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珍


深入研究青年毛澤東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確立與踐行,有助于我們全面認識毛澤東,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學習和踐行毛澤東思想;有助于我們從毛澤東思想的歷史發展中,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發展規律和演進趨勢,從而在新時代能夠結合新的實踐需要不斷地進行理論創新;有助于我們從毛澤東轉變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的思想歷程中,追尋中國第一代馬克思主義者成長的思想軌跡,為新時代青年的成長進步提供歷史借鑒和典型示范。
青年毛澤東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思考抉擇歷程
從崇拜康、梁改良主義到接受資產階級民主派革命思想。毛澤東幼年主要受到傳統封建思想的影響,他八歲開始入私塾學習四書五經等儒家文化經典,主要接受的是中國傳統的私塾教育,較少接觸社會。后來,他通過閱讀了解到并親眼所見農民的疾苦,開始意識到必須走出閉塞的鄉村,找尋救國救民的道路。1910年4月,長沙發生饑民暴動,清政府派兵鎮壓,這使毛澤東很痛心。他后來回憶:“在這個時期,我也開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覺悟……開始意識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1910年秋,毛澤東入讀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在這里,他“學習了一些自然科學和西方的社會科學。……接受了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崇拜康梁”,并且熱烈積極地推介這些改良派的有關主張。1911年春,毛澤東到長沙考入湘鄉駐省中學讀書。他關注時事,第一次讀到由革命派創辦的《民立報》,深為同盟會的革命綱領所吸引,開始懷疑他此前所傾向的維新派溫和改良的想法,接受了以孫中山、黃興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派革命思想。1911年10月,毛澤東參加湖南新軍,以實際行動支持革命。
從一般意義的民主主義者到激進的民主主義者。辛亥革命的迅速失敗使毛澤東非常失望,他毅然決定脫離部隊,繼續讀書以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1912年春,毛澤東進入湖南省立第一中學讀書,但這所中學課程刻板而規則繁多,半年左右后,他主動退學,轉而到當時的湖南省立圖書館依靠自修進行約六個月的學習。1913—1918年,毛澤東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讀書,這五年多的時間對于青年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有著關鍵意義,世界觀和人生觀更是受到了反復錘煉,他由一名一般意義的民主主義者成長為一名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回憶說,“我在這里——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度過的生活中發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這個時期開始形成”。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創刊后,倡導民主與科學的新文化運動迅速興起,毛澤東成了《新青年》的熱心讀者。他深受陳獨秀等人的激進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毛澤東后來說:“在這個時候,我的思想是自由主義、民主改良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等思想的大雜燴。我憧憬十九世紀的民主、烏托邦主義和舊式的自由主義,但是我反對軍閥和反對帝國主義是明確無疑的。”這一時期,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毛澤東不斷地接觸和學習一系列新觀點、新思想,這些知識積累和思維訓練,為他后來接觸并認真思考、最終確信馬克思主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從信仰民主主義到日漸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1918年,毛澤東因協助組織赴法勤工儉學活動到了北京。經楊昌濟介紹,毛澤東認識了李大釗,李大釗安排他到北大圖書館當助理員。他利用工作之便廢寢忘食地研讀各種介紹新思想的報刊,盡量地接觸和研究各種新思潮,有機會結識了一些名人學者,特別是陳獨秀和李大釗對他的影響很大。1919年1月他參加了新成立的北大哲學研究會。當時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產生了日益濃厚的興趣。但是,這時他的思想,用毛澤東自己的話說,“還是混亂的”,處于“正在找尋出路”階段。毛澤東于4月返回湖南,不久五四運動爆發,他積極投身學生政治運動,主編《湘江評論》。同年7、8月間,該刊發表毛澤東的長文《民眾的大聯合》,可看出毛澤東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他認為民眾的大聯合是改造社會的根本的一個辦法,而“聯合以后的行動,有一派很激烈的,……這一派的首領,是一個生在德國的,叫做馬克斯(思)。一派是較為溫和的……這派的首領,為一個生于俄國的,叫作克魯泡特金”。毛澤東當時認為克氏的主張比馬克思的主張意思更廣、更深遠。這表明他雖然開始初步接觸到馬克思主義,但同時受到各種主義、各種學說的影響,舉棋不定,對馬克思主義沒有形成很清晰的概念,只是將其認為眾多學說中的一種,還沒有將之作為真正的信仰。
