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煒隆


【摘? ?要】福建本土歌劇《與妻書》是一部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作品,它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展現了福建地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民的精神風貌。本文從《與妻書》的創作背景、文化內涵、藝術特色等方面出發,探討了福建民族歌劇在“本土文化”中的運用。
【關鍵詞】福建本土歌劇? 文化自信? 地方特色
中圖分類號:J8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20-0140-06
當今屬于全球化時代,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對于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而本土文化作為地域特色的重要載體,更是一個地區文化自信的基石。本文將從福建本土歌劇《與妻書》出發,探討立足本土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與妻書》描寫的是辛亥革命前夕林覺民響應組織的召喚,參加廣州起義,負傷被捕,身在獄中,他想起心愛的妻子,終于借妻子贈予的那方手帕,和淚寫下那篇《與妻書》。審訊林覺民的總督張鳴岐惜其才,他卻是寧死不屈。總督在他身上一無所獲,卻意外得到那封《與妻書》。九泉之下的林覺民欣喜之余,深深為自己“扔下”妻子而不忍不安,他的英魂一直縈繞在妻子身旁。妻子讀《與妻書》后,逐漸理解丈夫的選擇,也深深為丈夫感到驕傲。最后林覺民夫婦的靈魂化作一對白鶴飛向天際。四幕歌劇《與妻書》展現出林覺民短暫且光輝的一生,劇中音樂在遵循歌劇創作規律的同時,融入福州閩劇、福建當地曲藝等元素,使得歌劇更接地氣。
福建是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底蘊的地區,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孕育了獨特的地方文化和藝術。近年來,福建本土歌劇的創作和發展在國內外取得了顯著成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就是《與妻書》。這部歌劇以福建本土文化為背景,通過富有感染力的音樂和生動的舞臺表現,展現了福建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的英勇奮斗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一、中華民族歌劇溯源
(一)民族歌劇與本土文化關聯
民族文化和民族歌劇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民族歌劇是指根據當地文化和歷史背景創作和演出的歌劇作品,它通常以本地語言演唱,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這些歌劇作品通常涵蓋民間傳說、歷史事件、傳統樂器和舞蹈等元素,以展現當地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民族歌劇不僅是對民族文化的一種傳承和表達,而且是對當代社會問題的反思和呈現。它可以通過音樂和戲劇的藝術形式,深刻探討和揭示社會、政治和人類的普遍主題,同時反映了當地人民的觀念和價值觀。
民族文化為本土歌劇提供素材和靈感。本土歌劇的創作往往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從中汲取營養,尋求創新。無論是題材的選擇、人物形象的塑造,還是音樂、舞蹈的表現,民族文化都為本土歌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例如,中國第一部歌劇《白毛女》,取材于“白毛仙姑”的民間傳說,是詩、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劇,其語言繼承了中國戲曲唱白兼用的優良傳統;音樂采用北方民間音樂的曲調,吸收了戲曲音樂和表現手法,用河北民歌《青陽傳》中“北風吹、雪花飄”來表現喜兒的天真與浪漫,用河北民歌《小白菜》來表達喜兒在受到壓迫時的悲痛心情。
