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慎滿 武漢市測繪研究院
王 莎 中國人保財險武漢市分公司
無人機,也稱無人駕駛飛行器或無人駕駛航空器,是一種通過遙控器、預設的自主程序或遠程計算機進行控制的飛行器,無需人員搭乘。根據不同的設計和用途,無人機具備不同的特性和能力,被廣泛運用于測繪、農業、建筑、醫療、媒體、軍事和科學研究等諸多行業,已經形成了一個千億規模的熱門產業。隨著未來傳感器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無人機的應用領域將會進一步拓展,行業規模和產值有望繼續快速增長。市場研究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無人機市場規模達259 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增至660.12 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4.3%。
隨著無人機設備存量的快速增長,無人機設備潛在的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風險越來越受到重視和關注。同時,與有人駕駛飛機一樣,無人駕駛飛機依靠精密設備,一旦發生故障需要高昂的維修和更換成本。所以,在這一背景下無人機保險便應運而生。
無人機保險是針對無人機操作和飛行中可能發生的風險和損失提供的一種保險類型。無人機保險一般根據無人機的用途、價值、操作地點和風險來定制。無人機操作者通常會根據需求選擇適當的保險類型和范圍,以確保在意外事件發生時得到充分的保障。常見的無人機保險如表1所示。
為了規范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以及有關活動,促進無人駕駛航空器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維護航空安全、公共安全、國家安全,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布了《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簡稱《條例》)。該《條例》的出臺,將直接促進我國無人機市場規范、快速發展,無人機保險將迅速受到各家保險公司的重視與關注。
據中國民用航空局網站對外發布的《2022年民航行業發展統計公報》:截至2022年底,獲得通用航空經營許可證的無人機通用航空企業15130 家,比上年底凈增2467家。全行業無人機擁有者注冊用戶70.0 萬個,其中,個人用戶63.9 萬個,企業、事業和機關法人單位用戶6.1萬個。全行業注冊無人機共95.8 萬架,無人機有效駕駛員執照15.28 萬本。2022年,全年無人機累計飛行2067萬小時,同比增長6.17%。
據湖北省無人機行業協會不完全統計,該省經營范圍含無人機的市場主體有2600余家,以無人機為主業的企業80 余家,主要從事無人機研發制造、應用服務、教育培訓等業務。其中,具備整機研發制造能力的企業10余家,從事無人機載荷和應用軟件相關技術的企業10余家,并呈較快發展態勢。可以預見,未來無人機市場將成為保險公司新的業務增長點。
據調研,目前保險公司開辦無人機保險的主要險種有機身損失保險、第三者責任保險和飛手責任保險3 類,此外還有緊急救援和搜索保險、現場污染責任保險、航空器租賃保險等(見表1)。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對于市場競爭激烈、經營較艱難的財產保險公司而言,無人機保險市場無疑是未來業務發展新的增長點,應該受到各家保險公司的重視和關注。但為何無人機保險市場發展“遇冷”呢?據筆者對湖北省相關保險公司的調研,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支持保護的力度不夠。據了解,2022年以前,國家尚未出臺無人駕駛飛行器方面的法規,只有少數幾個部門和地方出臺過相關規定,如2017年原農業部、財政部等聯合發布《關于開展農機購置補貼引導植保無人飛機規范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并規定:“申領植保無人機購置補貼,需投保無人機財產損失險和第三者責任險。”2018年民航局發布的《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經營性飛行活動管理辦法(暫行)》規定:“取得無人機駕駛航空器經營許可證,需投保無人駕駛航空器地面第三人責任險。”