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索新課標下“教學評”一體化教學實踐的有效策略和途徑,鎮海區第十屆“雄鎮課堂”教學展示周暨小學科學“素質導向下單元作業設計”16學時專題培訓活動在鎮海應行久外語實驗學校舉行。此次活動立足教科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工具與技術》的大單元背景,基于單元整體教學,以學生的社會實踐之旅為探索,由7位老師和外語實驗學校學生共同呈現整個單元的情景式教學。
第一課 《緊密聯系的技術和工具》
鯤池小學藍燕老師帶領學生回顧了精彩紛呈的社會實踐之旅,并以大家為本次活動準備零食為導入,設置徒手開——用工具開——用改進后的工具開三個挑戰活動,讓學生嘗試使用多種工具安全、高效地取出完整的核桃肉,同學們自發感受到了工具與技術之間的緊密聯系。
第二課 《斜面》
鯤池小學余曉磊老師以學生在旅途中看到的農民伯伯運水的場景為線索,以“如何更方便省力地運水”為任務驅動。小組現場合作組建了水渠,讓同學們在活動中體悟水利搭建的難處,感受技術提升對工具進步的重要性。
第三課 《不簡單的杠桿》
實驗小學方正力老師重現學生清理農場雜草的場景,以大家使用過的鋤頭類工具為引,幫助學生認識杠桿類工具,并驗證影響杠桿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后續的模擬測試中,學生在試驗中改變支點的高度體驗后,思考木板在撬動過程中斷裂的原因。探討杠桿實用技術,引出可以利用技術來改進杠桿這一工具并再次體驗應用。
第四課 《改變運輸的車輪》
貴駟小學馮其芳老師帶領同學們關注到了農場中給葡萄澆水的問題,聯系小賣部使用的小推車,推動了學生對車輪作用及其原理的探究。馮老師還組織學生發現了萬向輪和定向輪等特殊的結構,進一步激發了學生想要深入研究車輪的興趣。
第五課 《靈活巧妙的剪刀》
區中心學校許渝釬老師從實踐基地中植物的修剪情境引入,從園藝剪刀展開本課探究,同學們觀察剪刀結構,從不同角度測評剪刀這種工具的使用對生活工作的幫助,從而感受技術的發展對工具的改進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第六課 《推動社會發展的印刷術》
九龍湖中心學校王劍青老師以傳播實踐基地研學資料為導入,開展比較手工抄寫和活字印刷的活動,將兩種方式的作品對比,讓同學們直觀地認識到活字印刷的優勢及其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感受到工具和技術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緊密聯系。
第七課 《信息的交流傳播》
單元最后一課由外語實驗學校的葉薇老師執教。葉老師聯系上節課學生所學,重點引導學生在資料閱讀、制作獨輪車模型等活動中有效體驗,全面比較書本和電腦傳播信息的異同。最后葉老師組織對整個單元的學習進行回顧與整理,實現了大單元背景下的可持續性學習。
小結:
大單元教學以大概念、大任務、大情境開展相關學習活動,依據學科課程標準,聚焦學科課程核心素養,以整體的目標任務為驅動力,將教材單元轉化為大單元,圍繞大單元主題,抓住核心大概念,構建教學整體意識,以實現“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幫助學生系統整體地了解知識,達成培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目的。
此次鎮海區的展示課以“大單元”教學呈現,不僅給了教師們一個展示自我風采的平臺,同時幫助教師自我的成長和磨煉,促進了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擴大了優質教育的覆蓋面,提升了區域教育的整體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