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政榮
弓形蟲病是由弓形蟲感染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弓形蟲體形似弓形(或新月形),所以叫做弓形蟲。弓形蟲蟲體微小,無法通過肉眼看見,只能在顯微鏡下可見。弓形蟲專門在細胞內生長,廣泛寄生于人和動物的有核細胞內,它可以感染所有的溫血動物,包括人、牛、豬、羊、貓和老鼠等動物,因此弓形蟲病是一種人獸共患性疾病,其中貓科動物(主要是家貓)是弓形蟲的唯一最終宿主,而人和牛、羊、鼠等動物只是弓形蟲的中間宿主。弓形蟲一生包括5種形態,即滋養體、包囊、裂殖體、配子體和卵囊,前2種形態寄生于中間宿主和終宿主,后3種形態僅寄生于終宿主體內,弓形蟲在終宿主貓的體內完成整個生命周期的發育和生長,人和牛、羊、鼠等攝入貓糞中的弓形蟲而感染。
貓是弓形蟲病流行病學中最重要的動物,因為它是唯一能夠排泄環境抗性卵囊的宿主。貓既是弓形蟲的中間宿主,又是弓形蟲的唯一終宿主,任何年齡、任何品種和性別的貓都可以感染弓形蟲病。通常貓弓形蟲感染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不同國家或同一國家不同地區或城市貓弓形蟲感染率也不同,埃及的貓弓形蟲感染率高達90%多,我國血清弓形蟲抗體陽性率在7.1%~63.1%不等。戶外捕食的流浪野貓要高于家貓,筆者實驗室曾經從10只流浪貓中成功分離出兩株活的弓形蟲,說明流浪貓的弓形蟲感染率至少在20%以上。弓形蟲抗體大約在貓斷奶后6~10周可以查出血清弓形蟲抗體,但是在一些幼貓中也可以查出低滴度的弓形蟲抗體,這種抗體可能是母體轉移的,母源性抗體一般在貓12周齡時消失。貓感染弓形蟲的主要方式包括:食用了感染弓形蟲的動物(嚙齒類動物)或生肉,以及接觸感染和垂直傳播等。
弓形蟲病是一種機會性寄生蟲疾病,其感染呈世界性分布。據估計,全球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呈慢性感染,顯示血清學陽性。對于大多數普通成年人,弓形蟲感染一般不會造成什么嚴重的后果,弓形蟲可以在骨骼肌和心肌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的組織細胞中終身潛伏而不發病,但是對于孕婦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弓形蟲感染可引起嚴重的后果。
對于孕婦而言,弓形蟲可能會侵入胎兒的組織中,從而引起胎兒發育不良、畸形或者死亡,導致孕婦流產、早產。新生兒感染后,可能出現發育遲緩、眼病、腦病、肝脾腫大等癥狀。2020年的一項根據地理區域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球孕婦潛伏感染弓形蟲的患病率為33.8%,南美洲最高,達56.2%;西太平洋地區最低,約11.8%。在發達國家(如法國),近30年弓形蟲感染流行率顯著下降,部分原因是由于飲食習慣的改變和衛生措施的改善而降低了對寄生蟲的接觸。
因此,為了保護孕婦和胎兒的健康,我們應該采取以下措施來預防孕婦弓形蟲感染:
(1)避免食用生或未熟透的肉類食品。未煮熟透的肉類食品,特別是豬肉、羊肉和牛肉中可能存在弓形蟲,孕婦應注意避免食用這類食品。特別提醒,弓形蟲怕高溫,所以在烹飪肉類食品的時候,應確保內部溫度達到75℃以上,這樣才能有效地殺死肉中的弓形蟲。
(2)注意清潔和消毒。孕婦在食用蔬菜和水果之前,應充分清洗和消毒。在接觸寵物或動物的時候,也要注意清潔和消毒,接觸這些動物后應立即洗手。
(3)避免接觸動物排泄物。弓形蟲可以在動物排泄物中存活數月,因此,孕婦應避免接觸動物排泄物,特別是貓咪的糞便。如果孕婦必須要清理貓砂盆,應該戴上一次性手套,并在清理完畢之后及時將手套和貓砂一起扔掉,避免病菌的傳播。
(4)圈養寵物。不將寵物貓在戶外散養,更不要讓貓捕食老鼠等嚙齒類動物,因為流浪貓弓形蟲的感染率遠高于家貓。
(5)定期進行體檢。孕婦應定期進行體檢,及早發現和治療弓形蟲感染。目前臨床上最簡便快速的常用弓形蟲檢查方法是免疫血清學檢查,也就是抽血檢查血液中弓形蟲特異性IgM和IgG抗體。如果血液中IgM抗體陽性,提示弓形蟲感染急性期可能,如果IgG陽性,必須持續動態觀察,如果IgG水平持續升高,必須高度重視感染可能。如果懷疑胎兒感染弓形蟲,可檢測胎兒血液中的特異性IgM和IgA抗體,但需注意防止胎兒血液被母體血液污染而出現假陽性。此外,還有檢查血液中弓形蟲循環抗原,以及PCR檢測弓形蟲DNA等技術。
目前,針對弓形蟲感染的治療,主要分為:在弓形蟲感染的早期,大多數人不需要治療,因為病情通常會自行緩解,轉為無癥狀的帶蟲者或隱性潛伏感染。但是對于孕婦而言,弓形蟲感染很可能會患及胎兒,應該立即就醫,并告知醫生自己的懷孕情況,以便及時治療。治療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兩種:(1)藥物治療。由于孕婦不能使用乙胺嘧啶、磺胺嘧啶等藥物,因此一般選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進行治療,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治療的時間因患者的病情而異;(2)手術治療。孕婦感染弓形蟲后,如果已經對胎兒造成了嚴重損傷,可能需要通過人工流產或引產等方式終止妊娠。
總之,孕婦懷孕期間盡量不要飼養寵物,如果飼養,應該加強環境衛生意識,并在懷孕期間定期進行體檢。以上措施也只是預防弓形蟲感染的一些基本建議,并不能完全保證預防效果。如果孕婦有感染弓形蟲的懷疑,應及時就醫,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保護孕婦和胎兒的健康,做到優生優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