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鵬,常夢雨
(1.信陽農林學院園藝學院;2.信陽學院教育學院)
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是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開發農村人力資本和推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隨著農村不斷發展,產業加快轉型,國內主體市場不斷激活,構建高質量經濟體系,需要培養各類專業型人才。農村職業教育發揮著培養人才和協調推進專業、行業、產業協調發展的歷史重任。在此背景下,如何優化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路徑,成為職業教育發展中備受關注的熱點議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當前我國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農村職業教育是面向農業、農村、農民的職業應用型教育,包括技能技術教育、職業理論教育、職業工作培訓,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著復合性、專業性的作用。
職業教育是鄉村經濟社會發展、人與人交流、資源交換過程中多要素交流的重要平臺。在市域和縣域層面構建職業教育融合發展決策機構能夠更好統籌市域下的發展資源和教育資源,協調縣域之間職業教育合作,形成縣域特色發展優勢。加強市級單位對農村職業教育的建設和管理能更有效發揮地方特色優勢,將地方產業發展需要和緊缺人才需求與職業院校對接,培養滿足市場發展需要的人才,為地方發展提供專業技能人才服務。縣城郊區是農村職業院校設立的較好位置,利用交通便利優勢,可以有效銜接縣城和農村,促進農村區域消費市場形成,助推發展產業經濟。
圍繞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新職業,可為新興職業提供發展空間。做好鄉村振興各階段農村職業教育工作,可依托信陽市田園風光、綠水青山、村落建筑、鄉土文化、民俗風情等特色資源,推動農業農村發展與農村職業教育進行深度融合。如可設置鄉村運營師等與職業匹配的專業,培養專業基礎扎實、技術水平過硬的人才,多方面促進人才服務鄉村建設。在“實施‘數商興農’和‘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基礎上培育新媒體運營學員,創立電商扶持和管理機構,創設電商運營職業。光山縣是全國知名羽絨產業基地,電商行業發展早,可通過職業教育辦學和組織相關培訓進行長期政策支持,點對點扶持發展羽絨電商產業,形成龍頭產業,打造高質量品牌,提高效益,集聚人才。地方政府可支持農村職業院校創辦農民創業基地、專業合作機構等平臺,不拘一格開設農業創新課程,聘請高新農業技術專家,本土農技專家和技術能手到課堂授課。將傳統課堂、云課堂、實踐基地和“三農”相結合,形成一體化開放式課堂體系,把鄉村作為農村職業教育的課堂進行打造。
農村職業院校能夠在傳播專業知識的同時進行實踐操作,將理論技術和實際經驗貫穿到示范操作全過程中,在實踐和理論相互結合中不斷形成創新成果。職業院校與社會行業銜接緊密,學生實踐教學時間長,實習機會多,實習的行業或崗位與專業接近,在接觸社會的基礎上能夠在實際工作中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農村職業院校可堅持問題導向開展實踐教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不斷創新發展。職業院校和企業擔負著技術創新的責任和使命,其科研創新人才是重要的技術攻關人員和戰略支撐資源,校企聯合有利于將職業院校科研資源和企業創新平臺及發展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實現創新成果轉化,使創新成果更好與市場和社會需求銜接。打破技術壁壘,促使職業類院校建立交流平臺、項目申報機制和專利申請窗口,扶持職業院校與創新型企業對接,創設新興學科,在零基礎和科研基礎薄弱的產業技術方面下功夫,在科技突破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實現多點突破。
農村職業教育在辦學上一定程度存在脫離“三農”的現象,部分學校專業設置與地方“三農”發展結合不夠,專業建設質量有待提高,技能培養內容的功能性不足,服務鄉村振興的機制不暢。
部分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與地方行業發展需要結合不夠緊密,對地方發展貢獻度不夠高。從專業設置來看,農村職業教育受發展條件的影響,大部分學校專業設置與傳統產業發展結合較為緊密,但與新興產業結合并擴展其服務功能不夠充分,特別是能夠培養出來鄉村工匠的專業更少。另外,職業院校設置專業和課程內容時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力度不夠,開設的相關專業比例較低,職業院校培養鄉村工匠藝人的教育優勢不夠充分,影響了鄉村技藝和鄉村文化建設。
鄉村振興需要依托職業教育,把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結合起來。一部分農村職業院校與地方政府和民間組織的合作較少,培養地點受學校地理位置局限,培養規模小、形式單一,難以吸引鄉村能人、工匠、致富能手、“農業科學家”為農村職業院校課程建設服務。農村職業教育的優勢在于培養形式的靈活性,但是根據不同人群需求設置教育內容、安排教學空間和時間受利益分配和規章制度限制,個性需求和社會需求有一定割裂,培訓內容與農業、農村、農民的實際需求不匹配。鄉村內生動力提振需要職業教育教師長期對口幫扶,形成長期發展規劃,建立信任機制,為鄉村建設提供長期科學指導。
