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林福



彭愛華
江西省瑞昌市實驗小學校長,曾被評為九江市“骨干教師”、九江市教育學會先進個人、九江市“師德師風先進個人”,瑞昌市優秀輔導員、瑞昌市優秀教師、瑞昌市教育系統優秀黨務工作者。
受父親的影響,彭愛華從小便立志要做一名教師。“教書育人,特別是針對鄉村的孩子,通過我們的努力,讓他們接受知識,接受教育,從而走出大山,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彭愛華是這么說的,更用實際行動躬身踐行。從教二十七年,他有二十多年待在鄉鎮學校。“立得穩、看得遠、走得實”這九個字,既是他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對師生的要求。而今,作為瑞昌市實驗小學(以下簡稱“瑞昌實小”)校長,他更是以身作則,開拓進取,在學校黨組織的引領下,帶領學校一路向前。
推動“雙減”落地見效
“我們要把落實‘雙減作為學校‘攻堅戰,嚴格按照‘雙減政策要求,打出向40分鐘要質量、提高課后服務水平、激發校園活力的‘組合拳,推動‘雙減政策在學校落地落實、見行見效。”彭愛華在全體教師會上說道。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高效課堂對“雙減”政策的落實至關重要。為此,瑞昌實小致力于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強化教師的備課、上課、教研能力。該校定期組織教師學習優秀教學理論,觀摩優秀教育精品課;發揮學校名師優勢,示范引領,青藍工程,師徒結對,共赴成長;開展骨干教師優質課展示活動,通過觀摩學習,討論交流,提升課堂教學水平;實行常態化推門聽課,了解課堂真實效果,把脈40分鐘質量。
“落實‘雙減政策,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是重中之重。”彭愛華表示。一直以來,瑞昌實小采取年級學科集體備作業的方式,發揮教師的集體智慧,精心設計分層作業,學生根據自身不同的水平和能力,選擇適合的作業層次。作業要求做到每課一設計,每課一清單。
同時,該校推行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創新測評方式,在一二年級開展“樂考”活動,以體驗式、情景化、游戲性的方式,將學生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和關鍵能力貫穿其中,讓學生們愉快地學、快樂地考。
“學校要充分挖掘校內資源,合理利用校外資源,努力提高課后服務水平。”彭愛華強調。瑞昌實小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和創造性,開發設置多種班級課后服務項目:小小主持人、課外閱讀指導、詩詞達人、小小書法家、國學經典誦讀、書法等等,各班任課教師立足班級實際,結合自身能力選擇一項班級特色藝術,在課后托管期間展開,形成了一班一品、一班一特色的班級文化。
近兩年,該校充分挖掘現有資源開展足球、籃球、羽毛球、乒乓球、圍棋、象棋、音樂、舞蹈、書法、繪畫、剪紙、機器人、科技制作等拓展活動,制定了《實驗小學課后服務活動計劃與安排》,針對學生培養個性特長,提供“個性化菜單服務”。
彭愛華提出,學校要堅定不移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他的倡導下,學校每年都要舉辦“四大節”,即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勞動節。在“四大節”上,同學們可以各盡其能、各顯其才、各展風采。
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同學們紓解了壓力,放松了心情,迸發出活力。“校園多美好呀,處處放光彩。”孩子們用歌聲唱出了內心的喜悅。
堅守教育教學一線
校長要堅守教學一線,“回歸”講臺,彭愛華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雖然走上了管理崗位,但他始終沒有放棄鐘愛的語文教學。說起曾經的授課經歷,他依然回味無窮。那些年的鄉村講臺上,他運用現代教育理念組織課堂教學,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尤其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重要途徑,也是構成作文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學中,彭愛華會引領學生從身邊的實際情況入手,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開學一個多月了,他讓學生寫一寫最喜歡的一位老師;國慶假期結束了,寫一寫國慶節過得怎么樣,做了哪些開心或體會很深的事情。很多孩子老家是鄉下的,他就讓他們寫一寫身邊的美景。
