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秀英, 周貴平, 田江偉, 向鵬程, 李文彪
(1. 貴陽市菜籃子集團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0025;2. 貴陽市農業農村局蔬菜技術推廣站,貴州 貴陽 550025)
辣椒(CapsicumannuumL.)為一年或有限多年生茄科、辣椒屬草本植物,富含維生素C、辣椒素和碳水化合物,味辛香、性溫熱。貴州具有適宜辣椒種植的自然環境,辣椒在貴州有400 余年的種植歷史,且品種資源豐富,貴州本地已培育出200 余個優良辣椒品種。辣椒產業是貴州省十二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之一,近年來其產業規模穩步提升,對促進農民增收及農業增效發揮重要作用,同時隨著貴州提出加快發展生態特色食品產業[1],辣椒產業進一步迎來較好的發展機遇。推進辣椒產業高質量發展,在作為產業鏈源頭的生產環節,合理施用肥料對提高辣椒品質與產量至關重要。前人研究表明,在貴州鮮食辣椒種植栽培中,采用復合肥作基肥、腐殖酸液體肥作追肥的施肥方式可實現辣椒增產提質及肥料減量增效[2]。另有研究分析西洋復合肥、保水型緩釋肥、穩定性緩釋肥、包膜型緩釋肥和長效氮肥對貴州黃壤區辣椒磷、鉀素積累、分配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響發現,施用穩定性緩釋肥和包膜型緩釋肥會顯著影響鉀素的當季回收利用率[3]。在貴州遵義的試驗表明,有機肥與無機肥配合,且選擇生物有機肥配合施用,辣椒的長勢、抗逆性及產量表現較好[4]。從現有研究看,新型肥料已在辣椒種植中得到一定應用并獲得較好效果。但因其類型眾多,需進一步針對不同栽培條件探索其施用效果,以實現合理施肥,保障施用效果。為辣椒種植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論依據,進而為辣椒優質高產栽培技術集成與示范提供支撐,開展不同肥料及施肥方式的羊角椒種植試驗,考察不同施肥處理的羊角椒農藝性狀及產量表現,探明適宜的肥料及施肥方式。
試驗于清鎮市紅楓湖鎮駱家橋村幼兒園基地3 號片區12 號大棚進行,海拔1 236 m,土壤質地為中壤土,pH 為6.5,土壤肥水水平中等,自2019 年以來,以種植茄果類蔬菜為主。
軟皮2307-二荊條線椒,由湖南省雀湖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提供。肥料種類及其來源見表1。

表1 不同處理的肥料類型及用量
試驗設18 個處理,各處理3 次重復,每個小區面積32 m2。每個小區間設置保護行,按試驗地2020—2022 年常規方式施底肥,即干牛糞1 500 kg/667m2、鈣鎂磷肥25 kg/667m2、復合肥(N-P-K 為15-15-15,下同)25 kg/667m2,以僅施上述常規底肥為對照,其他處理額外施其他肥料,不同施肥處理詳見表1。每個小區起壟5 壟,連溝帶廂1.6 m,上廂面寬60 cm,溝底寬40 cm,高30 cm,采用單壟雙行種植,株行距40 cm×45 cm。2022 年5 月27 日,全部使用實生苗開穴移栽種植,田間病蟲害防治、肥水管理、整枝打杈等農事作業統一管理。辣椒鮮果達成熟期時,每個處理組隨機抽取8 株測定株高、果實長度、寬度、單果重等性狀。
使用WPS 2019 匯總數據,JMP 6.0 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差異顯著性檢驗(Tukey-Kramer HSD)。
由表2 可知各處理羊角椒的植株及果實性狀表現。