通過本土歌劇的創作和演出,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賞不同民族的獨特文化,并促進文化交流和理解。本土歌劇的推廣和發展也有助于培養當地音樂人才和文化產業,為本地的藝術教育和文化經濟作出貢獻。文化部于2017年開始審批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劇目,中國題材歌劇作品有15部入選,有《青春之歌》《鄭和》《張思德》《洪湖赤衛隊》等,在主題主旨上體現了文化自信,題材大多是在本土的優秀文化基礎上再創作。優秀傳統文化從民眾中來,再創作加工后回饋給廣大群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把人民群眾的生活或者美好愿景用藝術的形式表現再創作,以鼓舞更多人。
作曲家、劇作家通過創建更多的本土文化作品,以及加強國內外交流合作,提高福建文化的全球影響力。2018年,福建省歌舞劇院首演原創民族歌劇《與妻書》,以革命志士、“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為主角,以感人至深的《與妻書》為故事主線,激起人們對百年前革命志士的崇高敬仰。劇中音樂在遵循歌劇創作規律的同時,融入福州閩劇、福建當地曲藝等元素,讓歌劇更接地氣。歌劇《與妻書》也獲得2023年中國戲劇最高“梅花獎”。形式的創新加上立意的深遠,使得這部優秀的民族歌劇得以深入觀眾內心;而創作團隊緊抓民族特色,融合西方歌劇藝術,以精益求精的創作精神打造出一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舞臺藝術精品,必定會對日后推動民族歌劇的發展具有寶貴借鑒意義。
(二)民族歌劇根植于本土文化
民族歌劇是民族文化的傳承者。劇作家通過將民族故事、民族音樂、民族舞蹈等元素融入歌劇創作,本土歌劇得以傳承,有利于弘揚民族文化。本土化歌劇同時也是民族文化的推動者,本土歌劇在推動民族文化的創新和發展方面具有積極作用。通過與現代藝術元素的融合,本土歌劇為民族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了民族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在藝術領域,民族文化與本土歌劇的關系是密切且復雜的。本土文化為民族歌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同時,歌劇也為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相應的平臺。
歌劇本土化不僅是一種藝術風格,而且是一種文化態度。通過將民族元素、地方特色等融入歌劇中,可以更好地展現出民族文化的魅力,同時也能吸引更多觀眾。例如,西方歌劇《圖蘭朵》是普契尼的杰作,它以中國故事為背景,充滿中國元素,受到了全世界觀眾的喜愛。無論是唱詞中多次出現的“北京城”“中國”“孔子”和“十二生肖”,還是不斷重復的江蘇民歌《茉莉花》旋律,都是作曲家將中國元素西方化后的佳作。
在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的同時,也要立足本土來創新。《與妻書》是一部以中國革命戰爭為背景的歌劇,講述了福建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的英勇奮斗和堅韌不拔的精神。該歌劇的創作始于21世紀,文化藝術界重視以本土文化為素材來創作地方歌劇、地方戲劇、地方舞劇等。為了展現福建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的英勇形象和精神風貌,作曲家加入西方音樂作曲技法和西洋美聲唱段,中戲不僅能中唱,亦能洋唱,擴大了受眾群體,同時,也展現了極高的藝術價值。
二、中國民族歌劇
(一)《與妻書》題材本土化
《與妻書》這部歌劇以福建本土的革命歷史和閩粵文化為背景,其中,閩粵文化的獨特性和革命歷史的崇高性相互融合,為觀眾呈現了一幅具有深刻內涵的文化畫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之根是本土優秀文化。傳統文化的根才是文化自信的根基,立足本土文化,要在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革故鼎新。
歌劇中的福州文化元素是福建本土文化的獨特呈現。福州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地域特色。在《與妻書》中,福州標志性建筑三坊七巷多次在歌詞中被提及,這不僅是福州獨有的地理標志,而且是革命先烈林覺民的故居。這些文化元素為歌劇注入了鮮明的地域色彩,使其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如譜例1所示。
譜例1:
