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平
(信陽農林學院工商管理學院)
鄉村振興戰略是加快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重要舉措。2019 年,國家多部門聯合推出的《關于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提出不斷推進我國農村地區數字化普惠金融進程,數字普惠金融業已成為支持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力量。數字普惠金融兼具普惠金融的普惠特征和互聯網的廣覆蓋、便捷性特征,其獨特優勢有助于解決傳統普惠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對發展鄉村經濟、服務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自2016 年G20 峰會期間我國提出制定《G20 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數字普惠金融的概念正式被提出,后隨著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助力普惠金融實現了廣覆蓋和高效率。數字普惠金融在實踐中的迅速發展和研究中的普遍需求,引發不少學者和機構致力于構建其評價指標體系。目前,最為學界認可的是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與螞蟻金服合作測算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該指數覆蓋我國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337 個地級市和約2 800 個縣區,從數字普惠金融覆蓋廣度、使用深度以及數字化程度三個子維度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對相關原始數據進行處理,最終得出各層分組指數和綜合指數。故本文選用其最新公布的2012—2021 年的部分數據來衡量河南省近10 年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
根據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所公布的相關數據,整理出河南省各地市近10 年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見表1)。由于其在披露數字普惠金融數據時不包含河南省濟源市,故本研究樣本為河南省除濟源市外的17 個省轄市。從各年度的數據來看,2012年全省各市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的平均值為81.98,低于當年全國各市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的平均值88.62,說明河南省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整體不高,處于全國中等偏下水平,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以及應用的普及,3 年后綜合指數的平均值已翻倍達165.53,5 年后綜合指數的平均值已超過200,達219.95,到2021 年增加到289.80,高于當年全國各市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的平均值282.78,屬于全國中等偏上水平。總指數變化說明河南省各市在2012—2021 年這10 年間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
基于河南省各市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可展現2012—2021 年河南省各市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狀況。第一,通過不同地市的橫向對比,可以看出河南省所有市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在變化趨勢上基本是一致的,即隨著科技創新、經濟發展、應用水平的不斷提升,數字普惠金融指數也在逐年提高。河南省省會鄭州市在政治地位、區位優勢、經濟基礎、科技水平、居民素質方面擁有一定優勢,故其數字普惠金融水平始終高于其他市。第二,從不同年份的縱向對比來看,河南省各市的數字普惠金融水平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對比不同時間段,可以發現2012 年到2013 年與2020 年到2021 年兩個時期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速度較快。原因可能是,在2012 年到2013 年間數字普惠金融尚處于起步階段,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快速拓寬了數字普惠金融的應用領域,技術進步的成效傳遞并影響到后續幾年的發展態勢;從2017 年開始后面幾年增速緩慢,可能是由于數字普惠金融單純的拓展客戶群體和應用場景初步格局已經形成,增速放緩;在2020 年至2021 年間,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和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加速了便捷、經濟的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進程。