2022年,天津市無人機應用協會聯合大地、人保和平安等保險公司出臺全國首個無人機從業應用保險標準,規定:“合法從事輕型、小型、中型、大型無人機進行飛行活動的所有人或使用人,應購買相應無人機第三者責任保險,保障所有人或使用人操作無人機時造成的責任風險,對第三方人身傷亡或財產的經濟損失進行賠償。”這些“通知”“辦法”和“標準”因屬于部門或地方性規定,而非國家法規,因而執行起來缺乏剛性,執行效果也大打折扣。同時,它們主要是對無人機所有者和使用人提出投保無人機第三者責任保險的要求,險種比較單一、保障范圍不大、效果也不明顯。據了解,在瑞典等國家,無人機保險就作為單獨一章出現在相關法規中,一旦投保方與保險公司產生異議,可以通過法律途徑進行解決,而這需要國家出臺類似車輛“交強險”的方案來作硬性要求,以保障無人機飛行安全,同時為保險業發展提供法律支持。盡管無人機保險市場的發展潛力巨大,但由于國家對無人機管理尚未建立配套法規予以支持保障,亦無健全完善的規章制度對無人機市場實施嚴格管理,更沒有像機動車輛那樣強制投保交強險和第三者責任險,使得無人機市場管理出現“盲區”。無人機機主和操作者在災害事故發生前往往抱有僥幸心理,而一旦發生事故則追悔不已。

二是無人機市場的復雜性和風險的不確定性使得無人機保險發展艱難。由于無人機機型的不同和各地地理、氣候、環境的差異,以及無人駕駛技術的好壞等多種因素影響,導致無人機出事的概率和事故形式、損失和危害程度也不一樣,加之保險公司對此也缺乏相應的風險研判及承保理賠經驗,從而導致無人機保險成為保險公司業務發展中的“雞肋”,棄之可惜食而無“肉”。
三是缺乏科學健全的管理機制。無人機保險是個新領域,不像機動車輛保險經營了幾十年,已形成了一整套科學完備的承保理賠機制和風險管控體系。盡管機動車輛保險的經營效益在少數公司和局部地區也不佳,但那更多是因為市場競爭成本加大而引起的,并非機動車輛保險本身的問題。無人機保險至今尚未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承保理賠機制以及風險管控體系,業務尚處在探索階段。同時,因為無人機事故的不可預見性、飛行因素的復雜性,加之我國無人機行業興起時間并不長,保險業對其了解又十分有限,保險費率的厘定還需要進行綜合評估,所以保險公司經營起來也是顧慮重重,有的產品甚至還出現了單機保費大于機身價值的情況,這也是廣大無人機用戶望“保”卻步的原因之一。
四是消費者態度遲疑。無人機使用者缺乏對保險的正確認識,他們中的很多人對保險理解不到位,擔心出險后保險公司不能理賠,從而影響了行業人群的參保率。再加上無人機擁有者及使用者自我安全意識有待提高,不會主動尋求保險產品。
從技術層面看,影響無人機保險發展的還有以下原因:第一,飛行操作者的不可控性。隨著無人機使用者的增多,各類人群都有可能成為無人機的操作者,一旦發生故障或操作失誤,將會帶來不可預估的損失,風險的不可控影響了保險公司承保的積極性。第二,承保和理賠定損審核較困難。對機動車輛保險而言,各保險公司都與專門的4S 店合作,修理價格也基本固定,理賠定損工作比較好開展。而無人機缺乏大量實體的4S店,零部件和修理價格在市場上又未統一,一旦發生墜機或“炸機”事故,理賠定損就成了難題。無人機投保,機身和飛行狀態、工作情況等都需要進行專業審核,并且只有專業人員才能完成,復雜的審核程序又將會給保險公司增加大量成本。如果審核出現紕漏,將會帶來一系列理賠問題。第三,保險責任難以準確判斷。目前保險公司對無人機的風險點還無法做到精確判斷,飛行的安全性和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都是無人機風險評估的重點,也是保險產品完善的核心點,對無人機行業缺乏深刻而專業的理解,在責任判斷時就容易出現問題,進而產生一系列的麻煩和糾紛。第四,承保缺乏統一標識。據了解,機動車輛投保可以通過車牌號、車架號、發動機號等標識進行識別,而無人機投保標識的機身編號缺乏在國家標準層面上的統一,而是按廠家自身的標準來進行編號。只有出臺統一的編號政策,才可以保證無人機登記的規范性。