在歌劇中,革命黨人展現出堅定的信仰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是福建人民對革命歷史的獨特記憶和贊頌。通過歌劇的形式,福建人民重溫了那段光榮的歷史,表達了對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紀念。詞作家通過陳芳佩的口吻寫出福州革命將領林則徐那句“這是睜眼看到世界的福州”,既對廣州起義做了時代背景的陳述,又寫出當時有志之士對于未來生活的美好希望。在激昂的音樂聲中,歌劇《與妻書》的這句“睜眼看世界”深深震撼著每一個聽眾的心。這是福州革命將領林則徐的呼聲,這句臺詞在歌劇中被賦予深厚的情感,展現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它如同一個警鐘,提醒著每一個聽到它的人,不能閉目塞聽,不能對外部世界一無所知。只有睜開眼睛,看清世界,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才能走向更好的未來。在歌劇中,這句臺詞被陳芳佩以飽滿的情感、激昂的語調呈現出來,她的聲音如同鋒利的劍,刺破了那個時代,讓人們看到了希望的光。而音樂則將這種情感推向高潮,使得這句臺詞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一種力量,一種信念。“這是睜眼看到世界的福州”,是林則徐對未來的承諾,也是他對人民的期許。在他的眼中,福州不應該是一個閉塞、落后的城市,應該是一個與世界接軌且充滿活力和希望的城市。他的這句臺詞,是對那個時代的挑戰,也是對未來的宣言。
(二)《與妻書》體裁本土化
歌劇體裁樣式有正歌劇、喜歌劇、大歌劇、小歌劇、輕歌劇等,通常由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序曲、間奏曲、舞蹈場面等組成(有時也用說白和朗誦)。早在古希臘戲劇中就有合唱隊的伴唱,有些朗誦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現,但真正稱得上“音樂戲劇”的近代西洋歌劇卻是16世紀末、17世紀初伴隨著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文化世俗化應運而生的。歌劇是以歌唱為主,綜合詩歌、音樂、舞蹈等藝術的戲劇。例如中國歌劇《江姐》《洪湖赤衛隊》、西洋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圖蘭朵》等。
劇作家們將《與妻書》作為故事主線,用中國歌劇這個體裁形式進行二度創作,以合唱、重唱、詠嘆調等西方歌劇創作手法輔之以中國故事,創作出獨具一格的中國歌劇體裁。在新時代用老故事唱出新含義,用老故事演繹新道理。
在歌劇創作中,導演在典型的四幕結構之上,劇中運用時空交錯式倒敘表現手法,用歌曲先講述一段段戰斗過程,把廣州黃花崗革命的一幕幕寫進歌詞:“沖向廣州戰場,掀起國民革命的浪潮”,再講述林覺民和妻子的分別,通過倒敘及插敘的手法,慢慢回憶起林覺民與妻子生活的點點滴滴,當國家情懷和底層群眾的私念交糅在一起時,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庭觀念互相融合,在用藝術文化去表達政治立場和政治宣傳時,人民大眾才更加接受和認同新的藝術文化創作方式和內容。福建本土歌劇《與妻書》創作過程中,創作者堅持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的結合,在音樂性方面,該劇采用了傳統的閩劇等元素,同時又融入現代西方歌劇音樂唱法,使音樂更加具有時代感和藝術感。
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來源,尤其是革命老區的群眾,如何讓陪伴他們從小聽到大的故事“老戲新說”,說得更有創意又不偏離事實基礎,是音樂創作者面對的問題。在福建本土歌劇創作中,作曲家在潛移默化當中加入福建本土特色的音調和唱腔,以本土的音樂特色作為立足點,創作的作品有福建味,有積極向上的特質,所以在全國數十部選送歌劇中脫穎而出,廣受好評。
三、中國民族歌劇發展前瞻
(一)立足民族文化選材
《與妻書》作為一部以閩粵文化為背景的歌劇,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商業價值。該劇的成功演出不僅讓更多人了解福建文化,而且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在《與妻書》中,福建和廣東文化元素貫穿始終,讓觀眾更加深入地了解閩粵文化的獨特魅力。本土文化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資源之一,可以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