農村職業教育涉及農業、教育、人力資源等多部門,項目經費、補貼資金、優惠政策等歸口不一,管理比較分散。社會資源與職業教育資源缺乏整合統籌,導致傳統文化資源、紅色資源和綠色資源結合不夠緊密,或者資源的作用難以發揮到最大化。運行機制上,有關部門、企業、學校、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共同治理,執行政策過程中,各行其是、信息閉塞造成一些矛盾和沖突,農村職業教育和鄉村協同發展不平衡,產生阻滯。社會力量參與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主動性、積極性普遍不高。農村職業院校和農業企業多聚集于市、縣區域,與鄉村空間出現割裂,脫離了鄉村發展環境。
外部環境是推動農村職業教育變革以適應新時期農村產業發展變化、解決矛盾沖突的重要因素。外因與內因相互作用,促進事物融合發展。鄉村振興為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提供新機遇,農村職業教育需要主動適應鄉村振興需求,促進鄉村產業結構調整,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鄉村具有生產、生活、生態的功能,優化農村職業教育空間布局,將與農村相關的部分院校或專業建設在鄉村區域,便于專業與資源、理論與實際、職業與產業相結合。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人口集聚規模、地理地質環境、交通便利條件等確定學校布局。圍繞信陽市歷史文化、地區農業優勢、特色茶產業和水產業發展需求,鼓勵高校、職業院校開設木本種植、水產養殖、紅色和綠色旅游、鄉村規劃建設、豫南住宅設計等相關專業和課程,培養一批專業人才和鄉村工匠,促進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例如,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江淮校區面向地區產業需求整合學科專業教學資源,推進新興專業建設和傳統專業升級。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水利水電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立足江淮、面向產業,培養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專門人才,專業設置特色鮮明、導向明確,與河南省及信陽市支柱產業、新興產業發展相呼應。可完善專業評價和評估制度,規范審核審查機制,圍繞特色、高質量專業建設一批高質量農業類職業本科院校和專科學校。科研創新政策和項目可向“三農”傾斜,運用科研成果為地方發展提供可行性建議,推動科研成果廣泛應用于各領域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結合專業設置課程內容,進行學科交叉教學,將新媒體、智能化設備、大數據管理平臺融入農業生產實際之中。
根據不同人群需求加強技能培育,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在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發展越來越快的時代,要保護好傳統技藝,開展冷門絕技項目研究,重現消逝技藝,形成地方特有技藝技能并在課堂進行理論教學和傳播,保護一方傳統文化,促進傳統手藝傳承與人員增收。因時開展技能培訓,根據不同種植養殖種類人員的閑暇時間開展相關培訓活動,長期開展培訓工作,確保效果。專家、教師、能手、技術員要和群眾打成一片,走到田間地頭進行專業輔導,走街串巷進行網格化幫扶,幫助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根據工作種類建立技能技術群,進行網上信息共享交流。打通線上銷售、扶持銷售、傳統市場銷售等銷售渠道,發展新型農業,建設新型農村。
縣域農村職業院校發展,能夠為城鄉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動力,刺激地方消費。縣域農村職業院校是城鄉流動人員和鄉村學生學習技術聚集地,縣域職業教育建設在城鄉交界處有利于城鄉結合,促進高校周邊商業發展,為農民轉型和增收提供機會。隨著國家大力發展職業院校和職業教育重大戰略布局的展開,農村職業院校培養了一批具有專業技術與基礎理論知識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為地方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隨著農村經濟不斷振興,農民生產、生活、消費的機會越來越多,思維方式和生活理念在不斷更新;鄉村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綠色文化交織,提供了生態環境宜居、文化資源豐富的條件,吸引大量城市居民到鄉村旅游。農村職業或者非職業教育者可以到城市里的學校給學生上生動的勞動課,城市里的師生可以到鄉村開展短中長期實踐教育,從而豐富教師教學經驗,幫助學生“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形成教育資源共享,助力鄉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