緒,擾亂機體的正常功能,造成免疫力下降。而當心情愉悅、開懷大笑時,可激活T細胞的活性,增強人體免疫力。
網上流傳一個段子:“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穿白大褂的不一定是醫生,也可能是廚師。”近年來,醫療科普類短視頻頗受用戶關注,視頻中的博主大多穿著白大褂,以醫生的形象出現在屏幕前,大談特談健康知識。不過,穿白大褂的主播未必都是醫生。
前不久有媒體曝光,在某互聯網平臺上,認證為“××醫生科普聊”的賬號有24萬多名“粉絲”,發布的530條內容贏得近21萬個點贊。該賬號認證信息為“趙某,內科副主任醫師,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媒體聯系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內科副主任醫師趙某,被告知“這個賬號不是我的。我不是中醫,不會賣中藥(飲品)”。
與一般的短視頻不同,醫療科普短視頻內容比較專業,需要博主具備相應的學業經歷和知識背景,并不是人人都可以發布的。此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文化和旅游部共同聯合發布《網絡主播行為規范》,明確要求“對于需要較高專業水平(如醫療衛生、財經金融、法律、教育)的直播內容,主播應取得相應執業資質,并向直播平臺進行執業資質報備,直播平臺應對主播進行資質審核及備案。”但從現實情況來看,一些平臺并未嚴格履行審核資質,給了“李鬼”冒充李逵的可趁之機。同時,一些主播博主將“三甲醫院醫生”“婦產科主治醫生,從醫25年”等醫學經歷、醫學資質寫在“個人簡介”一欄,從而繞過平臺審核,讓不明真相的受眾受到誤導。
此外,醫療科普短視頻理應以科普作為唯一目的,不應摻雜任何帶貨、推薦藥品、就診醫院等行為。《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第八條規定:禁止以介紹健康、養生知識等形式,變相發布醫療、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廣告。介紹健康、養生知識的,不得在同一頁面或者同時出現相關醫療、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的商品經營者或者服務提供者地址、聯系方式、購物鏈接等內容。
2022年6月,國家衛健委等九部門聯合下發通知,嚴肅查處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利用職務、身份之便直播帶貨。然而,由于平臺在內容管理上把關不嚴,存在漏洞,一些短視頻主播仍然“一邊科普,一邊賣藥”,違反了《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相關規定。博主用醫務人員的名義推廣藥品、醫療器械、診療方法或者帶貨其他商品等,更是違反醫務人員九項行為準則,有悖于醫德素養。
整治醫療科普短視頻亂象,需強化平臺責任。有關部門應通過約談等形式,督促短視頻平臺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對發布者的專業資質進行嚴格把關,拒絕“渾水摸魚”。同時,運用大數據,采取“技術+人工”的審核方式,及時發現和叫停醫療科普視頻違規帶貨的行為,將相關賬號予以封禁,從而規范醫療科普秩序,讓科普真正回歸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