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哲苓
上述現象醫學上叫腸易激綜合征,其是一種慢性腸道運動功能紊亂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腹痛和排便異常或排便習慣改變,并且缺乏可解釋癥狀的形態和生物化學異常,可分為便秘型、腹瀉型、混合型和不定型4個主要亞型,臨床上以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最為多見,上文所提到的“痛則瀉、瀉則緩”就是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常見的臨床表現。目前對本病的確切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心理因素、食物因素、遺傳因素、感染因素、自主神經功能異常等相關。
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講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明朝的名醫張景岳也認為“凡遇怒氣便作泄瀉者,必先以怒時挾食,致傷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隨觸而發……蓋以肝木克土,脾氣受傷而然”,提出情志傷肝,肝木克土,可致泄瀉。
中醫有一張名方叫“痛瀉要方”,共4味藥組成:白術、芍藥、陳皮、防風,可以治療腹痛腹瀉的腸易激綜合征。此外,我們還可以根據腸易激綜合征的不同臨床癥狀,加入健脾和胃藥如紫蘇梗、制半夏、炒白術、茯苓、炒枳殼、陳皮、黨參、太子參、淮山藥、扁豆衣等;溫中行氣藥如肉豆蔻、生姜、干姜、砂仁、木香等;疏肝理氣藥如柴胡、炒白芍、青皮等;清熱利濕藥如藿香、黃芩、黃連、蒼術、炒黃柏、大紅藤、敗醬草、白頭翁、秦皮、地錦草、鳳尾草等;祛風藥如防風等。若是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則可加入澀腸止瀉藥如赤石脂、石榴皮、烏梅、訶子、芡實等;升陽止瀉藥如葛根、荷葉等。若久病及腎,可加補腎藥如補骨脂、干姜、附子、菟絲子等。
除了中藥,針灸通過調節胃腸神經代謝治療腸易激綜合征亦有較好的效果。針灸可以單獨或與藥物聯合治療,常用穴位如天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上巨虛穴、太沖穴、期門穴、章門穴、大腸腧穴、脾腧穴等。其中,天樞穴是大腸之募穴,有疏調腸腑、理氣行滯、消食之功,是腹部要穴,位于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中脘穴是八會穴之腑會,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足三里有健脾和胃、滲濕止瀉、益氣補虛之功,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上巨虛穴為大腸的下合穴,有調氣和胃之功,位于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中指);太沖穴是足厥陰肝經的原穴和腧穴,期門穴為肝經的募穴,都有疏肝理氣之功,太沖穴位于足背,第1、第2跖骨間,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中;期門穴位于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章門穴為脾經的墓穴,有健脾和胃之功,位于腋前線,第一浮肋前端;大腸腧穴具有調暢腸胃、理氣化滯的功效,位于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脾腧穴具有健脾和胃、益氣升清的作用,位于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需提醒的是,針灸的具體取穴、療程需根據患者的病情因人而異。
除了藥物干預,飲食起居和情緒調節對預防腸易激綜合征也非常關鍵。《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濕勝則濡瀉”,指濕氣偏勝出現大便泄瀉。《素問·痹論》指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可見氣候的冷暖濕度變化、飲食情志起居等都對本病有一定的影響。
生活起居方面,秋冬季節要及時添加衣物,注意腹部保暖。夏天不宜貪涼,不宜將空調或電風扇出風口對著自己身體直吹。要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起居要有規律,不要經常熬夜或日夜顛倒。適當增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食療是防治腸易激綜合征的重要環節,本病除了控制飲食的量,對質也有要求:首先不宜寒涼,其次不宜濕膩,然后避免辛辣。尤其海鮮諸物,性味大寒多濕,且這些異種蛋白能引起人體變態反應性疾病;而乳蛋類、淡水魚蝦蟹雖有偶發,或因結構差異,誘發該病的概率不及海產品,宜根據實際情況食用。生冷、辛辣、油炸及巧克力、咖啡、水果對胃腸有刺激的食物也應少吃;牛奶如果引起反酸、腹瀉腹痛亦不宜服用;高粱、小米、玉米、紅薯等粗糧難消化傷腸胃,相比之下,大米、面條養腸胃,較為推薦;南瓜、芋艿亦可少量服用;淮山藥、薏苡仁、茯苓、芡實等較為平和,為健脾祛濕、藥食兩用之品。
情緒波動與病情反復也存在一定關聯,故平時還需調暢情志。首先應盡量避免可能引起情緒波動的外界刺激,并提升自我抗壓抗挫能力,當發現自己出現抑郁情緒或焦慮情緒時,可以通過運動的方式,如做瑜伽、打球等來釋放壓力和不良情緒,或以聽音樂、唱歌、跳舞等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有效的調整情緒。此外,也可以跟家人和親朋好友去傾訴,有效的溝通和宣泄能夠緩解不良情緒。如果通過自我調整心態的方式達不到很好的效果,應當及時找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進行心理輔導來調整心態。
有患者咨詢:需要多久隨訪胃腸鏡?其實,胃腸鏡檢查的頻率往往由患者上一次的病理結果及臨床癥狀決定。如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且年齡超過40歲,即使檢查無特殊情況,最好3~5年做1次胃腸鏡檢查;如病理結果僅顯示萎縮,2~3年復查1次胃鏡即可;如病理結果僅顯示慢性炎癥,因為人在吃東西,胃腸總有磨損,所以2~3年復查1次胃鏡即可;如病理結果顯示腸化或異性增生則要引起重視,尤其是異型增生需半年,不要超過1年復查內鏡,腸化一般1年隨訪,不要超過2年。鱗狀上皮局灶增生不是異型增生,不是癌前病變,可1~2年隨訪。如多發息肉,無腸化和異性增生,2年查1次內鏡即可;如息肉直徑大于1厘米,或橫向生長,或鋸齒狀改變(介于腺瘤和癌之間的改變),則不要超過1年查1次內鏡;如有幽門螺桿菌反復感染史,建議1~2年復查胃鏡;如患者出現便血、嘔血等,則為再次檢查的適應癥;如果患者有肝硬化、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異常,則做內鏡需結合利弊,慎重檢查。
另外有些患者會問:無痛胃腸鏡和傳統胃腸鏡檢查有什么區別?一般如果患者能夠耐受,兩者結果是一樣的,但是臨床上往往腸鏡需要無痛即全麻狀態下完成,因為傳統腸鏡檢查時間長、痛苦多,患者往往不能耐受,最終影響檢查和治療結果。對于胃鏡檢查,如果患者全麻有限制,一般可選擇局麻,雖然有惡心、嘔吐等不適,但大部分人尚能接受。無痛胃腸鏡檢查和治療,排除麻醉禁忌,具有痛苦小、安全性高、診斷率高的特點。患者可根據自身情況,結合醫生建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