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晨, 陳良興
(懷寧縣種植業技術推廣中心,安徽 懷寧 246121)
懷寧縣位于長江下游北岸,大別山南麓前沿,安徽省西南部。2022 年全縣水稻種植面積4.4 萬hm2,其中應用水稻側深施肥技術的水田面積為3 000 hm2。近年來,隨著農村從事種植業的勞動力逐漸減少,土地流轉規模進一步擴大,機械化成為水稻生產的必然趨勢,機械化種植面積有所增加,機插技術不斷完善,但目前水稻機械化種植仍與施肥環節、肥料品種脫離,且肥料施用仍以人工、無人機撒施為主,人工、無人機撒施存在施肥量大、肥料表施等問題,不僅導致肥料利用率降低,還易造成環境污染。水稻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是配合農業機械化解決肥料深施,使插秧與施肥相結合,在機械插秧時將肥料同步施在水稻根系側面3 cm、距泥面5 cm區域的施肥技術。該項技術不僅可以促進水稻前期生長發育、減少無效分蘗、增強水稻抗逆性、穩產增產,而且大大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化肥施用量、降低化肥流失污染、減輕水質環境污染、節約勞動力成本,減少雜草發生和除草劑的使用,增加種植戶的收益,實現水稻生產減肥增效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更好地響應化肥減量增效政策,助力綠色興農。為持續推進化肥減量增效工作,通過轉變施肥方式,調整施肥結構,減少不合理的化肥投入,提高化肥利用率,提升科學施肥水平。2022 年在懷寧縣金拱鎮開展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條件下不同追肥次數對比試驗,探討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條件下不同追肥次數對水稻產量及經濟效益的影響,為實現水稻高產、優質、生態、安全的施肥技術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試驗地在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金拱鎮人形河社區白蓮圩,交通便利,東經116.876 565°,北緯30.803 567°。試驗點地勢平坦,排灌方便。試驗土壤為潴育型水稻土,沙泥田。土壤pH為5.3,有機質含量為31.83 g/kg,全氮含量為2.09 g/kg,速效鉀含量為73 mg/kg,速效磷含量為16.6 mg/kg。
水稻品種:雜交中稻韌兩優徽香,種子由安徽荃銀超大種業有限公司選育。
50%緩釋肥(純N、P2O5、K2O 含量分別為28%、9%、13%,茂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46%尿素(含純N 46%,市購)、60%氯化鉀(含純K2O 60%,市購)。
試驗采用小區對比法,設3 個處理,各處理3 次重復。處理1,側深施肥,一次基肥+ 一次追肥(施基肥50% 緩釋肥(28-9-13)40 kg/667m2,分蘗肥尿素6 kg/667m2;處理2,人工撒施,一次基肥+二次追肥,施基肥50%緩釋肥(28-9-13)30 kg/667m2,分蘗肥尿素6 kg/667m2,穗肥尿素4.5 kg/667m2,氯化鉀5.5 kg/667m2;處理3,側深施肥,一次基肥+二次追肥,施基肥50%緩釋肥(28-9-13)30 kg/667m2,分蘗肥尿素6 kg/667m2,穗肥尿素4.5 kg/667m2,氯化鉀5.5 kg/667m2。小區采取完全隨機區組設計。各處理小區面積20 m2(8 m×2.5 m),種植密度相同。各處理之間做埂覆膜,獨立排灌,防止串水串肥。各處理小區的播種、除草、殺蟲、灌水等其他農藝措施均按照當地常規方式方法進行。
試驗安排專人管理,除處理不同外,其余田間管理一致。人工施肥基肥在旋耕整田后撒在土壤表面再結合平整耙地混合均勻,追肥按各處理施肥方案人工撒施。
水稻于2022年5月8日浸種,5月10日播種育秧;6 月3 日耕田施肥,施基肥,人工施肥50%緩釋肥(28-9-13)30 kg/667m2,在旋耕后人工撒施再平整耙田使肥料與耕作層土壤混合均勻。6 月5 日機插秧,栽插密度16 667 穴/667m2。6 月11 日無人機追施尿素6 kg/667m2,保持水層7 d,6 月17 日飛防莖葉處理化學除草(每667m2施30%氰氟草酯50 mL+5% 五氟磺草胺40 mL+30%丙草胺100 mL),除草前田面無水,1 d后復水。7 月10 日烤田,7 月18 日處理2、處理3 無人機施尿素4.5 kg/667m2、氯化鉀5.5 kg/667m2,7 月21 日防治螟蟲、紋枯病、飛虱(飛防,每667 m2施75%肟菌戊唑醇15 g+25%吡蚜酮20 g+20%氯蟲苯甲酰胺10 g)、8 月12 日防治稻縱卷葉螟、稻曲病、紋枯病、飛虱(飛防,每667 m2施25%吡唑醚菌酯25 g+12.5%氟環唑20 mL+80%烯啶吡蚜酮10 g+20%四唑蟲酰胺40 mL),8月26日防治螟蟲、稻飛虱(每667 m2施40%四唑蟲酰胺40 mL+25%吡唑醚菌酯25 g+80%呋蟲胺吡蚜酮),9 月3 日防治螟蟲(每667 m2施10%甲維甲氧蟲酰肼100 mL+80%呋蟲胺吡蚜酮),10月8日收割。
試驗開始前,采集基礎土壤樣品,檢測土壤pH、有機質、全氮、有效磷、速效鉀等;水稻成熟期調查各處理小區,隨機取5 穴,室內考種,記載產量構成因子,如每穗粒數、結實率、千粒重等指標,各處理小區現場測實際產量。
試驗數據采用WPS進行統計與分析。
從表1 可知,不同處理的有效穗為12~16 穴,處理3 最多,處理2 最少。穗總粒數,處理1 最多,為204.5 粒;處理2 其次,為195.1 粒;處理3 最少,為155.2 粒。結實率,處理2最高,為86.21%;處理3其次,為84.92%;處理1 最低,為74.28%。千粒重,處理1 最重,為21.71 g;處理2 其次,為21.39 g;處理3最輕,為21.13 g。理論產量,處理1 最高,其次是處理3,處理2 最低,處理1、處理3 較處理2 增產47.42 kg/667m2、21.93 kg/667m2。

