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捷
文件一律雙面打印,開會不發筆和本,接待優先選食堂……此前,安徽省財政廳出臺12條措施,要求進一步厲行節約,堅持過緊日子。措施涉及辦公經費、“三公”經費、差旅費、會議費等多個方面,規定十分詳細,引起社會關注。
近年來,中央多次要求黨政機關以政府過緊日子,換百姓過好日子。
政府部門過緊日子,是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保障民生支出的重要舉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特別強調,要始終堅持過緊日子的思想,加強財政資源科學統籌和合理分配,合理確定預算收支規模,統籌保障和改善民生,杜絕奢靡浪費等現象。
有專家指出,始終堅持過緊日子的思想,不是我們應對眼前困難的權宜之計、一時之舉,而是應該長期堅持的基本原則。
浙江省衢州市以山地丘陵為主,市縣部門干部常赴鄉鎮(街道)、村(社區)開展工作,這就產生了跨單位、跨地域工作就餐問題。
“接待單位由于抹不開面子等心理,一般會全程接待、同城接待,甚至擅自提高接待水平,由此產生的接待費缺口則采取虛開公函、虛增接待人員人數等方式報銷填補。”衢州市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相關負責人說,還有少數黨員干部以公務接待的名義,將公函當作公款吃喝的“通行證”,試圖為違規吃喝披上合規的外衣。
此外,該地紀委監委在走訪中發現,部分單位還存在食堂管理不嚴、經費使用不規范等問題。
一場以問題為導向的改革,就此展開。
2022年,衢州市出臺《衢州市“公務餐”管理辦法(試行)》,在全市域推行“公務餐”一件事改革。
沒過多久,衢州市、區(縣)、鄉各級單位的大小機關食堂都貼上了食堂“用餐碼”,公務出差人員只要通過“浙政釘”APP掃碼即可點餐,每餐餐費15元直接從出差人員的飯卡里扣除。
此外,“公務餐”一件事改革應用還對原有的試點舉措進行迭代升級,加入智慧監督模塊,打通“浙里報”APP差旅費報銷、“浙江省公務用車管理集成平臺”“三資管理”“基層小微權力”等系統應用的數據,動態分析業務往來數據,設置“出差干部違規用餐”“同城單位相互吃請”“異地掃碼”“付少吃多”等6個預警模型,通過數據碰撞實現“公務餐”制度執行情況全過程動態監測,為精準開展監督檢查提供支撐。
公務接待一旦從“進酒店吃桌餐”變為“進食堂掃碼自費用餐”,光餐費就能省下不少錢。
還有的機關,從節能減排上著手。
“你好,近幾天貴單位的用水量高于往常,請查明原因,及時整改。”在河南省鶴壁市公共機構智慧節能監測管理系統上,鶴壁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工作人員對全市鄉鎮以上公共機構的水、電、熱等能耗進行分類、分項、分戶計量和24小時在線監測。
鶴壁市通過該平臺對全市700多家公共機構用能情況進行不間斷在線監測,每隔15分鐘就會對用能情況進行數據分析,并對數據進行信息化、數字化整合,形成政務資源數據共享。該平臺還能對合署辦公區中央空調系統進行遠程智能化控制,并結合溫度設定和分時啟停管理,進一步提升節能監管水平。
鶴壁市還將各公共機構節能年度考核納入市績效考評體系、文明單位創建體系。
“現在大家都養成了良好的習慣,隨手關燈、關電腦,文件雙面打印,能走樓梯不乘電梯,把過緊日子落實到了自覺行動中。”鶴壁市一名機關干部說。
如今,政府過緊日子的例子在全國比比皆是,各地嚴控會議、差旅、培訓等支出,做到不該開的會一個不開,不該上的項目一個不上,不該花的錢一分不花,把錢花在刀刃上,壓減開支,騰出更多財政資源,支持地方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以政府過緊日子,換百姓過好日子。
雖然中央多次提出“各級政府必須真正過緊日子,嚴禁鋪張浪費”等要求,但仍有地方頂風違規,出現地方領導不顧當地現實,大搞勞民傷財“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情況。
2022年6月,湖南省郴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江永縣原縣委書記周立夫涉嫌受賄罪一案。此前的“雙開”通報提到,他盲目舉債,鋪攤子、上項目。
江永縣曾是湖南省省級貧困縣,時任縣委書記周立夫不顧縣情大搞面子工程,僅縣城文化廣場景觀工程就花去6000萬元,其中12根大理石圖騰柱耗資1200萬元,而當時江永縣的年財政收入只有3億元。
“唯上的心態,迎合領導……一個江永縣那么偏,省領導、市領導一年能來幾次啊,可我還是想做幾個大項目出來,能夠在江永標新立異,引起領導的重視,認為我能干事。”周立夫說。
周立夫的心思并不僅是單純撈政績,他還把項目作為發財的機會,安排同學、弟弟在其中“提籃子”或做項目,從中撈取好處費1000多萬元。5年時間里,周立夫大肆舉債上項目,投資千萬元以上的項目32個,由其直接指定承攬人的就多達16個,為江永縣的發展帶來沉重負擔。
“一錢之費,宜重宜慎”,不然就會讓基層不堪重負,阻礙地方發展。
河北省衡水市景縣就曾因不顧財政困難舉債搞迎檢、辦大會等問題,引起企業和群眾不滿,被國務院辦公廳督查室通報。
2020年,國辦督查室赴景縣明察暗訪發現,為迎接省級園林縣城復檢、創建國家園林縣城、創建省級潔凈城市以及承辦第四屆衡水市旅游產業發展大會,景縣安排了大量建設項目,但是由于財政收支緊張,不得不采取舉債方式解決。
