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理章,趙大元
1.嘉興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嘉興 314000;2.福建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這深刻反映了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接續奮斗的精神之源,同時也彰顯了我黨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良傳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征途中,深入把握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偉大建黨精神的現實轉化,對于回應新時代黨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新問題、新情況、新要求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對自身崇高理想、價值歸屬、精神基因、本質屬性的高度概括,具備深刻的教育意義、強大的引導功能、優秀的鼓舞作用和厚重的情感價值。踐行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須看準問題切入點切實解開受教育者思想層面的困惑,須選準價值契合點滿足受教育者思想層面的需求,須找準方法結合點以恰當的教育形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堅持真理、堅守理想”本體論上解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為什么”問題。堅持真理,即堅持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思考,始終使其自我革新,維持其真理性。馬克思主義是建立在對客觀世界正確認識的基礎上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的正確把握,是共產黨人指導自身實踐的行動綱領。堅持真理的本質既在于堅定真理的信仰不變,也在于維持真理性永存。堅守理想,就是始終發揮主觀能動性,對共產主義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不應停歇。“共產主義現在已經不再意味著憑空設想一種盡可能完善的社會理想,而是意味著深入理解無產階級所進行的斗爭的性質、條件以及由此產生的一般目的。”[2]堅守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不僅意味著以共產主義作為信仰,也意味著“深入政治運動”“同有組織的無產階級建立了廣泛聯系”,即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將理想付諸實踐。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就確定了綱領,樹立了對共產主義社會的崇高理想。《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寫道:“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必須援助工人階級,直到社會階級區分消除的時候;直至階級斗爭結束為止,即直到社會的階級區分消滅為止,承認無產階級專政。”[3]歷史與實踐都深刻證明,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地掌握著馬克思主義這一真理,無產階級的革命理想貫穿黨的百年奮斗始終。
“堅持真理、堅守理想”價值論上具備思想引領價值,從思想政治教育“意”的層面回答了“中國共產黨人信仰什么”“中國共產黨人的靈魂歸屬于哪里”這一問題,能滿足受教育者思想意志層面的需要。主觀意志是正確認識世界的中介、理想信念的基石。在百年崢嶸歲月中,曲折與起伏常伴,泥濘與風雨相隨,中國共產黨人歷經磨難而不倒,飽受患難而不老,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馬克思主義真理、共產主義理想早已銘刻進中國共產黨人的“意”中,成為其強大的心靈支撐。
“堅持真理、堅守理想”方法論上契合理想信念教育,堅持真理、堅守理想中蘊含的時刻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堅守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發揮主觀能動性,將理想付諸實踐等思想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想信念教育一脈相承。黨的百年奮斗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何叔衡、陳延年、陳喬年等革命烈士留下的先進事跡是最好的榜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4]中國共產黨能經過上下求索完成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等近代以來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經過百年奮斗而實現革命理想、小康理想、強國理想,就在于其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作為堅定不移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能歷久彌新,萬古長青,就是因為一代代共產黨人將共產主義社會作為矢志不渝的奮斗理想。理想因為有真理支撐而堅定,真理因為有理想推進而鮮活。實踐“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就是以理想信念教育為前提,通過理論學習等途徑,幫助受教育者堅持在實踐中掌握并檢驗真理,在生活中堅守理想并形成信仰,達成二者的辯證統一。
“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在本體論上解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到哪去”問題。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的過程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5]這說明,實踐是人實現自己的本質、將本質外化于世界的過程。“踐行初心、擔當使命”解釋的恰恰是中國共產黨如何將自身的本質外化,外化之后又要得到什么的問題。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一初心使命鐫刻在自己的本質里。在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這一本質不斷外化,時刻指引著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方向,告訴中國共產黨人“到哪去”。
“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價值論上具備認知穩定價值,從思想政治教育“知”的層面指明了中國共產黨具有什么樣的源動力,中國共產黨人如何認識世界、把握世界,能滿足受教育者自知、認知層面的需要。中國共產黨即便誕生于山河破碎之際,身似雨打漂萍,依然投身于革命的洪流,始終堅持奮斗,以唯物主義世界觀、歷史觀去審視自身,分析任務,取得詳盡的信息,制定周密的計劃,以冷靜的頭腦,指揮堅定的行動,踐行初心、擔當使命。比如,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發表以《論持久戰》為題的講話,批駁了“左”傾盲動主義“速勝論”和右傾投降主義“亡國論”,提出了抗日戰爭的三個階段,對敵我的優點、缺點進行了詳盡的剖析。文本中對抗戰環境、敵我優勢、抗戰階段的總結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世界、敵人、自我的清醒認知,蘊含著共產黨人面對困難時應有的態度,潛藏著共產黨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踐行初心、擔當使命”方法論上契合世界觀教育,一方面要做好歷史功課,初心、使命都是歷史范疇,是共產黨人科學唯物世界觀的傳承,將其放入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偉大歷程、世界共產主義的發展變化進程中討論更能認識其偉大意義、體會其深刻內涵。以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為切入點,從偉大建黨精神說開去,通過闡述黨的百年奮斗史,將中國共產黨人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矢志不渝、激昂奮斗的歷史展現在教育的過程中,引導受教育者了解共產主義歷史沿革、世界資本主義現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對世界局勢形成清醒的認識。另一方面,要以世界觀教育為基礎,將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涵蓋其中,于受教育者的心中埋下一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種子,開墾出一汪“踐行與擔當”的幽泉,根植下一片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森林。引導受教育者認清自我,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奠定拼搏奮進的人生基調,對自身的社會責任、社會定位、社會職能形成清醒的認識,一代共產黨人有一代的長征路,擔當自身的獨特使命,強化受教育者的責任擔當意識,達成自我認知和社會需要的辯證統一。
