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 陳莉 鄭艷麗 唐瞿波
在遭遇動物咬傷或抓傷后,我們應保持冷靜,不必過度恐慌,先采用“一洗二消三就醫”的方法處理傷口。這里要注意,處理傷口時,施救者需要戴好醫用手套。
第一步是“清洗”。使用肥皂水(或其他弱堿性清潔劑)和流動的清水交替沖洗傷口至少15分鐘。然后,用無菌紗布或脫脂棉吸盡傷口處的殘留液體,進行徹底清洗。接著,擠出進入傷口的動物唾液和污血,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狂犬病毒進入體內的可能性。最后,用清水沖洗傷口,避免在傷口處殘留肥皂水或其他清洗劑。需要注意,除非傷口很大,否則不要包扎傷口。對于有活動性出血的傷口,應直接壓迫止血,并在傷口遠端區域進行神經血管評估。
第二步是“消毒”。徹底沖洗后,用2%~3%的碘伏(碘酒)或75%酒精涂擦傷口,進行消毒處理。
第三步是“就醫”。在24小時內到醫院犬傷門診或急診就醫,由醫師判定暴露級別后,采取相應處置措施。盡早進行狂犬病疫苗接種,越早越能有效預防狂犬病。
狂犬病,又被稱為恐水癥,是一種由狂犬病病毒引發的急性、人獸共患的傳染病,主要侵犯中樞神經系統。這種病毒通常通過帶毒的家養動物(如狗、貓)和野生動物(如蝙蝠、狼)的唾液傳播,通常是通過咬傷的方式感染人類。其癥狀包括特有的恐水、怕風、恐懼不安、咽肌痙攣和進行性癱瘓等。
狂犬病的潛伏期通常為1~3個月,但也可能短至兩周或長至1年以上,此時期內無法進行任何診斷。至今,尚無特效藥物可以治療這種疾病,病死率在所有傳染病中最高,一旦發病,病死率達100%,對人類生命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然而,只要做好預防措施,幾乎可以100%防止發病,及時、規范地暴露后預防處置是預防狂犬病的最有效策略。
動物傳染狂犬病的風險分3類:犬、貓、鼬獾、貉、狼、狐貍等野生食肉哺乳動物以及蝙蝠屬于狂犬病高風險動物,被這些動物致傷后,一定要盡早去專業的醫療機構進行處置;牛、羊、豬等家畜和兔形類,以及嚙齒類動物(如老鼠)屬于狂犬病低風險動物,它們理論上存在傳播狂犬病的風險,但是傳播風險極低,被這些動物致傷后,一般無需進行常規的狂犬病暴露后處理;禽類、魚類、昆蟲、蜥蜴、龜和蛇,不會感染和傳播狂犬病,如果被這些動物咬傷,不需要接種狂犬病疫苗,除非這些動物異常死亡或已經患有狂犬病。
暴露方式不同,患狂犬病的概率不一樣。狂犬病暴露后風險分級分為3個級別:Ⅰ級暴露指接觸或喂養動物、完好的皮膚被舔、完好的皮膚接觸狂犬病動物或人狂犬病病例的分泌物或排泄物,只需清洗暴露部位即可;Ⅱ級暴露指裸露的皮膚被輕咬,或者無明顯出血的輕微抓傷、擦傷,此類暴露雖然發病概率不高,但并不是零概率,所以應認真處理傷口和及時接種狂犬病疫苗;Ⅲ級暴露是高風險暴露,指單處或多處貫穿性皮膚咬傷或者抓傷,破損皮膚被舔舐,黏膜、開放性傷口被污染,或者直接接觸蝙蝠,高風險暴露不僅要立即處理傷口和接種狂犬病疫苗,還應按照10mg/kg體重計算劑量在傷口局部浸潤注射狂犬病被動免疫制劑——狂犬免疫球蛋白,以中和傷口經清洗、消毒后殘留的病毒,產生局部免疫保護。
那么,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區別Ⅰ級暴露和Ⅱ級暴露呢?一般來說,抓咬傷當時可用酒精輕拭皮膚的抓咬處,如果有痛感,說明皮膚出現破損,屬于Ⅱ級暴露;沒有痛感,只感覺皮膚涼涼的,那么皮膚破損的可能性不大,屬于Ⅰ級暴露。需要注意的是,該方法僅限于受傷當時使用。如果自己不能準確判斷,應到醫療機構進行處置。
另外,確認為Ⅱ級暴露且嚴重免疫功能低下者,或者Ⅱ級暴露位于頭面部且致傷動物不能確定健康時,也要按照Ⅲ級暴露處置。
狂犬病疫苗的注射有“4針法”和“5針法”兩種,前者是指分別于0天24小時內(注射 2劑)、第7天和第21天各注射1劑;“5針法”是指分別于0天(24小時內)、第3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各注射1劑。2歲及以上暴露者,注射上臂三角肌;2歲以下者,注射大腿前外側肌肉。注意,注射劑量不分體重和年齡。
那么,如果再次暴露要如何處理呢?不要慌,還是先按“一洗二消三就醫”的方法處理傷口,接著根據初次免疫的時間進行再次暴露后免疫(詳見下表)。
《狂犬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明確指出,孕婦接種狂犬病疫苗是安全的,不會對胎兒造成影響。所以無論是孕婦或哺乳期婦女,還是嬰幼兒等其他特殊人群,只要有以下情況均屬于狂犬病暴露,都應該及時注射狂犬病疫苗: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確定健康的狂犬病宿主動物咬傷、抓傷,舔舐黏膜、破損皮膚處,或者開放性傷口、黏膜接觸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動物唾液或組織。
注射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勞累;不能喝酒,不吃油炸、煙熏、煎烤、辛辣刺激性食物,比如辣椒、洋蔥、芥末、咖啡、生姜、生蔥、生蒜等,這些物質不僅能夠誘發或加重疫苗接種反應,還有可能影響抗體的產生;洗澡對狂犬病疫苗免疫效果沒有影響,但接種疫苗當天應盡量不洗澡,目的是防止注射部位感染。
有些人接受狂犬病疫苗后,感覺手臂脹痛。這種情況是正常的,一般無需處理,幾天內就會自行消失。如果傷口發紅或者有紅腫滲出,全身出現渾身發癢或者起疙瘩等,及時就醫處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