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俊杰,閆 琪
(1.伊春市氣象局,黑龍江 伊春 153000;2.鐵力市氣象局,黑龍江 鐵力 152500)
中秋、國慶長假期間,正是伊春五花山色最美時節, 全市累計接待游客93.5 萬人次, 實現旅游收入6.8 億,多地景區旅游人數創歷史新高,伊春旅游業蓬勃發展的同時, 對旅游氣象服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須有高效、優質、精細的旅游氣象服務產品與之相匹配, 旅游類氣象服務首要的是做好災害性天氣的預報預警以及次生災害的預防[1],相比農業等其他氣象服務產品而言, 旅游氣象服務更直接面向游客生命財產安全,以及旅游體驗和城市印象。伊春2022 年被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授予“中國天然氧吧城市”稱號,也是中國北方第一個全域化天然氧吧地級城市,同時伊春還有“祖國林都”“紅松故鄉”的美稱。 伊春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復雜,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 但同時復雜的地理環境也為旅游氣象服務提出了考驗和更高的要求, 對不同景區所處的不同地理環境提供專業的氣象服務, 不僅利于景區管理者做出有效決策, 還幫助游客合理規劃出行以及旅游資源開發利用[2]。 顯然旅游氣象服務在旅游產業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
伊春市擁有400 萬hm2廣袤浩瀚的山川林海、700 多條天然河流,森林覆蓋率高達83.8%,全域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4000 至6000 個, 夏季最高峰值可達8000 至10000 個,是全國森林覆蓋率和負氧離子含量最高的地級城市之一。 全年優良天數99%,空氣質量排名全國地級城市首位, 夏季平均氣溫接近22 ℃,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和北緯47 ℃上“最迷人的夏天”。 伊春旅游資源豐富。 湯旺河石林風景區隸屬于湯旺縣,是國家5A 級景區,坐落于小興安嶺腹地,多低山丘陵,其間有湯旺河流經,四季分明但寒冷時間長,初霜早;五營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小興安嶺南麓腹地,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氣候濕熱;溪水國家森林公園地處小興安嶺中段,湯旺河流域,屬寒冷濕潤地區;九峰山養心谷地處小興安嶺東南部,以九座山峰相連而著稱,河谷寬闊,溝系深長,夏季濕熱多雨,冬季嚴寒雪大;嘉蔭茅蘭溝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小興安嶺北麓,園區內主要河流為茅蘭溝河,冬季干燥寒冷,夏季溫和多雨,早春低溫多雨雪易澇,暮春少雨易干旱,秋季降溫迅速,常有凍害發生;大箐山朗鄉花海位于小興安嶺南麓, 坐落在大箐山縣朗鄉鎮,鎮內還有漂流、滑雪等旅游項目,春季升溫快,夏季多雨。 金祖峰云海日出、金山鹿苑、林都木雕園、南岔仙翁山等景區景觀也非常具有旅游觀賞價值,氣候條件與前文景區氣候類似。
不同地區的旅游資源不同,差異明顯,氣候條件與自然景觀的形成關系密切,伊春四季分明,旅游資源具有周期性,冬夏都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山水之間點綴著雨雪,配合林草花,構成了優美的自然景觀,但是高強度雨雪也會對各種設施造成破壞, 威脅游客的生命財產安全, 天氣情況更是嚴重影響游客的出行規劃和游玩體驗。