表2 不同處理的羊角椒植株與果實性狀
2.1.1 植株性狀
1)株高和株幅。A3、A5、A6、A8、A10、A12 處理的羊角椒株高分別為146.33 cm、155.33 cm、165.00 cm、149.00 cm、152.00 cm、156.67 cm,均大于CK(144.83 cm),但與CK差異不顯著;其他處理的羊角椒株高均小于CK,其中A11、A17 處理與CK 差異顯著。A1、A3、A6、A10、A13、A14 處理的羊角椒株幅分別為96.60 cm、93.60 cm、121.00 cm、94.30 cm、97.30 cm、94.30 cm,均大于CK(90.00 cm),但均與CK 差異不顯著;其他處理的羊角椒株幅均小于CK,但均與CK 差異不顯著。A3、A6、A10 處理的株高和株幅均大于CK,其中A6處理的羊角椒株高及株幅均最大,株高為165.00 cm,株幅為121.00 cm,該處理施用微生物菌劑,表明在同一底肥條件下,額外施用微生物菌劑肥料可明顯促進羊角椒的營養生長。
2)莖基部直徑。除處理A4(12.43 mm)、A7(12.26 mm)、A9(12.78 mm)以外,其他處理的莖基部直徑均大于CK(12.88 mm),但均與CK差異不顯著。A14處理(施用松土促根劑)的莖基部直徑最大,為16.08 mm,表明在同一底肥條件下額外施用松土促根劑有利于莖的營養生長。
3)第一花序著生節位數。 除A1(7.00 節)、A5(7.00 節)、A6(8.00 節)、A16(8.00 節)處理以外,其他處理的第一花序著生節位數均大于CK(9.00 節),但均與CK 差異不顯著。A13 處理的第一花序著生節位最高,為10.00 節。該處理施用的爆根1 號含有大量溶磷、有機質、腐殖酸等高活性物質,可修復農作物損傷根系,促進營養根生長,表明在同一底肥條件下,額外施用具有促根作用的活性底肥有利于植株莖部節間的營養生長。
2.1.2 果實性狀
1)果實長度。與CK 相比,除A2、A10、A12、A15、A16、A17 處理外,其余處理的羊角椒果實長度均大于CK(19.42 cm),其中,A13 處理的羊角椒果實長度最長,為22.35 cm,比CK增加2.93 cm。
2)果實寬度。與CK 相比,除A1、A4、A5、A6、A11、A13、A14 處理外,其余處理的羊角椒果實寬度均小于CK(22.45 cm)。A1處理的羊角椒果實寬度最大,為25.37 mm,比CK增加2.92 cm。
3)單果重。與CK 相比,除A9、A10、A12、A15、A16、A17 處理外,其余處理的單果重均大于CK(24.68 g)。A13 處理的單果重最高,為31.77 g,比CK 增加7.09 g,增幅為28.73%。
A13 處理的果實長度和單果重表現相對較優,表明在同一底肥條件下,額外施用具有促根作用的活性肥料也可促進羊角椒的生殖生長。
由表3 可知,17 個額外施用其他肥料的處理中,A1~A8 處理、A11、A13、A14 處理,共計11 個處理的羊角椒產量高于CK(1 974.67 kg/667m2),較CK 增產25.33~566 kg/667m2,增幅為1.79%~28.70%。其中,產量位列前四的依次為A13 處理(2 541.33 kg/667m2)、A1處理(2 484.00 kg/667m2)、A5處理(2 453.33 kg/667m2)、A14處理(2 360.00 kg/667m2),其分別較CK 增產28.70%、25.79%、24.24%、19.51%。該4個處理施用的肥料分別為爆根1號、沃土改良劑1、微生物菌劑1、愛格瑞·思達(松土促根劑),其中愛格瑞·思達(松土促根劑)能促進作物根系生長。由此表明,在同一底肥條件下,額外施用具有活化效能的肥料可提高羊角椒產量。

表3 不同處理的羊角椒產量
比較同一底肥條件(干牛糞、鈣鎂磷肥、復合肥撒施)下額外施用其他肥料處理的羊角椒生長及產量表現,從營養生長角度看,施用凹凸棒菌肥、微生物菌劑2(菌思富顆粒菌劑撒施,菌思富有機水溶肥,復合霉素,兩者混合均勻對水噴施)、土壤復活水的羊角椒株高和株幅均大于常規施肥,其中施用微生物菌劑2的羊角椒株高及株幅均最大;施用愛格瑞·思達(松土促根劑)的羊角椒莖基部直徑最大;施用爆根1號的羊角椒第一花序著生節位最高。由此表明,在同一底肥條件下,額外施用微生物菌劑肥料和具有促根作用的活性肥料可明顯促進羊角椒的營養生長。從生殖生長角度看,施用爆根1號的羊角椒果實長度和單果重最大,且產量最高,施用沃土改良劑1、微生物菌劑1、愛格瑞·思達(松土促根劑)的羊角椒產量分別居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綜合比較,施用爆根1 號、沃土改良劑1、微生物菌劑1、愛格瑞·思達(松土促根劑)可兼顧羊角椒的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株幅、莖基部直徑、果長及產量等方面均優于對照,僅株高不占有優勢,綜合表現最佳。
試驗僅針對作物的經濟性狀進行分析,考察的指標數據不全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可為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提供參考。今后應結合試驗地土壤自身肥力情況,研究辣椒的需肥規律,并結合肥料肥效等方面,加大對不同肥料作用機理方面的深入探討,篩選適宜的肥料類型及施用方式,完善肥料運籌措施,為提升辣椒品質與產量,改善土壤修復等方面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