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 黃寶婷



12月1日,貴州省三都民族中學(簡稱“三都民中”)一行來到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開展以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為主的教學研討及校園管理工作交流活動。
在此期間,三都民中副書記潘明足帶領骨干教師團隊看望了在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就讀的“黃埔·三都民族班”(簡稱“三都班”)學生,潘明足充分肯定了同學們的在校表現,鼓勵大家刻苦學習,爭取以更優異的成績向三都人民報喜。
據悉,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三都班”是廣州市黃埔區對口幫扶三都的碩果。自2018年以來,“三都班”計劃選拔400位三都貧困學生就讀,目前已有350位就讀。另外,三都民中選派教師60余人次赴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參與管理、跟崗學習。
時隔半年,記者再一次見到“三都班”的學生,他們興奮地分享著自己的所見所聞。其間,他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探尋廣州歷史文化,感受嶺南現代氣息”“溯五邑歷史,尋僑鄉文化”等多個主題研學活動,課余文化生活豐富且有趣。一位“三都班”高二級學生說:“我們在這里,這里就是家。”那一個個臉上洋溢著質樸笑容的“三都班”學生,如同在家里的孩童,那笑容是真摯的、是放松的。
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創建于1956年,是廣東省首批國家級示范性高中、廣東省首批普通高中教學水平優秀學校、廣東省依法治校示范學校、廣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學校、廣東省綠色學校、廣東省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學校、廣東省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廣東省中小學教師校本教研示范校、廣州市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示范校、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禮樂文化”特色學校、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全國青少年校園籃球特色學校。
近兩年增值加工能力勢頭強
低進高出,屢創奇跡。2021年,入校成績在640分及以上(2018年錄取分數線610分)的學生,有九成多考入重點大學;2022年入校成績在645分及以上(2019年錄取分數線616分)的學生,有九成多考入重點大學;2023年“廣一模”中,入校成績在660分及以上(2020年錄取分數線630分)的學生,有九成多達到特控線。
中進優出,勝人一籌。近兩年,有將近一半的畢業生升讀全國名校。
高進強出,一枝獨秀。近兩年,學校在同區內表現突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獨樹一幟。
不同特色班級培養目標全面達成。“領航班”學生全部升讀全國名校,“海洋班”學生八成多升讀重點大學,“高優班”升讀重點大學的學生接近七成。
即將達成預期目標
按計劃,2023年有望獲重大突破,“廣一模”已有學生達到全國頂尖高校水平;2024、2025年將強勢上升,八成以上的學生進入重點大學;2026年以后,將穩定在九成以上,且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達到新高度。
強優師資
現任校長來自湖北黃岡,是黃埔區面向全國引進的第一位基礎教育高層次人才、名校長。
學校現有特級教師7人,正高級教師8人,高級教師112人,占全體教師人數的80%以上;有一批國家、省、市級名師;碩士以上學歷教師近60%。
高二1班 楊秀永
游魚依水而生卻不困于一方江河,雄鷹翱翔于天卻不拘于一片長空。三都學子揚帆遠航南下廣州,開啟一段全新的學習之旅。
人生有夢不覺寒,此心光明萬物生。少年有夢,在“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中實踐;少年有夢,在“誠樸雄偉,勵學敦行”中體現。你不見那伏案書桌的身影挺拔,你不見那低耳傾聽的神情專注;你可聽見詢問的語氣真誠?你可聽見朗朗的書聲動聽?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學風濃厚,資源豐富,哪怕畏途巉巖不可攀,我們也一定會抓住機遇、迎難而上,用出色的成績搏一個精彩的未來。
詩人李覯曾言:“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離鄉幾載,我們更知家為何意。學校愛心餐、多樣水果拼盤是家的溫暖;新年好禮、節日驚喜是家的祝福;游泳學習、籃球訓練是家的關心;多彩活動、奇妙研學是家的溫馨。我們在這里,這里就是家。
高一級 韋璐璐、吳校校等同學
在一個山區有那么一群孩子,他們生活在教育資源相對落后的地區,因為教育政策的幫助,他們走出大山,來到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與這里的學生一同學習。我們就是這群“大山孩子”。
感謝國家讓我們獲得更好、更優質的學習資源,我們滿懷奮進之心,帶著學習的熱情,秉持積極上進的態度,融入到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這個大家庭。我們養成了積極回答問題的習慣,養成了表達自己想法的習慣,養成了做筆記的習慣……學習上的改變讓我們的思維發生了質的變化,或許,這就是學習真正的意義。
我們在這里學習,也在這里生活。每一天的清晨,伴隨著輕柔的起床鈴聲,我們迅速從夢中醒來,我們對這里的一切都滿懷期待。來到食堂,面對著各式各樣的早點,我們精心挑選滿意的食物,開心地吃了起來。在這里,所有人都滿懷熱情地歡迎我們的到來,課室里,我們與廣州的同學們在學習上互幫互助;辦公室里,我們虛心地向老師請教題目;在操場上,我們洋溢著青春的熱情與風采……
高二4班 潘婷婷 潘小娜
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學習的機會。學校開設音樂、美術、信息、通用等課程,我們既增長了知識,又增長了才能。周末,學校還為我們開設籃球課和游泳課,豐富了我們的課余活動,也讓我們學習到了更多的技能。特別是節假日的研學活動,地點大多是紅色革命遺址、名人故居,以及有重大教育意義的博物館,這不僅開拓了我們的視野,豐富了我們的閱歷,而且讓我們開始思考學習的意義、人生的價值。
另外,學校新食堂的用餐制度——分批次、分時段的用餐制度,合理控制了食堂的人流量,大大地縮短了我們排隊點餐的時間。這個看似微小的變化,是學校心系學生,把學生的需要看著眼里、放在心里的體現。我們在這里快樂地生活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