根據2012—2021 年河南省數字普惠金融三個子維度指數,制作圖1,展示其近10 年的變化趨勢。由圖中可以看出,從2012 年到2021 年,數字普惠金融覆蓋廣度、使用深度以及數字化程度整體上保持增長態勢,都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其中,覆蓋廣度指數在10 年里始終保持穩步增長,反映出數字普惠金融的賬戶覆蓋率不斷提升;使用深度指數增長態勢不夠穩定,分別在2014 年和2018 年出現兩次小幅度的下降,反映出要通過不斷開發貼合用戶需求的金融產品、提升數字金融服務效率來提升數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數字化程度指數從整體上看增長勢頭強勁,但穩定性不夠強,在2015 年出現大幅提升后,在2016 年和2017 年持續下降,揭示出只有通過技術革新,加強數字普惠金融的移動化、實惠化、便利化和信用化才能穩定數字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圖中折線,能看出河南省數字普惠金融各子維度發展水平和增長速度并不均衡,未來河南省還要在覆蓋廣度和使用深度上挖掘數字普惠金融的潛力,并把握數字化程度的發展態勢,確保持續穩定發展。

圖1 河南省數字普惠金融各維度指數變化趨勢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河南省數字普惠金融總體發展勢頭較好,但總體水平仍不夠高,省內各市發展不均衡,且數字普惠金融各子維度發展速度和穩定性也有較大的差異,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研究發現,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及其經濟社會效應發揮均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對于農業大省河南而言,在基礎設施相對較薄弱、資源稟賦較少、金融素養較低的農業農村領域,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和助力鄉村振興任務依然艱巨。
完善的數字化基礎設施會對所在地區的數字普惠金融水平產生顯著的促進作用。首先,河南省在農村、偏遠地區要充分借助數字技術著力提升金融的普惠性。提升網絡基站覆蓋率及網絡共享質量,增加信號基站布局,不斷擴大鄉鎮及行政村的5G 網絡覆蓋范圍,提升農村、偏遠地區的通網率和信息共享水平。其次,在完善硬件設施的基礎上,可以針對農村地區出臺購買手機、電腦等終端設備和流量套餐、寬帶的補貼優惠政策,利用優惠服務補償降低“長尾”客戶獲得金融服務的成本,讓更多人能夠用得起互聯網,提高互聯網的使用技能,擴大個人數字終端設備的覆蓋面積。最后,相關部門可協調地方與大型企業采取技術共享或學習借鑒的形式開發合作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對傳統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和升級,更好地賦能河南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
2023 年,河南省財政下達普惠金融發展省級專項資金1.33 億元,用于支持引導各地普惠金融發展。為更好地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不斷提升各市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水平,首先應推進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和互聯網金融平臺合作,以互聯網思維、輕資產新模式搭建數字化金融信息服務平臺。以惠民為導向,積極對接各類金融服務資源,快速提升河南金融服務水平,有效解決信貸供需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其次,構建多主體共治的數字化平臺監管模式。一方面,各金融機構利用數字化平臺及時反饋進展,定期報送項目授信、貸款發放、還本付息等相關情況。另一方面,政府切實擔負起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金融產品質量保障等方面責任,保護經營主體和平臺內經營者的合法權益,規范操作行為,加大監管力度。最后,從市場培育的角度,需要提升包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內的廣大居民的數字金融素養。通過數字化平臺、普惠金融便民服務點,普及個人征信、數字金融產品、非法網絡金融活動以及防范互聯網投資理財風險等相關金融知識,加大農村基層金融知識的宣傳力度,增強居民的金融安全意識,對農業信貸形成正確且全面的認識,樹立使用正規互聯網金融平臺獲得金融服務的意識,擴大互聯網金融知識的觸達面,提升農村居民的數字金融素養。
鄉村振興戰略下提升普惠金融的數字化程度需要抓住農村市場進行差異化創新,提升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適配性。河南省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省,當前真正符合全省農村生產生活需求的數字金融產品較為匱乏,大多農村數字金融產品是從城市直接搬到鄉鎮,忽視了農村數字普惠金融供求的匹配程度。首先,要提升農村普惠金融產品的數字化程度。面向“涉農、扶貧”重點客群,有針對性地提供涉農專屬金融產品。金融機構可利用區域大數據平臺整合農村居民相關金融數據信息和消費金融數據信息,充分運用大數據精準預測分析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的金融需求,為其提供創業擔保貸款、智慧畜牧貸款、農業春耕貸款、惠農收購貸款、種植和養殖貸款等專屬貸款產品。其次,要拓展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的深度和廣度。普惠金融服務應利用信息技術和發展持續向農村延伸下沉,不斷提升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的可得性、便利性和優惠性,增加對廣大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服務供給,持續完善農村地區普惠金融服務網絡,不斷提升普惠金融服務水平,并積極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創新普惠型農村金融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