在音樂的領域里,創新與傳承是永恒的主題。章紹同作曲的《與妻書》便是這一主題的生動展現。這部作品將西方美聲唱法與福建本土的鄉音曲調完美結合起來,創作出了全新的音樂形式。融入合唱和群演旁白創作新形式,兼收并蓄,充分展現福建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特點,用當下人們喜歡的歌舞形式來表現革命黨人的主題故事。在傳承本土文化的同時,也積極探索本土文化的創新和發展之路。該劇在表現形式上采用了現代音樂和聲和西方唱法等元素,使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有機結合在一起;在故事情節上采用了革命歷史題材,使觀眾能夠更好地感受到本土文化的厚重感和歷史使命感。
在第二幕《搶書》中,開篇即為男聲大合唱“升堂,威武肅靜”,這個合唱表現的是當時的法庭場景,傳達出一種莊重、威嚴的氣氛。這種合唱形式的運用,不僅為整個劇情營造了背景氛圍,而且通過音樂和歌聲將觀眾帶回到那個歷史時期,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文化氣息。然后迅速切換到總督張鳴岐的內心獨白,介紹了福建本土那個年代的名人,觀眾就會回憶起百年前福建人才輩出的盛況,在歌詞等細節之處都兼顧選取本土文化。
(二)中西元素結合
在《與妻書》歌劇第三幕《嘆書》中,飾演“李準”的角色需要用美聲唱法把低音旋律線以三連音的形式溫和地“嘆”出來,如譜例2所示。演員借鑒西洋美聲唱法,以此來表現李準對林覺民的同情。“洋為中用”的方式更好地表達了人物角色的內心情感,推動故事情節層層遞進發展。三連音的反復運用,既凸顯了節奏的緊迫感,同時又表現出“李準”對當下情形的不滿卻無力改變。三連音在某種程度上更加貼近普通人說話的語言速度和方式,簡單的處理方式讓聽眾在節奏緊湊的前三幕劇中可以有更多時間去思考。作曲家以三連音來模仿人口述的速度,把故事“說”出來,類似于中國傳統戲劇中“念白”的效果,卻又增強了音高變化的旋律藝術性。
在第三幕《嘆書》中,劇情進入高潮,音樂上由角色以三重唱的形式,表現了強大的戲劇張力和復雜的人物內心刻畫,作曲家用三種音色來塑造多種人物性格,通過觀察可以發現,歌唱段落偏向長句,這是作曲家希望這部歌劇在某些唱段上可以繼承浪漫主義時期的特點,以長樂句、長線條來突出表現人物性格的連貫性;而伴奏聲部明顯音型更加緊湊,以此來對比襯托李準、張夫人對林覺民的惺惺相惜之情,以及對總督張鳴岐的堅決態度。重唱在西方歌劇唱段中時常出現,而在中國傳統京劇中較少出現,京劇中流傳較廣的三重唱段落也僅有《二進宮》,而西方歌劇因舞臺制作更加龐大,人物關系線條更復雜,時常用三重唱、四重唱,甚至六重唱來表現人物之間的對立與沖突。作曲家在《與妻書》中時常用三位角色同時出現的重唱來強化人物性格的反差,借鑒西方作曲手法,深化音樂段落之間的內涵,展現人物性格。
整體而言,《與妻書》是一部非常標準的“主題貫穿”手法來創作的歌劇,以“家書”為主線,貫穿了“廣州起義”“牢獄對話”等場景。不同于中國傳統戲劇創作的“板腔體”結構,作曲家更多采用西方歌劇的創作手法,以人物之間的故事為主線,而非建立在戲曲唱腔板式上。作曲家多次用復調的手法來編寫伴奏織體,凸顯聲部之間的相互呼應,并以主旋律唱段《有一種愛,感天動地》貫穿全曲四幕,作曲家運用西方作曲技法,把旋律隱藏于《序幕》中的低音提琴聲部,隱隱道來,高音聲部又是緊張的《起義》,以此起到對比襯托效果。
在福建乃至中國本土文化中,“家”一直是所有人最牽掛的地方。革命黨人也不例外,在刑場上,林覺民最放不下的還是他的妻子,最后一刻心里仍然掛念著福州三坊七巷那個小屋,也是自己平凡而又溫暖的小家。在劇中,由孫礫飾演的林覺民以溫暖渾厚的男中音緩緩唱出“三坊七巷里那個小屋”時,情景的代入感躍然而上,配合舞臺布景,昏暗的燈光下那對憂國憂民的夫婦形象油然而生。劇作家將人物故事聚焦于小點上,通過刻畫小故事、小場景來展現人物的性格,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將士在家里亦是一位愛妻的好丈夫,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搭配上深沉醇厚的男中音,恰到好處地將林覺民的故事線完整展現出來。
劇作家借林覺民之口,反映出當時中國的歷史背景,并在最新版的《與妻書》加入新的角色“李準”,以此來豐富人物之間的故事線。李準、林覺民二人用輪唱的方式,將兩位人物惺惺相惜卻又無力改變事實的背景反復強調交代,讓觀眾更有代入感,將“李準”塑造成一個既同情林覺民的遭遇卻又被迫于上級總督張鳴岐壓力的角色,側面反映出當時滿清政府內也有憂國憂民的愛國人士。
在福建本土原創歌劇《與妻書》中,如何把老故事新說,說出新意、說出新時期的思想,其實是導演和劇作家改編故事的重中之重。劇作家沒有采用傳統革命戲劇中“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塑造,而是寫出了林覺民在生死前依舊想念家人、想念故鄉的人之常情,并非絕對的“高大偉岸”“不食煙火”,詞作者把林覺民寫成普通人,通過細膩入微的話語、對妻子的依依不舍,充分表現革命黨人在家與國之間難以割舍的對立與沖突,更進一步豐滿了人物形象。
