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嘯,陳力嘉
廣西民族大學 文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盵1]廣西壯族自治區(以下簡稱“廣西”)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文化民俗大融合的典型地區。民俗融合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著重要意義,而廣西山歌特色鮮明,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晶,有必要以廣西山歌作為研究對象,探尋民族風格的藝術樣式?!盎浳魅d”是清代汪森所著,涉及粵西地區文化民俗、地理風貌、歷史詩歌等方面的梳理總結,是研究廣西文化的重要文獻資料?;诖?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角出發,通過梳理“粵西三載”的文獻內容,深入考察廣西山歌的歷史源流、呈現形式及其對中華民族融合的歷史作用,將對廣西山歌的發展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重要作用。
“粵西三載”前后編撰《粵西詩載》《粵西文載》《粵西叢載》,合稱“粵西三載”或《粵西通載》?!盎浳魅d”收錄編撰的內容真實地反映了廣西的地理物產、民俗風情、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不僅具有文學價值和美學價值,而且是研究廣西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重要文獻。
廣西是我國壯族人口分布最廣的地區,同時還有漢族、苗族、瑤族、侗族等各族群眾雜居,各族先民在勞動實踐中為了進行相互之間的思想交流,創造了能夠激發人們勞動熱情的、朗朗上口的歌唱形式,并約定俗成地將其運用于各項勞動實踐中。壯族是廣西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族先民長期生活在嶺南地區,受中原地區文明的影響較小,因此,發展出極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其中,以詩歌、音樂作品最為典型,目前可知較早的壯族音樂作品是《越人歌》[2]。壯族先民所著的《越人歌》較早見于西漢劉向所著《說苑·善說》,其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歷史研究意義?!敖裣蜗忮褐拗辛鳌斌w現了嶺南地區星羅棋布的江河湖海,以及南方地區人民向來善水的特征?!吧接心举饽居兄?心悅君兮君不知”佳句千古流傳,語言平易而意蘊悠長,表達的情感熱烈而纏綿。
通過對“粵西三載”的梳理可知,廣西的山歌文化不僅歷史悠久,且長期以來都極具生命力和活力。廣西山歌文化以歌圩文化為代表,歌圩以節日或“圩日”為依托,由民間山歌歌手和山歌愛好者自發聚集而形成,歌手一般可以自由選擇歌友來進行山歌對唱,沒有評委,只有聽眾和演唱者,歌唱時長不作限制,一般直到有一方認輸或雙方都唱得盡興才會結束。這一自由的形式使得廣西山歌具有強大的創造力和生命力。如《粵西叢載》卷十八中就記載了廣西“壯族三月三”當日未婚男女相互對歌以表達愛慕情感的和諧美好情景:“賓州(即今賓陽、上林一帶)羅奉嶺,去城七里,春秋二社,士女畢集。男女未昏嫁者,以歌詩相應和,自擇配偶。各以所執扇帕相博,謂之博扇。歸日,父母即與成禮?!盵3]756廣西的歌圩活動中最主要的一項是男女對歌活動,如《粵西叢載》卷二十四中有載:“南丹溪洞之人呼為僮(壯),……婚不避姓。時上元、中元、春秋社日,男女答歌,茍合,至有妊娠始歸夫家?!盵4]在上元節、中元節的春秋兩次歌圩活動中,男女相互對歌,以歌傳情,心意相通便可以結為伴侶。歌圩發展到后來,不僅有青年男女唱歌傳情、結緣的活動,還有拋繡球、搶花炮、演壯劇、舞龍舞獅、斗牛、斗彩蛋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
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多元文化的集大成者,共有的精神文化使得中華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團結在一起,形成了文化共同體。文化成為推動中華民族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因子[5]。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結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力量,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作為廣西重要的文獻典籍,“粵西三載”收錄了大量描寫廣西山歌的歷代詩作。從中可以梳理出山歌在廣西流傳的歷史進程以及在培育廣西地方文化、維系民族情感方面發揮的獨特作用。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粵西三載”中吟詠和記述廣西山歌的群體多為流寓詩人,這些外地文人來到廣西,對廣西的山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帶著欣賞的態度進行觀察與記錄,生動體現出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融合進程。
在廣西,自古以來不管是婚喪嫁娶還是勞動閑暇都離不開山歌,廣西山歌來自民間,來自各族人民生活和勞作的實踐,早已深深扎根在廣西各族人民的精神土壤之中。
音樂是社會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音樂內容對人們的思想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好的音樂能夠培養人們積極向上的心態,滋養人們的精神花園。然而,在過去一段時間里,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我國本土音樂發展較為緩慢,音樂質量參差不齊,部分音樂內容低俗、質量堪憂,這部分音樂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觀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極不相符。因此,我們更應該珍惜和傳承優秀的傳統山歌文化。