僅為了舉辦旅發大會,景縣就安排了景州塔景區提升項目、亞夫公園景區提升項目、大運河景觀廊帶、董子文化小鎮等11個重點項目,計劃投資超過2.63億元,其中6個項目沒有預算,擬通過申報專項債券或一般債券解決約1.45億元。
為承辦第四屆衡水市旅游產業發展大會,提升城市形象,在年初沒有預算的情況下,景縣政府常務會議決定對城區主要街道及景區實施亮化工程。該項目計劃投資1500萬元,主要建設內容是安裝景觀路燈,資金明確由縣財政據實撥付。
國辦督查室表示,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正是因為景縣“沒有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工作脫離實際,片面追求顯績;依法行政意識淡薄,習慣于隨意決策,任性執法;創建達標評比過多過頻,基層無可奈何、不堪重負”。過緊日子既要成為一種自覺,也需要有強有力的制度約束,給各級單位戴上“緊箍”。我國持續推進建立現代預算制度,任何支出必須以列入預算為前提。一方面,要把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作為預算收支安排的基本原則,從嚴從緊編制預算,削減和取消低效無效支出。另一方面,要硬化預算約束,把牢預算支出關口,做到“無預算,不支出”。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縱觀百年黨史,勤儉節約貫穿始終。黨在歷史上多次遭遇艱難困境,為此,曾大規模地開展節約運動,號召黨員干部和群眾同心同德過緊日子,有力地支援了革命和建設。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成為黨應對和化解困境的成功經驗,克勤克儉、艱苦奮斗成為黨的一項優良傳統。
1927年到1937年的土地革命時期,由于敵人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中央蘇區出現嚴重的物資匱乏,導致軍民生活極其困難。為應對危機,黨員領導干部自覺自愿地厲行節約,過緊日子。同時還開展了一場大規模的節省運動,以充裕革命經費,粉碎敵人對中央蘇區的封鎖。
一方面,黨員領導干部帶頭省吃儉用,厲行節約。例如,毛澤東同志當時只有一床連棉花帶布不到三斤半的舊棉被,晚上睡覺用禾草做枕頭,衣服只有兩套,而且還打了很多補丁。中央蘇區的干部和工作人員都是一雙草鞋、一頂雨笠。可見,過緊日子,艱苦奮斗,已經成為當時黨員干部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為了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籌集軍事經費,黨和中央蘇區政府提出“節省每一個銅板”的口號,在中央蘇區群眾及蘇維埃機關團體中開展節省運動,全力以赴支持在前線作戰的紅軍官兵,有力保障了革命戰爭的供給。“節省每一個銅板”成為當時中央蘇區一句響亮的口號。
閩西有一首歌謠:“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著草鞋干革命,夜打燈籠訪貧農。”這真實地反映了當年中央蘇區干部訪貧問苦、節約奉公的動人形象。
中央蘇區的節省運動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巨大成績。經中央審計委員會核查統計后顯示,中央各部門1934年4月至7月的開支總和比2月份減少625876元,節省款項共計87896.208元。這只是金庫收到的數字,實際節省的數目遠不止這些。中央各部門不僅完成了4個月節省80萬元的目標,而且還比計劃數超過近1倍,即130萬元以上。
抗日戰爭時期,尤其是1940年至1942年,抗日根據地處在最艱苦的時期,財政出現嚴重困難。因此,黨員干部群眾厲行節約,過緊日子,齊心協力渡難關。例如,毛澤東同志居住在簡陋的窯洞里,周恩來同志睡土炕,彭德懷同志穿著用繳獲的降落傘改制的背心,林伯渠同志戴的是用線繩系著斷了腿的眼鏡。
陜甘寧邊區還積極開展大規模節約運動。1942年10月,陜甘寧邊區號召黨政軍民學全體動員,厲行節約,養成愛惜公物的習慣與切實樸素的作風,在每一個單位、每一個連隊設立組織節約委員,互相勉勵,互相督促。在機關、學校中開展嚴格的節約運動,包括:確定編制后非經上級允許,不增加人員和馬匹;極力減少客飯與招待;減少雜務人員與馬匹的使用等。可見,面對陜甘寧邊區遭遇的困境,黨和政府不僅開始推行群眾性的節約運動,并且還創造性提出選任節約委員和訂立節省公約等舉措。
無論是從瑞金時的紅米飯、南瓜湯,到延安時的小米加步槍,還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精兵簡政、增產節約,到新時代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弘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優良作風,是我們黨一路走來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雖然目前經濟建設已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始終堅持過緊日子的思想,讓有限財力發揮出最大的社會效益、民生效益,為實現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有力保障。
(摘編自《學習時報》《人民論壇》《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