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柳,女,21歲,大學生。患者近4年來,每年入冬后遇寒風后全身皮膚起風疹塊,四肢軀干裸露部分尤為嚴重,瘙癢難忍。上醫院看皮膚科,皮膚劃痕實驗呈陽性,診斷為“獲得性寒冷性蕁麻疹”,服用過賽庚啶、氯雷他啶、咪唑斯汀等抗組胺藥,在服藥期間,瘙癢減輕,若停藥則身癢如前,如此遷延不愈,痛苦難當,于是前來看中醫。
首診時患者訴說2天前與同學外出,稍受冷風一吹,胸背、四肢滿布淡色大小不等丘疹,多處聯合成片,瘙癢劇烈,伴有面色不華,手足發涼,月經后期、經前腹痛,納呆,便溏不暢,舌質淡潤,苔薄白,脈浮緊。中醫診斷為癮疹,辨證為營衛不和,衛外不固,風寒外襲肌表,郁于肌膚,陽氣不得發越,淤阻絡脈而引發蕁麻疹。舌質淡、苔薄白、脈浮緊,為風寒束表之象。治宜調和營衛,疏風散寒,給予桂枝湯加味。
處方:桂枝、麻黃、防風、白鮮皮、白芍各15克,生黃芪30克,當歸、陳皮、蟬蛻、炙甘草、生姜各10克,大棗10枚。3劑,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囑其首次服藥后臥床覆被出微汗;穩定情緒,防寒保暖,不要讓冷風、冷水直接刺激皮膚,洗臉用溫熱水而不用涼水。
二診:患者服上藥1劑后約半小時出微汗,皮膚上風團基本消失,瘙癢頓減。3劑盡,偶有新起幾片小丘疹,有微癢感,手足發涼減輕,食欲好轉,舌質淡,苔薄白,脈浮細。效不更方,繼服3劑,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三診:服藥后,患者偶起幾粒小癢疹,手足轉溫,納食增加,大便成形,日1次,舌質淡微紅,苔薄白,脈細緩。上方去麻黃、白鮮皮,加炒白術、丹參各15克。3劑,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四診:患者服藥后未再起癢疹,手足變得溫和,飲食、大便正常,并告知,月經來潮,未發生痛經。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緩。給予桂枝湯合玉屏風散:桂枝、白芍、生姜各10克,大棗5枚,生黃芪30克,炒白術、防風各15克,甘草6克。囑服用6劑,以鞏固療效,并建議患者堅持適度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有利于提高身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抵抗力,預防復發。
獲得性寒冷性蕁麻疹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蕁麻疹,是指人體暴露在寒冷環境中引起的過敏反應,屬中醫“癮疹”“風疹塊”等范疇。冬天和早春季節最易發病,任何年齡皆可罹患,多見于女青年。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風邪是引發寒冷性蕁麻疹的主要病因。根據其病因病機,故用《傷寒論》中的桂枝湯加味,方中桂枝助衛陽,通經絡,解肌而祛外表之風邪;麻黃疏散風寒,與桂枝相須為用,以增強解表散寒之功;黃芪、防風益氣固表祛風;當歸養血活血,起到“治風先治血,血活風自滅”的作用;白芍益陰和里,斂外泄之陰以和營;生姜助桂枝調衛通陽,以散寒邪;白鮮皮、蟬蛻祛風止癢;陳皮和胃理氣,辛散肺氣,苦泄肺氣,溫化寒氣;大棗補中和胃;甘草調和藥性。諸藥相合,滋陰和陽,調和榮衛,祛風散寒,益氣固表,透疹止癢,故邪去正氣復,并給邪氣以出路,而獲良效。
加減:惡風寒較甚者,加麻黃、防風、荊芥、淡豆豉,以疏散風寒;血虛者,加當歸、生地,以養血活血;瘙癢甚者,加防風、僵蠶、蟬蛻、白鮮皮,以祛風止癢。
楊峰 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內科主任醫師,從事中醫和中西醫結合臨床工作50多年。中國中醫藥學會科普分會常委、河南省科普作協理事、省醫學科學普及委員會委員、作協會員。曾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醫學科普文章5000多篇,中醫學術論文200多篇,編寫科普書籍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