廣西作為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有著獨特的藝術樣式和民族文化,廣西山歌產生于廣西、發展于廣西,是在廣西各族人民的勞動實踐中產生的優秀文化。廣西山歌內容豐富多樣,語言生動形象,能夠很好地體現廣西各族人民積極向上的心態和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這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觀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一致性導向。廣西山歌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
1.廣西山歌是廣西各民族交流的文化橋梁
其一,廣西山歌文化中有著“歌仙劉三姐”的傳說,且各地的故事與傳說各有不同,雖然廣西各地區各民族關于劉三姐的傳說存在差異,所唱的山歌也各具特色,但是卻不約而同地將劉三姐稱為“歌仙”。由此可見,“歌仙劉三姐”是廣西各族人民共同塑造的形象,在廣西各民族長期的交往過程中,廣西山歌文化也在不斷交融、創新,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生動案例。
其二,廣西山歌文化以歌圩文化為代表,其中“壯族三月三”是廣西著名的“山歌節”。但山歌對歌活動并不只在“三月三”當天舉行,也不僅是壯族人民的活動,《粵西叢載》卷十八《蠻習》記載:“春歌以正月初一日及三月三日,秋歌則中秋節,民有民歌,瑤有瑤歌,侗有侗歌,僮(壯)有僮歌,其聲各異。”[3]749由此可見,廣西山歌為廣西各族人民所共有,大型山歌活動在農歷正月、三月、八月都有舉行,參與者包括壯族、瑤族、侗族等各族人民,各民族都有著不同特色的山歌文化,山歌文化活動既是民族歌舞文化盛會,也是各民族交流的盛會,對各民族團結穩定、共同繁榮具有積極作用。
2.廣西山歌對廣西與其他地區的文化交流有著重要作用
廣西山歌作為一種獨特且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不僅在廣西當地各族人民的交往中作為文化溝通的橋梁,而且在廣西與其他地區的文化交流中也有著重要作用。
中原詩人解縉曾在《七星巖·之二》中寫道:“就日門前春水生,伏波巖下釣船輕。漓江倒影山如畫,榕樹交柯翠夾城。村店午時雞亂叫,游人陌上酒初醒。殊方異俗同熙皞,欲進謳歌合頌聲。”[6]詩中描寫的廣西民俗情景,讓詩人領略到了與中原文化風格不同的、具有鮮明廣西民族特色的民俗風情,為中原等其他地區的詩人帶來了新奇的體驗,落筆在“欲進謳歌合頌聲”,可見熱情自由的廣西對歌活動讓身處異鄉的詩人感到不再孤獨。
廣西山歌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構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不僅對廣西當地各民族融合有著重要作用,對廣西與中原地區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融合也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廣西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始終高舉民族團結進步的偉大旗幟,凝聚民族大團結的偉大力量,切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文化傳承方面,廣西采取各種措施傳承山歌、歌圩文化,不斷增強廣西各民族文化認同感,同時又將國家意識融入山歌內容,賦予山歌新的活力,形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示范效應。
1.開展各類以山歌為主要形式的文化活動
廣西地大物博、民族眾多,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和藝術樣式,在廣西山歌文化中,“壯族三月三”這一傳統節日于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廣西也在2014年將“壯族三月三”定為法定節假日。廣西各地在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開展各類文化藝術節,廣西山歌在這一過程中自然而然得到傳播和發展。
廣西自古以來有著歌圩文化,在歌圩活動開展當日,參與者自由對歌,氣氛活躍,為廣西山歌發展提供了有效載體。與傳統歌圩相對分散、無明確規則不同,廣西現代歌圩主要由政府組織,以山歌賽、山歌展演等活動形式為主,制定詳細的活動方案和評分細則,山歌選手通過抽簽等方式決定對歌者,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山歌對唱,并由專業評委打分決出勝負。這一新形式使得傳統歌圩活動從相對自由、分散的民間活動,變為更加專業、規范的官方賽事,這為廣西山歌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保障。這些豐富多彩的山歌比賽,也成為廣西山歌歌手與其他地方歌手交流的重要平臺,這些活動增加了各地區、各民族山歌歌手交往和接觸的頻率,為廣西山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平臺。
1993年以來,除了“壯族三月三”,廣西還有一年一度的“廣西國際民歌藝術節”,該節于1999年更名為“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是一個集文化、旅游、經貿于一體的綜合性大型節慶活動。1999年11月,首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成功舉辦,通過“大地飛歌——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開幕式晚會”活動,《大地飛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等一系列民族音樂得到推廣,贏得了社會各界人士的贊譽,在廣西山歌傳承中起到了積極作用。2004年起,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更是連續服務于中國—東盟博覽會,成功開啟了中國與東盟合作的新篇章,也成為廣西與全國各地、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