“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在本體論上解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怎么做”問題。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就是堅持斗爭精神,意志頑強、毫不畏懼地打破舊世界,堅定不移地創造新世界,打破舊世界要革命,創造新世界要奮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干部要面對大是大非敢于亮劍,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于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于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敢于堅決斗爭,做疾風勁草、當烈火真金。”[6]這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意志頑強、作風優良的革命品格,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遇到矛盾不怕事,碰到問題不回避”的行為風范,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犧牲精神,深刻體現了共產黨人“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堅定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的最佳詮釋。
“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價值論上具備行為指導價值,表現為共產黨人勇往直前、不懼困難的革命品質的高度概括,體現在中國共產黨人的方方面面,貫穿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各個階段,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層面指明了我們黨具有什么樣的品格、什么樣的精神來克服前進路上艱難險阻,滿足了受教育者實踐、行為層面的需要。在革命戰爭年代,共產黨人面對風險挑戰、面對民族危亡表現出甘灑熱血、敢于斗爭、頑強拼搏的犧牲精神。在和平發展階段,從“鐵人”王進喜以血肉之軀對抗石油洪流和“三牛”焦裕祿扎根山區鞠躬盡瘁,到奉獻美好青春以譜寫脫貧之歌的黃文秀,黨在百年奮斗中涌現的無數平凡而偉大的人物都以實踐為導向,行為做榜樣,詮釋了“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真諦。
“不怕犧牲、英勇斗爭”方法論上契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志品質教育。一方面,“不怕犧牲、英勇斗爭”深刻表明:共產主義的目標在于改變世界,這一定伴隨著巨大的犧牲。這可以加深受教育者對共產黨人在革命戰爭年代流血犧牲、甘于奉獻的認識,強化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的認同感,并將二者串聯起來,激勵受教育者傳承不怕犧牲、英勇斗爭這一中國共產黨的意志基石,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黨的百年奮斗中。另一方面,“不怕犧牲、英勇斗爭”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行動綱領貫穿黨的百年奮斗中,講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教育可以引導學生秉持無畏的斗爭精神面對生活,引導受教育者認識到矛盾運動是永恒的,錘煉受教育者的堅強意志,培養受教育者戰而勝之的勇氣。
“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從本體論層面回答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從哪來”問題,強調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忠于黨、忠于人民;強調了中國共產黨始終源于人民,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說明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犧牲是為人民而做,點出了中國共產黨人開展一切工作的根本條件,闡明了中國共產黨人同廣大人民群眾的關系,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鮮明的政治品德和價值情懷,指明了中國共產黨的基本立場就是人民立場。
“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價值論上包含政治情感價值,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最深刻、最厚重的政治情感,最樸素、最真摯的人民情懷,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層面指明了中國共產黨人應該對黨抱有什么樣的態度,對人民應該持有什么樣的情感,滿足了受教育者情懷、情感層面的需要。政治情感作為獨立個體在集體生活中對帶有政治因素的事物、現象產生的內心感受和心靈體驗,具有將政治認知上升內化為政治信仰、政治意志下沉外化為政治行為的神奇力量。不能從“情”這一層面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培養受教育者堅定的政治信仰的目標就難以達到。
“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方法論上契合愛國主義教育。一方面我們要以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為內容,以愛國主義教育為形式,講清楚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承諾和人民立場,幫助受教育者感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中厚重的政治情感,將“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內化于心。另一方面,通過政治實踐培養受教育者的政治情感,樹立政治意識,使受教育者的政治行為由自發轉為自覺,將“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外化于行。在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交相輝映中,將愛黨愛民、愛國主義、家國情懷厚植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導受教育者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勝利是人民的選擇,中國共產黨人做到對黨忠誠的同時就是對人民忠誠,不負黨的囑托就是不負人民的殷切期待,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明白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歷史、中國共產黨的實踐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實踐。達成黨性和人民性的辯證統一,引導社會各界力量“擰成一股繩、鉚足一股勁”,以對黨忠誠為行動綱領,不負人民為實踐動力,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從“情、知、意、行”上分別闡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從哪來”“到哪去”“為什么”“怎么做”問題,四個層面既相互獨立、各有側重,又交織共進、交相輝映,達成了客觀真理與主觀理想、自我認知和社會需要、認識和實踐、黨性和人民性的有機統一。中國共產黨人在“情”上“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在“知”上“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在“意”上“堅持真理、堅守理想”,在“行”上“不怕犧牲、英勇斗爭”,才實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樣,以世界觀教育為基礎,愛國主義教育為延續,理想信念教育為旗幟,意志品質教育為發展,“情、知、意、行”協同發力,偉大建黨精神才能成為社會明是非、養正氣、祛邪風的“良藥”。
