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俊, 王天毅, 姚 剛
(1. 黔東南州植物保護技術服務站,貴州 凱里 556000;2. 岑鞏縣農業技術推廣站,貴州 岑鞏 557800)
近年來,許多地方的稻作方式發生改變,傳統的栽培方式逐漸被機械直播、機插、拋秧等方式取代,栽培方式的改變主要是為提高水稻的產量和綜合效益,對保障糧食安全生產有重要意義。合理的水稻栽培方式對其產量有一定影響[1],前人對水稻不同種植方式研究較多。池忠志等[2]對雜交秈稻川香9838的機械直播、機械移栽、傳統人工移栽3 種種植方式的產量進行對比,結果表明,機械直播的水稻產量最高,機械移栽的產量次之,傳統人工移栽方式的產量最低。趙永亮等[3]對嘉花1 號的人工撒播、機械插秧和機械旱直播3種種植方式的產量進行對比,結果表明機械旱直播的實際產量最高,機械插秧產量次之,人工撒播產量最低。王家紅[4]對雜交中稻Y兩優2 號的缽苗機插、毯苗機插和人工栽插3種栽培方式的產量進行對比,結果顯示以缽苗機插的產量最高,人工栽插產量居中,毯苗機插產量最低。秦敏等[5]對中熟中粳品種連粳9 號的機插、缽苗擺栽、人工手栽、直播4 種種植方式的產量進行對比,結果顯示以人工手栽產量最高,缽苗擺栽產量第二,機插產量第三,直播產量最低。可見,不同的種植方式對水稻產量具有較大影響,采用適宜種植方式有利于提高水稻的產量,但水稻適宜的種植方式在不同生態區域、不同品種間存在差異。因此,選用貴州優質稻宜香優2115 為試驗材料,設置機插、拋秧、手插3種栽插方式設置的種植試驗,研究不同栽插方式對水稻產量的影響,篩選出宜香優2115 最適宜的栽插方式,為優質雜交稻宜香優2115 科學選擇栽插方式和為水稻綠色增產增效項目提供理論參考。
試驗地點在貴州省岑鞏縣客樓鎮安山村,海拔863 m,年平均溫度13.9 ℃,年降雨量1 125 mm,年平均日照時數1 097.6 h,無霜期年平均281 d。試驗地平坦向陽,土壤肥沃,排灌方便。
優質雜交稻宜香優2115,由貴州卓豪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試驗為單因素隨機區組設計,設置機插、拋秧、手插3 種不同的栽插方式處理,每個處理設3 次重復,共9 個小區,每個小區之間留0.5 m 作管理行,小區面積27.72 m2(3.96 m×7 m),每小區栽足420 穴,栽插密度均為10 102 穴/667m2(按0.33 m×0.2 m機插規格計算,每小區機插12 行,每行35穴)。試驗田四周設保護行,保護行與試驗同期播種,同期移栽。
秧苗移栽前4 d 將大田翻犁,施用西洋復合肥(N-P-K 為15-15-15)50 kg/667m2、氯化鉀12 kg/667m2作底肥,做到田平泥爛,肥勻。育秧方式統一采用缽盤育苗,播種前5 d培肥苗床,同時用旱育保姆調酸消毒,播種后用無紡布覆蓋,進行保溫和濕度管理。4月15日播種,播種前曬種1 d,后浸種催芽,5 月20日移栽,用繩子定好行株距,以保證各小區的移栽穴數一致。各小區的追肥、病蟲害防治、水分等管理均一致,統一于9 月30 日收割并測產。
收割時,隨機抽取各小區的稻株調查,測量記錄株高、有效穗、穗長、穗粒數、實粒數、結實率、千粒重、各小區實際產量。并用SPASS 22.0 的Duncan 氏多重比較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由表1 可知,3 種栽插方式的播種和移栽時間一致,機插和手插的水稻全生育期為155 d,拋秧的全生育期為157 d,3 種栽插方式下水稻全生育期及各生育期的天數相差不大。說明不同的栽插方式對同一品種水稻的生育期影響較小。

表1 不同栽插方式種植水稻的生育期
由表2 可知,在相同栽種密度下,不同處理會影響水稻的株高、穗長、穗粒數、實粒數。各處理水稻株高為119.7~123.0 cm,依次為拋秧>手插>機插;有效穗為14~15 穗/穴,依次為機插=拋秧>手插;穗長為25.2~27.6 cm,依次為拋秧>手插>機插;穗粒數為123~139 粒,依次為手插>拋秧>機插,手插水稻的穗粒數較拋秧和機插分別提高4.51%和13%;實粒數為113~127 粒,依次為手插>拋秧>機插,手插水稻的實粒數較拋秧和機插分別提高7.63%和12.39%;結實率為88.7%~91.9%,依次為機插>手插>拋秧;千粒重為32.7~33.0 g,依次為機插>手插>拋秧。說明不同栽插方式對水稻經濟性狀有一定影響。

表2 不同栽插方式種植水稻的經濟性狀
由表3可知,不同栽插方式下水稻產量為545.49~576.77 kg/667m2,依次為手插(576.77 kg/667m2)>拋秧(562.33 kg/667m2)>機插(545.49 kg/667m2),手插水稻產量較拋秧和機插分別提高2.57%和5.73%,但各處理間差異并不顯著(P>0.05)。

表3 不同栽插方式種植水稻的產量
試驗結果表明,手插水稻有效穗較少,結實率適宜,穗粒數和實粒數最多,千粒重穩定,產量位居第一,為576.77 kg/667m2;拋秧水稻有效穗適宜,穗粒數、實粒數較多,結實率最低,產量位居第二,為562.33 kg/667m2;機插水稻有效穗適宜,穗粒數、實粒數最低,結實率最高,產量最低,為545.49 kg/667m2。說明手插水稻主要依靠增加每穗實粒數提高產量,機插水稻主要依靠增加有效穗、結實率提高產量。不同種植方式下水稻產量的研究結論與前人的不一致[2-6],前人研究表明機插的產量大于手插,主要原因是機插使水稻的穗形變大,能顯著提高單位面積有效穗、結實率和千粒重[2,6],試驗中機插的有效穗、結實率和千粒重大于手插,與前人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但3種處理方式的產量差異并不顯著(P>0.05)。
綜上,3 種栽插方式在實際生產中都可推廣應用,但應考慮水稻生產成本、獲得的經濟效益以及生產過程中的效率等問題。隨著生產成本的提高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和降低水稻生產成本成為水稻種植業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問題,現階段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勞動力不足,工資高,栽插質量不能保證等問題,導致生產成本增加,可通過機械化生產來提高勞動生產率;拋秧在一定程度上比傳統人工手插節約勞動力和生產成本,但栽插質量也無法保證,而機插能確保水稻的穩定增產,用較少的投入和較高的收益來增加水稻的經濟效益。因此,為兼顧水稻的生產成本、經濟效益和效率,機插技術有著較高的應用價值和推廣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