從求索理想制度到最終選擇信仰馬克思主義。1919年冬,毛澤東為組織驅逐反動軍閥張敬堯的群眾性運動,代表新民學會第二次來到了北京。在此期間,他同李大釗經常交流。在李大釗的影響下,毛澤東非常注意留心閱讀報紙雜志上介紹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文章,搜尋學習有關俄國共產主義運動的資料。此后,毛澤東的思想迅速變化,并做出了最后的選擇。1920年5月,毛澤東從北京來到上海,他見到了陳獨秀。毛澤東和陳獨秀詳細商討了如何組織“改造湖南聯盟”的計劃,并交流了自己對看過的一些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書的看法。陳獨秀所闡述的有關共產主義信仰的部分,給當時思想上正處在彷徨之際的毛澤東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影響。回到湖南后,毛澤東積極著手文化書社、俄羅斯研究會建立以及建團建黨等工作,同時積極參與領導了湖南的自治運動。湖南的自治運動失敗后,毛澤東認識到“政治改良一涂(途),可謂絕無希望,吾人惟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另造環境一法”。此時毛澤東對社會主義著意追求,他在《致張國基信》中說“拯救千萬無告之人民出水火而登衽席,其為大業”,必須取“世界主義”,世界主義是“愿大家好的主義”,即社會主義。1920年12月1日、1921年1月21日毛澤東給蔡和森等人的兩封回信,1921年1月毛澤東在新民學會長沙會員座談會上的發言,標志著毛澤東完成了向馬克思主義者的轉變。他對蔡和森提出的“應用俄國式的方法去達到改造中國與世界”的主張“表示深切的贊同”,旗幟鮮明地指出馬克思主義是對歷史最正確的解釋,明確肯定唯物史觀是吾黨哲學的根據,最終選擇信仰馬克思主義。
青年毛澤東踐行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幾個重要方面
開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認識中國的國情。在確立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后,毛澤東便開始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指導認識中國國情。毛澤東善于總結前人的歷史經驗,包括中國歷代農民革命斗爭和近代辛亥革命的經驗教訓,使他非常注重對中國農民的深刻認識和分析,進而對中國國情做出全面而深入的了解。1917年夏季,毛澤東與學友結伴而行,初步考察了長沙周圍的縣市,目的是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國情。可以說,對國情的密切關注伴隨毛澤東的一生。即使在革命最為艱苦的歲月,毛澤東仍經常抽出時間去農村進行實地調查研究。正是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毛澤東對中國國情有了十分清晰和全面的認識,創造性地提出并回答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遇到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譬如農民問題是中國民主革命的根本問題,中心問題是要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農村是中國革命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中國必須走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等等。毛澤東關于農民在中國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精辟論述,是其思想發展中最富有創造性的方面,也集中體現了他的早期馬克思主義觀。對中國國情的深刻認識和了解,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必要前提,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形成的重要依據。
開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分析中國社會階級狀況。從社會國情來說,社會階級狀況及其關系是一個國家基本國情的重要內容,尤其在革命年代,能否認清社會階級狀況直接關系到革命成敗。對于無產階級革命來說,其根本問題是要分清“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即認清革命的對象和動力,這也是認清國情的首要目的。在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中,毛澤東極其明確地認定領導這個革命的責任完全落在無產階級的肩上。毛澤東在開始革命活動之時,就將建立廣泛的人民革命統一戰線作為中國革命的基本政策之一。他極其注重革命的策略,非常善于利用敵人陣營里的每條縫隙找尋各種各樣的同盟者;廣泛地爭取、聯合中間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敵人。從1925年開始,他就集中精力投入領導農民運動。中國革命初期在農村中對農民宣傳馬克思主義并非易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一開始就遇到意想不到的難題:在如何對待農民問題上,中共黨內存在著“右”和“左”的兩種錯誤傾向。毛澤東對中國農民的特點及生存狀態有著十分清楚的認識和了解,他善于運用歷史上的農民戰爭啟發廣大農民的反抗意識。他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總結說:“從秦朝的陳勝、吳廣、項羽、劉邦起,……直至清朝的太平天國,總計大小數百次的起義,都是農民的反抗運動,都是農民的革命戰爭。……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只有這種農民的階級斗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爭,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這表明,毛澤東突破了那種認為小農階級狹隘的傳統觀念,將馬列主義的階級斗爭理論和中國農民的造反精神結合起來,用全新的觀念來認識中國農民自身的經濟狀況和農村的社會階級結構,找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廣闊土壤。