表1 不同施肥處理水稻的經濟性狀
從表2可知,不同施肥處理的水稻產量為653.47~795.67 kg/667m2,處理1的產量最高,處理3 其次,處理2 最低,其中處理1 較處理2 增產142.2 kg/667m2,增產率為21.76%;處理3 較處理2 增產82.29 kg/667m2,增產率為12.59%,處理1 較處理3 增產59.91 kg/667m2,增產率為8.14%。

表2 不同施肥處理水稻的產量
從表3 可看知,處理1 比處理2、處理3 減少肥料使用折純量0.3 kg/667m2,節肥1.3%,其中,氮肥增加0.8 kg/667m2,磷肥增加0.9 kg/667m2,鉀肥減少2 kg/667m2。處理1 比處理2、處理3 減少肥料成本3.15元/667m2;處理1比處理2增產142.2 kg/667m2,增收376.19 元/667m2,比處理3 增產59.91 kg/667m2,增收163.52 元/667m2;處理1 的投入產出比最高,處理3 其次。處理1的產量最高,收益最大,投入產出比最大,在同等施肥量,相同追肥方式的情況下,側深施肥比人工施肥產量高,收益大,投入產出比大。

表3 不同施肥處理的施肥量及其經濟效益
研究表明,側深施肥一次基肥+一次追肥[處理1,施基肥50%緩釋肥(28-9-13)40 kg/667m2,分蘗肥尿素6 kg/667m2]的產量、產值及投入產出比均最高,分別為795.67 kg/667m2、2 036.92 元/667m2、8.95,其產量較側深施肥一次基肥+二次追肥[處理3,施基肥50%緩釋肥(28-9-13)30 kg/667m2,分蘗肥尿素6 kg/667m2,穗肥尿素4.5 kg/667m2,氯化鉀5.5 kg/667m2]增產59.91 kg/667m2,增產率為8.14%,增收163.52 元/667m2。通過試驗對比,機插秧側深施肥一次基肥+一次追肥比一次基肥+二次追肥產量高,簡化了農事操作,省工省力,降本增效。
在同等施肥量、相同追肥方式的情況下,側深施肥一次基肥+二次追肥比人工施肥一次基肥+二次追肥[處理2,施基肥50%緩釋肥(28-9-13)30 kg/667m2,分蘗肥尿素6 kg/667m2,穗肥尿素4.5 kg/667m2,氯化鉀5.5 kg/667m2]增產82.29 kg/667m2,增產率為12.6%,增收212.67 元/667m2。通過試驗對比,機插秧側深施肥技術在減肥增效、提高水稻產量和經濟效益方面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