凡此種種,都是導致無人機保險發展“遇冷”的原因。以太平洋產險湖北分公司為例,該公司2020年至2023年10月全省無人機承保用戶22 家,保費58.2 萬元,賠款21.3萬元,賠付率43.5%。雖然效益較好,但承保數量少、保費規模小,與該省2600 余家無人機主體市場的擁有量相比,顯然嚴重不匹配,而且還呈現如下特點:一是保費規模逐年減少。保費從2020年的26.6 萬元減少到2021年的8.8 萬元、2022年的5.6 萬元,盡管2023年有所上漲但并非是無人機用戶參保意愿提升所致。二是賠付率呈下降態勢。賠付率從2020年81.3%降低到2022年的3.4%、2023年的7.3%。如果是用戶的風險意識提高了或是安全意識增強了倒也令人欣慰,但就怕是因為偶然情況和有事故不愿報案,那就失去了保險本來的作用。三是作為一家在湖北地區財產險市場份額排前三的頭部公司,太平洋產險湖北分公司無人機保險保費連續四年僅占該省特種行業保費的3.8%~5.8%,占比非常低。又如中華財險湖北分公司,2021—2023年僅為該省隨州和長陽消防救援大隊、中國石化江漢石油管理局等三家單位的無人機提供保險,投保業務共計12 筆,簽單保費84122元,處理賠案3起,支付賠款34927元,賠付率41.5%。盡管經營效益都比較好,但發展效果不盡如人意。這些公司都盼望無人駕駛飛行器相關法規早日出臺,給無人機保險發展帶來“春天”。
無人機是一種無人駕駛的空中飛行器,盡管其研發和制造技術已相當成熟,但在飛行和管理過程中因為主客觀多種因素的影響,仍然存在一定風險。常見無人機的事故類型有:操作失誤、撞擊外物、意外進水、信號干擾、第三方人身財產損失等。從現實情況看,各家保險公司承保無人機后,無人機出險的概率、頻次、原因和后果也不盡相同。如平安產險湖北分公司2021—2023年共在全省理賠無人機事故20余起,事故原因既有無人機在飛行過程中碰撞到第三者的情況,也有飛行器本身發生故障的情況,還有農用植保等高風險事故等。
以上數據充分表明,無人機風險是客觀存在的,無人機參加保險是非常必要的,而且無人機風險的客觀存在還會嚴重影響到社會穩定與和諧。所以,無論是國家、政府還是集體、個人,都有宣傳無人機保險的義務和責任,通過保險途徑來為無人機風險和事故損失提供保障。從事實情況看,凡是購買了無人機保險的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出險之后保險及時提供了經濟補償,使其損失和影響降到了最低,這就是無人機保險的作用。因此,保險行業要讓無人機的提供商、使用者和管理者都充分認識到無人機參加保險的必要性、重要性,讓全社會形成共識與合力。
國務院、中央軍委于2023年6月25月聯合發布了《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此《條例》將于2024年1月1 日起正式施行。
《條例》分六章共計六十三條,對加強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及操控員的管理、規范空域劃設和飛行活動、強化監督管理和應急處置等各方面從國家法律層面進行了明確規定。同時,《條例》第十二條明確要求:“使用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從事經營性飛行活動,以及使用小型、中型、大型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從事非經營性飛行活動,應當依法投保責任保險。”第四十八條明確強調:“違反本條例規定,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未依法投保責任保險的,由民用航空管理部門責令改正,處2000 元以上2 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從事飛行活動的單位停業整頓直至吊銷其運營合格證。”
《條例》是我國第一部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法規,結束了長期以來無人駕駛航空器一直無法可依的歷史,對于建立和完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體系、促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等都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條例》不僅對無人機生產廠家、使用者是利好,對保險公司積極拓展市場也是重要機遇,更為有利的是能夠最大程度地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所以,在實施過程中,行業一定要正確認識、廣泛宣傳、充分運用,切實抓好《條例》的貫徹落實。特別是對《條例》中的一些重要問題在認識上要一致、實施上要統一、執行上要到位。