《與妻書》終演時,樂器配器多用銅管來展現抒情片段,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用抒情弦樂來表現柔美情感,銅管樂器更加厚重的音色也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的張弛襯托得更有起伏性。閩劇間奏、方言等本土元素融入音樂唱詞,都傳承和發揚了中華優秀本土文化。近代作曲家冼星海在《民歌與中國新興音樂》中就指出:“研究民歌,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真目的還是創作,以外國最進步、最真實的民歌,作為作曲家們的參考,吸收最進步的技巧,把中國的民歌由民族性變成國際性。”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創新性發展,一是提煉出本土優秀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主義新時期價值觀的優秀思想;二是要在取其精華的基礎上,創新地提出新概念、新觀點,使之更加符合當下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和政治宣傳需要。
四、結語
福建本土歌劇《與妻書》是一部凝聚著濃厚的本土文化和特色的作品。在這部歌劇的演繹中,聽者見證了福建人民對于自己傳統文化的堅守和傳承,也感受到福建本土文化的獨特魅力。福建本土歌劇《與妻書》的成功演出,不僅彰顯了本土文化的魅力,也體現了福建人民對于本土文化的自信與自豪。在全球化的今天,很多人常常會陷入對外來文化的模仿和追逐中,忽略了本土文化的獨特性和價值。然而,《與妻書》通過展示福建本土文化魅力,以立足于本土文化為第一要素,堅持傳統文化特色。在今后的演出與創作中,劇作家和演員應該更加堅定地推動本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讓福建的文化獨特性在藝術舞臺上得到更廣泛的展現。同時,學者也要積極參與到全球文化交流中,通過對話和交流,將福建本土文化與世界各地的文化進行碰撞和融合。
福建本土歌劇《與妻書》的成功帶來了深刻的啟示,那就是立足于本土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只有在自信的前提下,才能夠真正展現本土文化的魅力,讓世界看到福建的獨特之處,又因其獨特的題材和精湛的藝術表現,展現了福建文化的魅力。聽眾通過對這部歌劇的研究和欣賞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福建本土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與妻書》作為福建本土歌劇的代表之一,以其獨特的主題和故事情節,展現了福建地區的人文風情和價值觀。通過該劇的表演和創作,觀眾看到福建文化的獨特之處,感受到福建人民的深情厚誼和家國情懷。立足本土文化意味著對自身傳統和根源的尊重和保護。福建作為一個多元文化的交匯地,擁有著豐富多樣的文化傳統。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論作曲家還是劇作家都更應該珍惜和傳承福建本土乃至中國的獨特傳統文化,關注福建本土乃至中國的文化遺產、民俗習慣和藝術表達,進而保護和傳承這一寶貴的文化財富。
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福建民族歌劇《與妻書》不僅是一部富有本土文化特征的作品,而且承載了弘揚本土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的社會責任。《與妻書》成功展示了福建文化的活力和魅力,通過歌劇中人物的塑造和劇情的展開,觀眾可以感受到福建人民對于家庭、親情和國家的珍視和堅守。這種通過藝術形式傳遞價值觀念的方式,有助于增強社會凝聚力和民族認同感。
參考文獻:
[1]栗偉.歌劇民族化路徑探析 以原創民族歌劇《與妻書》為例[J].中國戲劇,2023(09):60-61.
[2]徐曉玉.淺析歌劇音樂指導從案頭走向排演工作的實踐特點——以中國原創歌劇《與妻書》為例[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23年.
[3]陳思.歌劇《與妻書》的地方敘事[J].齊魯藝苑,2022(02):85-89.
[4]吳思富,張建國.對話作曲家章紹同:歌劇《與妻書》的音樂創作及其他[J].福建藝術,2019(10):4-10.
[5]李團.試析《與妻書》的表演藝術[J].神州民俗(學術版),2010(02):44-45.
[6]吳曉江.關于讀解和詮釋話劇《與妻書》的一點斷想[J].廣東藝術,2010(02):18-19.
[7]李瑋.中國歌劇史視野下美聲唱法中國化進程考察[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