2.培養廣西山歌藝術傳承人
廣西一直以來十分重視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為傳承和保護廣西山歌文化,廣西各地積極培養廣西山歌傳承人,傳承人的家族教學、師帶徒成了廣西山歌傳承的主要形式。
除了積極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廣西各地還有“歌王”選舉傳統,在部分山歌賽事中選出佼佼者成為“歌王”。廣西山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與廣西山歌“歌王”兩者雖偶有重合,但兩者共同為廣西山歌文化的傳承保護、民族地區的穩定和團結起到了積極作用,共同擔負起廣西傳統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的歷史使命,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著重要作用。
3.將廣西山歌與民族政策宣傳工作相結合
廣西山歌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廣西各族人民精神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廣西山歌文化也得到了極大的創新和發展。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廣西山歌文化更是開辟了新的發展天地。
近年來,廣西各地政府在開展政策宣傳活動時經常借助山歌這一藝術形式,如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辦的“桂韻民歌頌黨恩”宣傳活動,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山歌形式開展宣傳活動,將山歌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便于老百姓傳唱,這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廣西的生動實踐。
政策宣傳語言加入廣西山歌的創作,不僅對民族政策宣傳工作有著積極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豐富了山歌創作的語匯,為新時代廣西山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通過“粵西三載”的相關描述,可以發現山歌是廣西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廣西藝術樣式豐富多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活力,但目前廣西山歌的藝術傳承仍面臨困境。
廣西山歌傳承人年齡偏大,盡管近幾年有年輕力量加入,傳承人培養效果顯著,但仍存在青黃不接的情況,傳承人年齡斷層的問題較為突出。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4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公示的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總計936位,其中有65%的代表性傳承人為少數民族。廣西壯族自治區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平均年齡為60多歲,甚至一些項目的傳承人年齡超過90歲,面臨著“人亡藝絕”的困境[7]。
廣西山歌是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它有著極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但在過去一段時間內,受外來文化及流行文化影響,人們對廣西山歌的關注減少。雖然近年來黨和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不斷加大,更多的人開始關注廣西山歌和山歌的傳承工作,但新興的力量仍不足以完全做好廣西山歌的傳承、傳播工作,還需要更多的新興力量加入其中。
廣西山歌的傳播和推廣長期以來受到傳播方式和形式的限制,在傳統模式下,廣西山歌基本通過口口相傳以及地方廣播電視等方式進行傳播,這使得廣西山歌大多只在本區域內傳播,較難向外部擴大影響。
如今,新的傳播方式包括社交平臺傳播、短視頻傳播等新媒體形式,但是廣西山歌傳播仍停留在過去的家族傳承、口口相傳階段。造成這一傳播困境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真正有嫻熟的廣西山歌技能的傳承人年齡偏大,對新的傳播方式不了解,即使了解,操作起來也相對困難;二是出現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廣西山歌,質量參差不齊,且目前我國音樂市場仍由流行音樂占據主導地位,平臺上部分質量堪憂的作品使得不了解廣西山歌的人們對其產生誤解,從而阻礙廣西山歌的傳承、傳播。因此,做好廣西山歌傳承及動態推廣任重道遠,對廣西山歌的傳播推廣途徑更需不斷探索。
廣西山歌主題多樣,類型多元,但由于山歌創作受到創作者本身文化水平和生長環境的影響,其創新性仍待提高。具體來看,廣西山歌創新性較弱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由于廣西山歌的創作者更多是老年人,過去受到地理、環境和交通的影響,創作者對外界的接觸較少,對新事物了解得較慢較少,山歌創作中的詞匯、韻律較為單一或重復。二是近年來已有較多的年輕力量加入廣西山歌創作,這部分創作者有著不同于傳統的廣西本土創作者的閱歷和經驗,也對廣西山歌文化之外的文化更多的接觸和了解,但受山歌文化素養的限制,他們較難創作出既突出廣西山歌特點、又具有創新性的優秀作品。
廣西山歌創作缺乏一定創新性,從另一個角度分析,這促進了廣西山歌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保留。但從總體來看,在現代多元化的文化社會中,如果不能緊隨時代的步伐對文化進行創新,不但難以吸引聽眾,還會阻礙廣西山歌的傳播和推廣。如何平衡保留特色與不斷創新兩者之間的關系,以及應當如何把握兩者之間的“度”,仍需不斷探索。