依托“中國天然氧吧城市”品牌,伊春在全國乃至全世界范圍內極大的提高了知名度,7-8 月暑假期間旅游業就體現出了爆火的趨勢,7 月10 日起伊春市氣象局制作發布 《伊春十大景點專項天氣預報》,主要包括未來24 h 全市天氣綜述、十大景點24 h 具體預報、關注與建議三部分,具體預報天氣現象、最高、最低氣溫和風向、風速,通過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等手段廣泛發布預報預警信息, 為游客出行規劃提供參考依據,面對雷雨、冰雹、龍卷等災害性天氣過程時,制作加密版“十大景區預報”,預報逐3 h 天氣現象、溫度、風力風速等氣象條件,為當地景區贏得應急反應時間。
9 月19 日起,央視《朝聞天下》節目在每天7:55黃金時段播報伊春天氣預報, 背景為絢爛多彩的五花山色。 9 月26 日,一篇由伊春市氣象局撰寫的“十一賞五花,恰逢最佳時”的學習內容被推薦到學習強國,極大的擴大了伊春“五花山”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為做好雙節期間旅游預報服務, 伊春市氣象局9 月28 日制作發布了“雙節”天氣預報,對假日期間的氣象條件進行總體分析, 主要包括雙節期間全市天氣概況、逐日天氣預報、建議三個部分,對公眾出行和旅游文化活動安排提出合理化建議, 隨后連續多天更新發布逐3 h“十大景區預報”。 雙節期間伊春市已經進入防火期,市臺每日制作氣象信息專報,報送應急局防火指揮中心, 以便及時應對由游客暴增而帶來的火險隱患。 有效將旅游專項服務與其他各類氣象服務融合聯動,全面為決策層提供決策依據。
受臺風“卡努”減弱成溫帶氣旋合并高空冷渦的影響, 伊春市2023 年8 月12 日08 時-14 日08 時,全市共有449 個站點出現降水, 過程累計降水量超過50 mm 的站點有18 個,最大雨量為鐵力市新建村(水文)62 mm。此次降水區域從南部開始逐漸向北部推移,導致伊春市南部、中部、北部都出現較大降水。8 月正是暑假期間,伊春游客持續增長階段,災害性天氣極易造成游客生命財產損失。
伊春市氣象臺為應對此次臺風過程采用了由遠及近有針對性的跟進式決策服務方式[3],8 月7 日就發布第一期氣象信息《8 月8-10 日中南部中到大雨,臺風“卡努”影響我市》,提前5 d 預報伊春將受臺風影響, 給政府和公眾打好時間提前量,8 月9 日更新第二期氣象信息《臺風“卡努”北上,8 月11-16 日持續對我市產生影響》,對臺風影響范圍及過程降雨量做出精細化預報,中北部嘉蔭、湯旺、豐林、南岔、金林40-70 mm,個別鄉鎮可達70-100 mm;中南部伊美、友好、烏翠、鐵力、大箐山20-50 mm。 最大小時雨強20-40 mm。降雨性質以穩定性降雨為主。同時,風力較大,有5-6 級東南風,陣風7-9 級。
8 月10 日升級發布一期重大氣象信息專報 《臺風“卡努”北上,8 月11-16 日對我市產生較大影響》,東南部降雨較大區域與前期降雨較強區域重合,次生災害風險較高。 更新了預報結論,同時升級為重大氣象信息專報,引起政府和社會各界重視。8 月11 日發布第二期重大氣象信息專報《臺風“卡努”影響我市,12-13 日全市中到大雨局地暴雨》,8 月12 日發布第三期重大氣象信息專報《受臺風“卡努”殘留水汽影響,12-13 日全市中到大雨, 局地大到暴雨》,8月13 日發布第四期重大氣象信息專報《受臺風“卡努”合并冷渦影響,13 日白天到夜間全市中雨,局地大雨》。連續4 d 滾動發布重大氣象信息專報,更新預報結論。
在多期氣象信息和重大氣象信息專報的配合下,每日制作逐3 h《伊春市十大景區專項預報》,精細化提供各景區臺風期間天氣情況,風向風速等,同時提示游客出行注意事項,及時關注天氣變化,為旅游部門、 旅游景區和游客適時調整運行和出行計劃提供有力決策依據。
8 月12-14 日,為市委市政府提供每日上午發布的重大氣象信息專報及每日下午發布的未來3 d 預報。 市氣象臺充分利用多種發布手段,及時將氣象服務信息專報、氣象信息、預警信號、短臨、短時預報以及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啟動的應急響應,通過微信、電話、郵箱等渠道及時發布給市政府總值班室、市應急局防汛抗旱指揮部、市水務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局應急值班,以及各相關服務單位。 通過國突平臺、聯通、移動、電信短信平臺對公眾發布。 特別是,伊春發布公眾號連續發布2 期氣象信息和4 期重大氣象信息專報,伊春融媒抖音號連續轉載6 期抖音小視頻。且連日轉載“伊春市十大景區專項預報”,擴大了公眾的覆蓋面,對游客實時做出提醒(圖1)。