他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等文章,運用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的方法對中國社會進行了分析,從而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了鮮明的本土化特色,初步形成一種全新的社會階級結構認知理論。歷史表明,階級分析的方法在毛澤東認識近代國情中起了極大作用。他運用這一科學分析方法,不僅創造性地把農民作為中國革命的主力軍,而且把民族資產階級作為革命動力并與之建立統一戰線,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開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探索中國革命正確道路。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后,毛澤東便開始以此為思想武器,結合中國的實際,繼續探索中國的解放道路問題。1921年8月,毛澤東與何叔衡創辦湖南自修大學,他在為其起草的組織大綱中提出:“本大學鑒于現在教育制度之缺失,采取古代書院與現代學校二者之長,取自動的方法,研究各種學術,以期發明真理造就人才,使文化普及于平民,術學周流于社會。”可以看出,在成為一名馬克思主義者以后,毛澤東仍十分重視包括古代書院制度在內的中國文化傳統,說明他已經在關注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大眾化”問題。斯圖爾特·施拉姆所著《毛澤東》一書中說:“毛澤東早年創辦的‘自修大學設在船山學社,這決非一個偶然的枝節問題;恰恰相反,它可以被看作日后在毛澤東領導下所形成的中國革命道路的象征。因為‘自修大學雖然極其強調新思想尤其是馬克思主義,但也非常重視中國的文化傳統,……毛澤東在參加那里舉行的各種討論會的過程中,繼續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奠定基礎。”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正是毛澤東后來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最大成就。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后,八七會議試圖糾正中共犯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毛澤東在會上明確指出:“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這是他第一次提出“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觀點,成為他后來發動工農武裝起義和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先聲。之后,毛澤東受中共中央委托,領導湖南地區的秋收起義。起義隊伍初戰失利,毛澤東在瀏陽文家市召開會議,決定改變進攻長沙城的計劃,率部進駐井岡山地區。從此,開創了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這是毛澤東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并堅持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緊密結合的重要歷史功績。
開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將知識分子與工農群眾相結合。毛澤東非常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知識分子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問題。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后,毛澤東的行動就具有科學性、理論性。他在《湘江評論》上撰文,大力倡導要“引入實際去研究實事和真理”“踏著人生社會的實際說話”。針對當時許多青年人選擇出國勤工儉學的現象,他認為,“我們要有人到外國,看些新東西,學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學問,拿回來改造我們的國家。同時也要有人留在本國,研究本國問題。我覺得關于自己的國家,我所知道的還太少,假使我把時間花費在本國,則對本國更為有利”。后來的歷史證明,毛澤東的選擇是完全切合實際的。1939年正值紀念五四運動二十周年之際,毛澤東深刻總結說:“在中國的民主革命運動中,知識分子是首先覺悟的成分。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都明顯地表現了這一點,而五四運動時期的知識分子則比辛亥革命時期的知識分子更廣大和更覺悟。然而知識分子如果不和工農民眾相結合,則將一事無成。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識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實行和工農民眾相結合。”毛澤東就是堅定走在一條知識分子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全身心地投入革命斗爭實踐活動中,并找到了一種革命知識分子與工人相結合的最好、最有效的方式——創辦工人夜校。1920年在湖南第一師范附小任主事時,毛澤東就曾親自舉辦過工人夜校。1921年至1922年間,毛澤東派出許多優秀共產黨員、青年團員的干部深入工人群眾,在粵漢鐵路、安源和長沙的產業工人中,在人力車、泥木等行業中,開設了許多所工人夜校。這種形式一方面促使黨的重要骨干一開始就深入下層,自覺地改造自身,另一方面也極大推動了湖南工人運動扎扎實實地開展,從而使黨和革命運動能夠沿著正確的方向——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道路上前進。
青年毛澤東確立踐行馬克思主義信仰對新時代青年的啟示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青年們可以從青年毛澤東身上得到以下啟示:
新時代青年要立志高遠、胸懷天下。青年毛澤東之所以能夠鑄造如此完美的人格和雄才大略的能力品質,與他矢志不渝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信念是分不開的。在1917年給黎錦熙老師的信中,毛澤東為自己的志向做了一個解釋,“志者,吾有見夫宇宙之真理,照此以定吾人心之所之之謂也”。他認為志向是以探尋宇宙真理為旨歸的,然后指出當時的青年在立志觀上的誤區:“今人所謂立志,如有志為軍事家,有志為教育家,乃見前輩之行事及近人之施為,羨其成功,盲從以為己志,乃出于一種模仿性。”后來,在接觸馬克思主義后,毛澤東深感馬克思主義與大同理想頗為相通,他說:“全民族迫切需要這樣的共產主義,正如饑餓的人需要大米一樣。”青年毛澤東的志向是追求人生真理,謀天下人之幸福,實現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他把改造中國與世界作為畢生的奮斗目標,為了實現這一志向,他刻苦求知,不斷充實自己,終其一生,從未懈怠。
青年毛澤東的立志觀告訴我們,青年人只有樹立遠大理想才會有堅定并正確的政治方向,才會有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撐和情感動力。雖然當今的社會時代背景同青年毛澤東所處時代截然不同,但我們面臨著文化多樣性和經濟全球化的挑戰,面臨著思想意識形態與政治制度的長期較量。這就要求青年一定要克服當前存在的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功利主義思想,將主要精力用于刻苦求知、大膽創新,鍛造自己獻身科學、獻身人民、獻身祖國建設的能力,讓自己的雄心壯志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找到現實依托。
新時代青年要腳踏實地、勤學儲能。人生之路,志向是起點,而知識、學問和能力乃是實現其志的堅實基礎。青年毛澤東以執著而頑強的治學精神和濃厚的學術興趣,刻苦地學習,執著地探索,不懈地尋求新知,尋求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他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確立,與其腳踏實地、修學儲能的意志品質密不可分。在湖南一師讀書時,毛澤東博覽群書,不只數量大、領域多,而且喜歡閱讀學術性、專業性很強很深的文史和自然科學論著,以及古代筆記和各種笑話作品這類“閑書”。從這個意義上說,毛澤東的閱讀不僅廣博,而且專深。買不起新書,他就買破舊的折價書,然后將舊書抄寫修裱。他還經常向老師同學大量借閱、借抄圖書。為了積累學識,打好基礎,他非常重視持之以恒。青年毛澤東的好學態度已經超越了刻苦的境界。他讀書萬卷,卻沒有成為一個書呆子,而是用書本知識充實自己,科學取舍用以了解社會,改造社會。
當代青年要像毛澤東一樣,將學習目標與遠大理想結合起來,向著更高更遠更有人生價值的方向努力;同時,也要做學習的主人,根據自身特點,個性化、創造性地學習,在充足的知識儲備基礎上鍛造自己的思想深度與能力素質,學思并行,積極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學以致用。
新時代青年要追求真理、獨立思考。探求真理是需要勇氣的。青年毛澤東一心要探求宇宙、世界和人生的大本大源,行事做人以真理為指針,打造出自己與眾不同的品質。在北京期間,老師黎錦熙經常找一些文章要毛澤東等人抄錄,如果毛澤東看到文章觀點與自己的不一樣,干脆不抄。從這一小事,可以看出毛澤東倔強的個性下閃耀著堅持獨立思考、堅持真理的優秀品質。從總體上分析青年毛澤東的思想發展軌跡,可以看出他在轉變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之前,中西方各種思想都對他產生過影響,但他不盲從前人,而是獨立思考,堅持在實踐中驗證理論、尋找真理,使他最終尋找到馬克思主義這一銳利的思想武器。他崇拜馬克思、堅信馬克思主義,但他不盲崇、不迷信。他形象地比喻說:“幾千年以后看馬克思,就像現在看孔夫子。”馬克思主義有不完善之處,就需要完善,完善就必須發展,發展就是創新。創新就是不斷給馬克思主義注入新鮮血液,新鮮血液才是馬克思主義永葆青春活力的根本。
這種“以真理為真理”的精神非常值得當代青年學習并發揚光大。對處于求知階段的青年來說,獨立思考的品質比學富五車更有用。
新時代青年要奮斗實踐、知行合一。還在做學生時,毛澤東就已經將社會交往和社會活動作為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1917年夏,他和同學蕭子升利用暑假時間,徒步游學,歷時月余,行程千余里,通過廣泛考察鄉風民情,深刻了解社會。他還積極參加政治實踐,舉辦工人夜校,組織工讀同志會,領導湖南自治運動等。在新民學會,青年毛澤東被稱為“實踐家”,當時出國留學成為青年學子尋求救國之道的重要方式,其中包括毛澤東的很多朋友與同學。雖然毛澤東積極組織湖南青年出國,但他自己卻堅持留在國內,了解中國這“地盤內的情形”。他通過社會實踐與走訪調查增強了自己的社會洞察力與社會經驗,而組織活動又提升了他的組織能力。在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過程中,他更加重視對現實的關注與思考,通過一次次試驗,不斷修正不適合中國國情的理論與學說,在實踐的檢驗中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終其一生,都重視調查研究,尤其在革命年代,他寫出了大量社會調查的精品力作,令時人和后人折服。
新時代青年要像青年毛澤東那樣,不斷提高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效性,多開展調查研究,將國家、社會和人民密切關注的熱點和焦點作為社會實踐體驗和探討的主題。奮斗中的幸福是青春在拼搏中的精彩,是青春在實踐中的升華。人生之路不是一帆風順的,新時代青年要勇于挑戰,勇于面對挫折和考驗,積極參與到各項工作中去,努力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提高,增強能力水平,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實踐中展示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不辱時代使命,不負人民期望。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副院長、一級巡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