實踐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應該把握住數字時代意識形態爭奪的特點,開展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服務,樹立文化自信,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進行工作,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推進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進一步結合,才能展現出偉大建黨精神在育人、育行、育心方面的深刻意涵。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數字經濟已成為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大新動力,其根源于社會存在的意識形態問題從未缺場,并在數字經濟時代呈現出新樣態與新特點。而元宇宙技術變革了人類社會的傳統生產形式、組織形式和交往形式,擁有可以改變人、支配人、操控人的無形力量,具有不容忽視的意識形態屬性。在資本力量的強勢介入下,元宇宙可能用于自私、享樂、消費主義的“資本主義發展路線”而偏離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目標[7]。因此,如何應對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出現的新問題、新形勢,成為實踐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歷史課題。偉大建黨精神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的意志品格,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基本立場,彰顯著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8]新時代,偉大建黨精神應時而發并不是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實踐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不是可能的選擇,而是歷史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1]資本運動的跨國聯合,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滲透的日漸隱蔽,意識形態斗爭的戰場轉移到網絡上,都在呼喚一條貫穿共產黨百年奮斗的紅色血脈,一股跨越百年共產黨奮斗的精神源泉。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個歷史課題,更是一個時代課題。民族復興的歷史性要求每一代共產黨人抓住時代變遷中的“不變”,一以貫之、矢志不渝、接續不斷地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民族復興的時代性要求當代共產黨人因地制宜、因勢而動,針對時代的特點開展有當前時代特色的偉大實踐。偉大建黨精神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中鍛造出來的思想武器,是能夠發揮理論引領作用和價值感召作用的強大動力。實踐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抓緊思想政治教育這一生命線,培養受教育者的理想信念、愛國精神、擔當精神、斗爭精神、人民情懷,有助于堅定理想信念、站穩政治立場、擔當初心使命、樹立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立德樹人是解答“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個根本問題的重要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1]偉大建黨精神具備思想引領價值、認知穩定價值、行為引導價值、政治情感價值。實踐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就是要譜寫立德樹人的時代華章,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事業培養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胸懷理想信念、踐行初心使命、敢于犧牲斗爭、厚植人民情懷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實踐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不僅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時代要求,更是偉大建黨精神的靈魂呼喚、本質所在。
馬克思主義不是一成不變、形而上學的神圣教條,而是客觀開放、因地制宜的意識系統。馬克思主義從來都是開放、動態、變化的。任何理論一旦庸俗化都有可能喪失生命,一旦靜止化就可能淪為教條。中國在馬克思主義中取得的從來都不是孤立片面靜止的僵化教條,而是結合自身時代開展實踐的歷史主動性。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要持續不斷地接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不斷中國化時代化,才能永葆青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歷史責任。”[1]偉大建黨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的點點星火照耀東方時引發的第一聲雷鳴,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進入第二個百年時聽到的陣陣回聲。將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與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途融合起來,進而開展社會層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結合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現象,碰撞出新的火花,涌現新的生機,最終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同實踐接軌、與歷史同在,是實踐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理論需要。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可以劃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四個歷史時期。在一代代共產黨人手中,偉大建黨精神得到了不同角度的弘揚、闡釋、實踐。黨百年奮斗的歷史進程就是偉大建黨精神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主體下的實踐歷程。實踐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必須結合偉大建黨精神的歷史性、地域性特點,以黨史學習教育為抓手、以超時空性為線索、以超地域性為鏈路,構建起理論與實踐并重、講故事與談理論并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體制。