這些問題主要涉及以下幾點:一是無人駕駛飛行器飛行高度基準問題。《條例》中“120 米真高”到底怎么算,以什么為基準?行業有多種解釋。筆者認為,剔除山體高度但不剔除房屋的建筑高度比較符合《條例》本義,因為作為民用建筑物的房屋是人民財產的一部分,并且是重要部分,也是本《條例》保障的重點之一,不應排除在外。而山體是地面的又一表現形式,執行中完全可以視同地面。二是《條例》與有關法規配套執行問題。如有關鐵路法規明確規定:“鐵路沿線兩側500 米范圍內禁止升放無人機、風箏、氣球、孔明燈等低空漂浮物。”這是從保障鐵路旅客和沿線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角度考慮的,在執行本《條例》時應自動遵循這一規定。又如,對于管制空域統稱“一定范圍”的區域界定問題亦應與相關法規保持一致。所有這些都有待在執行中進一步完善。三是相關單位和部門應配套出臺相應的實施細則,對《條例》中存在歧義的地方作出統一的司法解釋和制度規定,避免“政出多門”、各行其是。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無人機保險將繼續發展和演變并不斷創新,以應對新的機遇和挑戰。可以預見,無人機保險法規的出臺,將對保險公司業務發展起到積極推進作用。因此,各家保險公司在發展無人機保險業務時應會同相關單位和部門,共同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強無人機保險宣傳。可以采取電視、報刊、新媒體等各種形式,加大對《條例》的宣傳力度,在全社會形成“購買使用無人機必保險,保險保安全”的共識,把《條例》執行真正落到實處。
二是創造條件,將無人機強制投保變成用戶自覺自愿行為。從無人機保險有利于降低事故損失、有利于保障民眾安全、有利于促進社會穩定的角度和高度,積極做好無人機參保工作。特別是要做好無人機“飛強險”、機身險、第三者責任險等重點險種投保工作。對“黑飛”“盲飛”等嚴重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行為要予以嚴厲打擊。
三是結合實際,合理確定保險費率。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深度挖掘相關數據,結合無人機操作者的飛行經驗、操作特點、安全意識等建立風險評估模型,量化各項風險的影響程度,進一步提高預測準確性。確定風險因素的相對權重后,以個性化方式制定保險費率。同時,定期更新費率模型,實時監控數據,靈活調整費率,以適應不斷變化的飛行環境,提高保險費率的科學性,為用戶提供更為個性化和公正的保險服務。此外,管理部門應加強市場監管,規范競爭行為,防止惡意抬高或降低費率的無序競爭,促進無人機保險市場健康發展。
四是做好風險減量工作。飛行器事故亦如交通車輛事故,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要把降低風險、減少事故的工作做在前頭,盡量減少風險事故發生。管理部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制定更加全面的無人機航空安全標準。首先,在無人機設計階段,建立統一的技術規范,要求設備具備先進的碰撞避免技術、自主飛行系統和可靠的傳感器。其次,明確操作規程,規范飛行高度、飛行區域,以及與其他飛行器的協同標準。在無人機操作者培訓方面,設立標準化的培訓課程,涵蓋飛行技能、應急處理和法規遵守等內容,確保操作者具備全面的技能和意識。最后,要建立實時監控系統,用以追蹤無人機行為和飛行數據,及時發現潛在風險。
五是及時理賠,取信于民。風險減量工作做得再好也不能完全規避事故發生,一旦出險保險公司就要迅速進場勘損理賠,取信于民。唯有這樣,無人機保險市場才能夠做大,并逐步實現做強做優。
六是建立保險公司、無人機制造商和監管機構之間的密切合作機制。為了制定更具創新性的無人機保險政策和規定,保險公司、無人機制造商和監管機構之間需要協同推進。首先,保險公司可以與無人機制造商合作,共同研發基于傳感器和大數據分析的風險評估模型,以更準確地衡量無人機操作的風險。監管機構在制定政策時,應認真聽取保險公司和無人機制造商的建議,確保政策符合實際情況。保險公司可以提供數據支持,監管機構可以制定更具體、靈活的政策,制造商可以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產品安全性,并主動參與培訓計劃,確保操作者具備必要的技能。這樣的三方合作將促進創新、智能化的保險政策的制定,為無人機行業提供更安全、可持續的發展環境。通過緊密協作,這個合作網絡能夠更迅速地適應行業變化,確保保險創新能夠有效地保障公眾安全,促進無人機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