課堂上,彭愛華積極創設情境,有意無意地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提高學生觀察事物的積極性,通過表演、觀察、口述三結合的方法,達到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發展學生想象能力的目的。
講解《我的發現》習作時,他在課堂上用水壺燒開水,要求學生觀察這一過程,由于學生親眼觀察,所以對這一過程有親身感受。習作中能很好地把燒開水的過程寫出來:由開始的一點動靜都沒有,慢慢地有聲音出現,然后看見有水蒸氣,水蒸氣越來越多,可以沖開蓋在壺口的紙。由此發現水蒸氣的力量。
新帶一個班時,為了提高孩子習作的興趣,他都會開展一個活動——“老師考試”,就是作為老師的他來認學生。“說實話,剛帶他們,既要記住他們的名字,還要記住他們的相貌,對我來說是個挑戰。而對他們來說又是一個多么新鮮的事。所以他們為了考住我,使出全身解數,我跟他們開玩笑,一個個出的都是高中的奧數題。”彭愛華說道。
一次上語文課,外面突然黑沉沉的,一場大雨即將到來。學生們都沒心思上課,把眼睛往外看,還竊竊私語。彭愛華干脆停下課,帶領學生從天空觀察起,然后隨著雨越下越大,就讓學生觀察雨勢。結果在寫習作《好大的雨》時,一串串好句子躍然紙上:天空像黑色的鍋倒扣著,人顯得特別壓抑;到處像是掛著黃豆串成的簾子;地面到處是水,豆大的雨點落下去濺起了一朵朵水花,水花一朵比一朵大,一朵比一朵大……“這比以前寫雨的習作要具體得多。”
“老師的評改方式也影響著學生對寫作的興趣,教師要充分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對于寫得好的作文課堂表揚并作為范文展示,讓他們品嘗成功的喜悅,滿腔熱情地幫助他們學習寫作。”這是彭愛華的經驗之談。曾經有許多次,他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把一片稿文投影在黑板,指導學生逐字逐句推敲,教給學生正確的修改符號。修改完后,再讓學生比較修改后的作文和最初的作文,通過實踐,使學生清晰地感知到好文章確實是改出來的,從而提高對修改作文的信心。學生有了修改作文的興趣,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習作水平自然慢慢提高。
打造學校科技特色
近年來,瑞昌實小提出了打造科技創新特色,實現“讓每一位學生喜歡科技、使每一位學生執著創新”的新目標。圍繞這一目標,在彭愛華等人的帶領下,全體實小人凝心聚力,奮力向前。
該校始終堅持把科學課上好,利用科學課給學生普及科學知識,提升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積極性。同時,投入足量資金,按國家一流標準配備了兩個實驗室及配套的實驗儀器設備,完全滿足了全校開展科學課的實驗教學需要,以及其他創新實驗活動需要。
“我們學校以高標準建設的創客空間,讓在科技創新方面有特長的學生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彭愛華說道。他解釋,學校的創客空間下設“三室一館”。“三室”為科技創新工作室、智能機器人實驗室、航模設計室;“一館”為科技體驗館,各自承擔著不同的任務。
科技創新工作室由江西省科學學科帶頭人領銜,既能激發學生奇想,又能鍛煉其動手能力,一批熱衷“小發明”“小創造”的學生在這里實現了發明和創造的夢想。智能機器人實驗室由江西省信息技術學科帶頭人主持,從全校選拔出來20多位學生,集中訓練。航模設計室主要有兩個項目,一個是航空,一個是航海,目前平臺已經搭建起來,購置了相關專業器材,學校正在培訓教師和選拔學生,組建一個20人左右的集訓隊。科技體驗館旨在讓學生感受科技的魅力,拓寬視野,激發學習興趣。在這里,學生可以通過視頻資源了解中國近年來的科技發展情況,展示創新作品,體驗高科技產品的神奇功能。
“如果說上好科學課是為了普及科技知識,那么抓好科技特色班,則重點是放在學生科技興趣的培養上。”彭愛華表示。近年來,瑞昌實小采用“招投標”方式遴選科技特色班:一是班主任有興趣、有特長;二是該班學生愛好科技的比較多;三是該班家長非常支持。
“特色一定是建立在校園文化的基礎之上的,因此,構建學校的科技創新特色,一定要形成學校的科技文化。科技文化才是學校科技創新特色建設之魂。”如何厚植科技文化?瑞昌實小把舉辦科技節作為一個重要的方式,每年舉辦一次為期一周的科技節,圍繞“科技”這個話題開展豐富的活動。科技節期間,校園和班級都要布置一新,充分體現“科技”的主題,讓學生感受到科技就在身邊。
與此同時,該校讓師生走出去,到各個舞臺上去競技,與全國各地愛好科技的教師和學生進行交流比賽,既可以得到鍛煉,又可增長見識。由于學校工作基礎扎實,教師指導得法,學生在這些比賽中摘金奪銀,表現良好,近五年來,獲得獎項達100多人次,成績非常喜人。
“可以說,學校科技創新特色已基本形成。未來,學校將不斷完善各項工作,做出更好成績,點燃更多學生愛科技的熱情,讓科技創新之光在學校綻放。”彭愛華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