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劍,張 毅,王 琬
(西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陜西 西安 710061)
植物生長調節劑作為農藥,是一把雙刃劍[1]。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合理使用就可以促進作物健康生長,提升作物產量和品質[2-4];不合理使用,甚至濫用,則會造成產量和品質下降,導致農藥殘留甚至藥害[5-7]。
氯化血紅素作為一種植物生長調節劑,在煙草、番茄上的研究表明,其具有促進細胞原生質流動、提高細胞活力、加速植株生長發育、促根壯苗、增加產量、提高品質以及改善抗逆性等作用[8-9]。在蔬菜生產中也有一定的應用[10],但蔬菜種植戶在使用氯化血紅素的過程中,由于對植物生長調節劑的認識不到位,存在使用濃度和使用次數不當等問題,造成使用效果不佳和藥劑殘留的風險[11]。
為評價0.3%氯化血紅素可濕性粉劑對馬鈴薯的調節效果,確定最佳使用濃度,筆者進行了田間試驗,以期篩選出氯化血紅素的合理使用濃度,科學指導蔬菜種植戶安全、有效使用這一植物生長調節劑。
供試藥劑0.3%氯化血紅素可濕性粉劑及其專用助劑(SD),均由南通飛天化學實業有限公司生產。對照藥劑8%甲哌鎓可濕性粉劑,由四川國光農化股份有限公司生產。供試馬鈴薯品種為克新6號,由陜西省榆林市農業科學研究院供種。
試驗安排在西安市藍田縣九間房鎮韓坪村農戶的馬鈴薯覆膜種植地塊,面積1 668 m2,試驗地土壤類型為壚土,含有機質13.68 g/kg左右、有效氮82.4 mg/kg、有效磷33.6 mg/kg、速效鉀158.4 mg/kg,pH值8.6,肥水狀況良好。2022年3月28日播種,株行距30 cm×35 cm。
試驗共設7個處理,處理1—處理5每667 m2分別施用0.3%氯化血紅素可濕性粉劑10、20、30、40、0 g,并配施SD 20 g,各處理具體藥劑用量與用法見表1,其中對照藥劑(CK1)為8%甲哌鎓可濕性粉劑,各處理每667 m2藥液用量均為45 L,空白對照(CK2)為等量清水。2022年6月24日進行第1次葉面噴施,此時正值馬鈴薯6葉期;7月9日進行第2次葉面噴施,此時正值馬鈴薯現蕾期。每小區面積35 m2,4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采用施藥器械為利農HD-400型背負式手動噴霧器,工作壓力為3 MPa,噴孔直徑1.33 mm,出水量為0.5~0.6 L/min。

表1 試驗設計方案
7月24日,調查株高、全葉鮮質量和莖粗。每小區隨機取30株測量株高;將采集的葉片樣本按照葉片編號用電子分析天平稱量鮮質量[12];莖粗測量植株基部最粗處的縱、橫二向直徑,取平均值。8月12日采收時測產,從每小區中心取樣并測定,每小區收獲20 m2。依據NY/T 1489—2007《馬鈴薯品種試驗調查記載項目及依據》測定塊莖干物質、淀粉含量、還原糖含量和VC含量。
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DMRT)法,利用DPSv 7.05統計分析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方差分析。
表2結果表明,與空白對照CK2相比,處理1—處理5的馬鈴薯株高、全葉鮮質量和莖粗均有所增加,且均以處理4最大,處理3次之,處理4、處理3、處理2、處理5株高均顯著高于CK2,分別較CK2增加10.3%、6.9%、2.9%、1.8%;全葉鮮質量分別較CK2增加14.3%、7.3%、3.9%、0.22%,其中處理4顯著高于CK2;莖粗分別較CK2增加2.3%、2.3%、1.6%、0.8%,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與藥劑對照CK1相比較,處理4、處理3、處理2的株高和全葉鮮質量均有所提高,但處理5和處理1則均有所下降,其中處理4的株高顯著大于CK1。

表2 不同用量氯化血紅素對馬鈴薯生長及產量的影響
由表2還可知,與CK2相比,處理1—處理5的馬鈴薯平均小區產量均有所提高,且均以處理4最大,處理3次之,處理4、處理3、處理2小區平均產量分別較CK2極顯著提高13.80%、10.72%、8.84%,處理5、處理1分別提高了7.69%、6.30%,但與CK2間差異均不顯著;與CK1相比較,處理4和處理3的小區產量均有所提高,處理1、處理2與處理5則表現為下降,處理1—處理5與CK1間均無顯著差異。折合667 m2產量方面,各處理表現與小區平均產量相同。
表3結果表明,處理1—處理5的馬鈴薯品質均較兩對照有所提高。處理4馬鈴薯的干物質量、淀粉含量、還原糖含量和VC含量均最高,均分別顯著高于處理5、CK1和CK2;其次是處理3,各品質指標均分別顯著高于CK1和CK2;處理1、處理5則與CK1和CK2均無顯著差異。

表3 不同用量氯化血紅素對馬鈴薯品質的調節效果
施藥后進行觀察,未見供試藥劑對非靶標生物有明顯影響,未發現試驗藥劑或對照藥劑對供試馬鈴薯發生藥害癥狀。
近年來,隨著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普遍應用,是否能夠科學合理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已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13-14]。由于植物生長調節劑在生產中使用量小,在具體使用過程中,為了提高產量,存在使用劑量和次數不當的問題,造成品質嚴重下降。本研究結果表明,應用氯化血紅素可使馬鈴薯株高顯著提高,產量得到增加,與空白對照相比,每667 m2施用0.3%氯化血紅素可濕性粉劑30 g+SD 20 g和施用0.3%氯化血紅素可濕性粉劑40 g+SD 20 g的馬鈴薯667 m2產量分別極顯著提高10.73%和13.80%,這與何建棟等[15]、敖翔等[16]的研究結果一致。
在生產實踐過程中,科學合理地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不僅能夠保障農產品質量的安全水平,還能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4,17-18]。本試驗結果表明,0.3%氯化血紅素可濕性粉劑可作為一種安全、有效調節馬鈴薯的植物生長調節劑,能較好地促進馬鈴薯的生長,增加馬鈴薯的產量并提高產品的品質。依據以上試驗結果,建議該藥劑每667 m2的田間用量以30~40 g為宜,即以有效成分計為1.35~1.80 g/hm2最佳,一般田間用藥應至少連噴2次以上,每次間隔10~15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