實踐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基礎是講好中國故事,引導受教育者了解黨的百年奮斗。一方面,“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教育要常做常新,偉大建黨精神是認識和把握百年黨史的一把“金鑰匙”[9]。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教育,從多個維度講好黨百年奮斗的故事,著力推進歷史學習教育常態化、深入化、政治化,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堅持多方協同、多策并舉,做好實踐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知識性鋪墊。另一方面,偉大建黨精神也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中去。小學階段,實踐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應該著重“講好中國故事”,將當地的紅色人物、紅色遺址作為媒介,從感性認識層面,樹立起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中學階段,實踐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應該注重理論引導,結合中學教育課本,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知識學習中,以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023版)為例,《哲學與文化》解釋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源于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闡述了對共產主義的不懈追求是“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精神基礎。在這一階段,通過理論引導,將上一階段形成的感性認識深化為理性認識,使朦朧的樸素愛國情感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實現從“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的轉變。大學階段,在原有理論引導課程的基礎上,更要注重形式,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校園文化,開展多樣化媒介的專題教育,引導大學生投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建設事業中去,涓涓細流匯入汪洋大海,蒼松翠柏結下累累碩果。
偉大建黨精神貫穿黨的百年奮斗,不斷展開,折射、投影,具象為多個具體精神和實踐經驗,體現和賡續為“紅色血脈”[10]。實踐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應通過各地的“紅色根脈”,因地制宜地開展有地方特色的實踐教育,推行實踐育人,達成實踐教育目的。一方面,線上融合“紅色根脈”要注重理論性。將英雄故事、偉人事跡融入教學的過程中,要以立德樹人為導向、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形式,整合轉化才能更好地發揮育人作用,不能淺嘗輒止,停留在“講故事”“淺體驗”層面,而是要以“紅色根脈”為外延,偉大建黨精神為內涵,透過現象看本質。不但要讓受教育者知曉當地的紅色故事,更要引導受教育者理解紅色人物心中潛藏的偉大建黨精神,達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線下融合“紅色根脈”要突出體驗性,充分利用好當地紅色資源,以實在性為第一需要。以紅色鄉村、革命遺址為基礎,針對本土紅色故事、革命故事進行實踐教育,讓受教育者在觸摸中感受沉淀在歷史中的偉大建黨精神,要因地制宜,以歷史遺址、偉人故居等為物質基礎,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為上層建筑,構建出沉浸式教學場景,做好線上教學的導入或拓展,達成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
全國“紅色根脈”的有機聯動是一項長期性與系統性兼具的任務。考慮到長期性,實踐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必須全局規劃、因地制宜、挖掘當地紅色基因。考慮到系統性,實踐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要注意結合實際,尋找獨特之處、多維度地開展實踐教育。而結合當地的紅色資源制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載體和實踐平臺,就是實踐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并推動其拓展自身價值外延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精神之源,在黨的不同歷史時期,在不同社會條件下,在不同的現實的人手中,得到不同的實踐演繹,于中華大地上開枝散葉。這使得偉大建黨精神具備跨時空性,全國各地的紅色資源都具有現實存在性和不可復制性。另一方面,從南湖紅船到百年大黨,從井岡山到西柏坡,從延安到北京,中國共產黨人的意志堅定不移,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從未改變。這使得偉大建黨精神具備超地域性,紅色資源可以在偉大建黨精神的統一指揮下,重新整合轉化,成為其客觀具象化和地方特色化的拓展。實踐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過程中,以偉大建黨精神的跨時空性與超地域性為核心,整合梳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記錄中國共產黨的紅色足跡,以時間為骨骼,以空間為血肉,跨地域聯動,越年代串聯,在實踐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過程中,形成“全國一盤棋”的態勢,打造偉大建黨精神的實踐紀實。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帶有文化屬性,整合全國各地的紅色文化,既有助于提升偉大建黨精神的吸引力、感染力,也可以消弭與普通大眾間的距離感、差異感。一方面,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如結合當地獨特的紅色人物、紅色紀念日,利用紅色場館、紅色遺址,開展線上線下結合、形式多樣、影響廣泛的宣傳活動,是實踐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基石。另一方面,紅色文化影視化、故事化、旅游化等互聯網時代的紅色文化宣發手段,是實踐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延伸。將各地的紅色文化優勢組織起來,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指揮棒”,轉化為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踐優勢,提升偉大建黨精神的真實性、生動性、多樣性。
綜上,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從理論價值和社會需要兩大著力點出發,結合“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為輻射源,偉大建黨精神結合新變化煥發出新生機。實踐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是中國共產黨立足數字時代,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立德樹人,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重要舉措。通過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實踐教育、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等實踐形式,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將于新時代煥發出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