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
科技界熱議的人才“帽子”,主要是指人才計劃和以人才為資助對象的科研項目等。人才計劃的目的是關(guān)愛、遴選、支持人才,科研項目則是為優(yōu)秀科技人才提供科研資助,發(fā)揮培養(yǎng)和激勵作用。
但是,一些人才計劃和項目在實施過程中被賦予了過多與其政策目的和定位不相關(guān)的利益附加,扭曲了政策的本意。“帽子滿天飛”,成為使科研人員難以潛心靜氣搞科研的頑疾之一;“踩著點爭帽子”,打破了一些青年科研人員自然成長的節(jié)奏,成為一種“不合理負擔”。
當前,“破四唯”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但是,用人單位特別是部分高校在引人、用人上,“唯帽子”問題的“歷史慣性”依然存在。
青年科研人員聞武,用“資源的馬太效應”來形容“帽子”對科技資源配置的影響。
聞武今年36歲,是一名助理研究員。從2019年開始,他連續(xù)4年申請某項科學基金項目,但均告失敗。由于沒有自己的項目和經(jīng)費,他自嘲是“科研民工”。
“年輕人如果拿不到‘帽子,各方面發(fā)展都受影響。有了‘帽子,職稱、待遇、資源分配都會向他傾斜。”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劉云說。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科技評價政策研究人員分析,科研單位之所以愿意提供各種特殊優(yōu)惠政策聘請“帽子”人才,是因為“只要引進了這個人,就相當于引入了他背后的資源”,而他們所能帶來的項目和經(jīng)費,往往能對科研單位在上級考核評估中脫穎而出發(fā)揮關(guān)鍵作用。
引進“帽子”人才,實際上是引進了一個爭排名、爭資源的“籌碼”。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上級支持,多數(shù)科研單位或主動或被迫參與到“搶人大戰(zhàn)”中。
一些人認為,“唯帽子”的歷史慣性還與“帽子”人才的話語權(quán)過大有關(guān),“獲取資源的能力”往往被追捧。在北京某高校從事科技政策相關(guān)研究的李力表示,獲得“帽子”之后,也比較容易成為去評“帽子”的人,導致科研資源被壟斷在“帽子”圈子里。
“帽子滿天飛”的出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與政府對優(yōu)秀人才的評判標準和使用方式有關(guān)。由于學術(shù)評價、市場評價等其他具有公信力的人才評價渠道相對缺乏,國家設立的人才計劃、人才科技項目的支持對象——所謂的“帽子”人才,就成了各級政府判斷一個人是否是優(yōu)秀人才的重要標尺,科技資源配置、政策支持都向他們傾斜,從而加劇了“追帽子、搶帽子”風氣。
青年教師王峰于2021年入職某高校,職業(yè)發(fā)展“非常順利”,他認為“一回國就拿到了‘帽子”在其中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他說,在拿到某國家級人才“帽子”半年后,就通過“綠色通道”從助理研究員評上了副教授。
王峰入職某國內(nèi)高校后,用好幾個月認真地準備了申請書。等待中,他看到社交媒體上陸續(xù)有人發(fā)帖報喜,王峰一度以為自己“掛掉了”。他很沮喪——“如果沒有(‘帽子),申項目、評職稱會很難”。
更重要的是,如果這一年評不上,下一年“又得評”,還要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在得到“評上了”的消息后,王峰如釋重負。
在北京一所高校任職的37歲副教授李青山,聽到這個故事后滿是佩服和羨慕。他已經(jīng)連續(xù)申報了多年國家級基金項目和某項國家高層次人才支持計劃。這兩項申報對于男性的年齡限制分別是38歲和40歲,顯然,留給他爭“帽子”的時間不多了。
李青山了解到,在自己任職的高校,有了“帽子”,可以“直接認定”為高層次人才,而目前尚未拿到“帽子”的自己,只能入選本單位較低層次的人才計劃。與有“帽子”的人相比,他除了感到“沒有地位”,在待遇上也有“成倍的差異”。
劉云分析,正是因為有無“帽子”會給科研人員各方面發(fā)展帶來很大的差異,所以人人都想去爭一爭,最終導致“擾亂了人才的自然成長規(guī)律”。
劉云認為,人才稱號被異化使用,是人才工作和科研管理理念尚未跟上時代發(fā)展步伐的表現(xiàn),相關(guān)政策需要調(diào)整。用人單位應該擔負起選人、用人的法人主體責任,不要以“帽子”作為衡量人才的唯一標準。
李青山認為,要讓“帽子”的“尺子”顯得沒有那么管用,就需要其他的人才評價“尺子”也硬起來。
如何讓其他人才評價的“尺子”硬起來?有專家建議增加評價渠道,充分發(fā)揮學術(shù)共同體和行業(yè)協(xié)會等的作用,建立政府評價體系以外的多元評價體系。
比如,一些單位已經(jīng)開始嘗試改革,拓寬人才評價渠道,將社會服務、教學成果、科技成果轉(zhuǎn)化等也納入了人才評價體系。但在執(zhí)行過程中,這些評價渠道尚未得到如“帽子”般的廣泛認可。
同時,劉云建議,國家級人才榮譽稱號的功能應調(diào)整為針對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進行表彰,可以每年選幾個人,起到榜樣作用即可。他還建議,國家針對青年人員的人才類科研項目應避免冠以“國字號”標簽,以免被社會和用人單位誤以為是人才的“帽子”。
李力認為,大幅減少“帽子”的數(shù)量或許可以作為一個“治標”的選擇,如此,大部分年輕人或許可以安心做事,回歸學術(shù)初心;而通過對評價體系的調(diào)整,淡化甚至取消人才計劃、科研項目對應的“附加值”,才是解決“唯帽子”問題的“治本”出路。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