圖1 臺風“卡努”氣象服務及旅游專項氣象服務時序圖
發揮“中國天然氧吧城市”品牌優勢,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旅游好品牌,持續提升“氣象+旅游”附加值,如何挖掘旅游可持續發展, 形成人無我有的優勢,讓游客經常來,甚至留下來,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伊春在推進“伊春氧吧寶寶之城”“氧吧寶寶小鎮”等品牌的同時,建設“康氧+康養”氣象健康、氣象醫療的研究和服務項目[4]。 加大宣傳“氧吧蜂蜜”“氧吧藍莓”等氧吧特色產品。 深度挖掘旅游可持續發展策略。
旅游氣象服務需求多種多樣,涉及范圍廣,覆蓋行業面大, 因此也應該根據需求調整旅游氣象服務內容, 旅游氣象服務供給最先應該考慮進行災害性天氣及其次生災害預報預警服務, 優先保證游客生命財產安全,其次提供常規天氣預報服務、節假日、重大活動等專題氣象服務, 隨時讓游客規劃出行有據可依, 然后提供地方特色氣象服務, 如 “天然氧吧”、“五花山”、“云海日出”等,以及基于位置的精細化天氣預報。
做好伊春旅游氣象服務, 建設旅游氣象資源產品研發創新團隊很重要, 應當加強決策服務人員專業知識學習,提高專業知識和寫作水平[5],提升旅游氣象服務能力,完善預報、宣發、應急等一系列關聯舉措,協同市縣兩級完善旅游氣象服務機制。
氣象部門積極與旅游、交通部門開展合作,明確旅游氣象服務需求,加強旅游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及時建立相應的風險劃分區, 找到適合當地的評估辦法[6],提高景區、道路交通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旅游景點和景區交通干線氣象監測網絡, 完善旅游氣象發布渠道,堅持景區精細化預報預警服務,并在氣象服務產品中大力推廣旅游資源,開通公眾號、短視頻等多渠道發布手段,進一步加強氣象預警與災害預報的聯動,突出臨災預警,做好點對點精準預報和滾動更新,加強預警和應急響應聯動,落實應急預案行動措施,把握工作主動權。 解放思想更新理念,主動思考,充分發揮能動性,實現各要素高效配置,努力提升業務水平,為地方政府提供有力決策支撐,促進伊春氣象高質量發展。
伊春市旅游資源極其豐富, 舉辦的各種活動日益增多,為進一步完善服務體系,為本地旅游發展提供更好更專業的氣象服務保障, 應積極開發具有當地特色的旅游氣象服務。 針對以下方面來集中研討:一是針對賞花、露營、觀日出等對氣象敏感度不同的旅游項目提供相應的旅游指數; 二是根據氣象條件與游客量的關系, 結合旅游指數和天氣開展多日游線路推薦。 對不同景區所處的不同地理環境要有針對性預報預警意見,高度警惕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災害。 做好精細化服務,要提高人才隊伍建設,加強預報質量和專業性。 持續加強宣傳力度,落實到各行各業,最大程度的體現旅游氣象服務效益。
伊春旅游氣象服務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體系,并具備旅游氣象服務能力,但還有需要提升改進的方面,大數據時代,信息與融合能夠更深的挖掘旅游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伊春將持續發揮品牌優勢,不斷提升“氣象+旅游”附加值,助力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價值轉換,為推進全國“氧吧經濟”發展、建設美麗中國貢獻伊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