清代汪森編纂“粵西三載”的初衷就是“其仕于茲邦者,因其書可以求山川風土之異同,古今政治之得失;且以為他日修志乘者所采擇焉”[8]。在汪森看來,“粵西三載”記錄廣西一地的民風民俗,可以為后世治理廣西提供必要的參考。由此可見,“粵西三載”中對于廣西山歌的描述與記載,為當下廣西山歌等民族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文獻資料,對我們做好新時代的廣西山歌傳承工作提供了諸多啟示。世界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傳統文化發展既要應對挑戰,也要抓住機遇,廣西山歌傳承更要不斷更新內容和形式以煥發生機。
廣西山歌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其有著獨特的文化價值,廣西山歌的傳承工作亟須關注。廣西山歌目前面臨的困境,歸根結底是人才不足問題,即山歌傳承人青黃不接,在廣西山歌的創作和傳播中,沒有持續的中堅力量來傳承。
在各行各業加速演進發展的趨勢下,各領域對各類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而廣西山歌傳承人年齡斷層的問題較為突出,那么,十分重要的一項內容及任務就是建設廣西山歌人才庫,從而增加山歌人才儲備。因此,應當強化對廣西山歌人才庫建設的重要作用及意義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通過有效途徑及策略加強廣西山歌人才庫建設。
其中,讓廣西山歌走進校園,在學校中傳播廣西山歌,培養和選拔具有音樂素養的學生建立專業的人才庫,不失為一條高效率途徑。
一方面,要完善廣西山歌中小學校園傳承機制,讓學生從小了解傳統文化,充分認識留住鄉音、保護傳承山歌文化、守護精神家園的重大意義。在中小學校開設傳統文化課,邀請山歌傳承人到學校演唱傳播具有民族特色的優秀山歌,從小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改善廣西山歌傳承人年齡斷層問題。也可開展各類課外活動,如“三月三”開展“踏青”“對歌”“碰蛋”等活動,在學校中傳承歌圩文化,以寓教于樂的形式讓學生更加直觀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同時,也使山歌獲得適合自身發展的生存土壤。
另一方面,應注意建立以高校為載體的廣西山歌繼承人培養機制,從而打破原有單一的民族內部或家族傳承方式,擴大傳承人選擇及山歌傳播范圍。以高校為載體培養廣西山歌繼承人,最重要的是體現出高校教育的專業性優勢。與中小學內傳播廣西山歌的“普及性”目的不同,高校在廣西山歌繼承人的培養上,應發揮專業優勢,讓山歌人才得到更加專業的指導,不能僅僅是吸收前人成果,更應該合理地將新的山歌內容和形式與傳統的山歌文化相融合,創新地繼承、傳承廣西山歌文化。同時,高校培養的山歌繼承人,不僅應該在音樂素養上拔尖,而且在文化素養上也應該出眾,山歌傳承人培養機制選擇的人才應深入了解并熱愛民族傳統文化,這樣才能達到傳承廣西山歌的目的。
廣西山歌傳播長期受到方式、形式的限制,而在新媒體技術高速發展背景下,廣西山歌文化傳播方式也變得更加多元,除了政府主導的官方宣傳,民間人士可嘗試利用網絡進行山歌文化宣傳,為廣西山歌文化的傳播發揮重要民間力量。
近年來,在科技進步的同時,新媒體傳播手段也迅速發展,各大互聯網企業推出各類短視頻軟件,如抖音、快手等,這些軟件一經推出就在傳媒市場迅速占領重要位置,短視頻的娛樂性強、制作門檻較低,且短視頻傳播在各年齡段、各職業圈層的受眾覆蓋面十分廣闊,傳播力度強勁?;跀底旨夹g的新媒體傳播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合理運用短視頻制作、傳播,將更好推進廣西山歌文化傳播。
除了短視頻傳播,還可嘗試將VR、AR以及全息投影等新技術運用到廣西山歌文化傳播中,使用科技手段將渲染的虛擬場景與體驗者所處的真實環境進行疊加,強化人們對山歌文化的感受。且這一技術也不必局限于山歌文化,廣西各民族服飾文化、飲食文化都可運用上述技術達到虛實融合的效果。需要說明的是,目前VR、AR等新技術尚未完全投入娛樂或文化傳播領域,運用效果還需探索。
正如毛澤東指出:“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盵9]思想政治教育可采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歌曲即為典型代表,歌曲作為社會文化生活的組成部分,在山歌文化土壤深厚的廣西,更是有著重要地位。
廣西山歌作為中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多年的實踐中已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契合。廣西山歌的內涵始終是積極向上的,包含著廣西各族人民對生活的美好期盼和熱愛,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內涵不謀而合,也使得廣西山歌的內容與新時代思想政治導向能夠順利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盵1]這是黨中央對新時代文化工作提出的要求,廣西山歌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將先進的思想內容加入其中,不斷豐富廣西山歌詞匯,融入政治話語,不斷優化創作,不僅可以讓其在創作思想上始終保持活力和先進性,還可以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貢獻廣西力量。
“粵西三載”對廣西山歌的描述為后人研究廣西山歌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史料依據。廣西山歌是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代表,通過一代又一代廣西人民的努力,廣西山歌始終保持著充沛的活力,在廣西的地域文化發展、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廣西山歌的傳承與發展更具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的時代意義,需要不斷創新廣西山歌的傳承方式,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