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欣 何廣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國情教育和高校軍事理論課程建設成為關系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重要議題。文章從國情教育和高校軍事理論課程的內容、意義和發展現狀等方面分析了兩者的相關性,探討了如何在協同發展中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通過加強教育主體和載體建設,深化教學改革和實踐探索,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課程資源管理,實現國情教育和高校軍事理論課程建設的共同發展。
【關鍵詞】國情教育∣高校軍事理論課程建設∣協同發展
引言
習近平強軍思想開創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創新與實踐發展的新境界,為高校軍事理論課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與時代引領。[1]黨的十九大以來,明確提出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要與國家發展戰略和人才需求緊密結合的要求。自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出臺,明確了全民國防教育的基本內容和形式,要求加強軍事教育,提高全民國防意識;《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文件提出要加強現代文化傳承和國情教育,為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素質人才奠定基礎。這些文件均明確了加強國情教育和軍事教育的重要性和任務,要求各部門共同推進國情教育與高校軍事理論課程建設的協同發展。軍事理論課是高校開展國防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加強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2]。
一、國情教育的意義
(一)概述國情教育概念
國情教育是指通過教育手段,增強人們對中國國情的認識、理解和把握,提高全民的愛國意識、責任意識以及民族自豪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情教育包括但不限于歷史常識、政治經濟情況、民族文化特色等內容,而這些內容都是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的,可以幫助人們更加真實地認識和了解中國的發展現狀和未來方向,為國家的發展添磚加瓦。
(二)國情教育的現實意義
中國正處于快速發展的歷史階段,因此國家對國情教育的重視尤為關鍵。國情教育與中國人民的精神食糧起著重大作用,對于全國各行業人才的培養和國家發展的推進都有著深遠的影響。高校進行國情教育是一項重要措施,可以加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和對國家情況的了解,有利于培養他們成為有良好國家意識和家國情懷的人才。
(三)國情教育的實踐發展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對于國情教育的推廣不斷地完善和加強。以大學為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進了大學教育體系的國情教育。近年來,一些高校實現了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改革,將政治課程、人文課程、專業課程相結合,達到了更加廣泛和深入的學科跨越式的教育模式;同時,政府還加強了中小學教育工作,弘揚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積極開展非遺傳承和民俗文化傳播等方面的教育活動。總的來說,隨著國情教育工作不斷深入、不斷富有內涵和外延的發展,中國將會直面國內外環境變幻帶來的挑戰,在風云變幻中脫穎而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華民族的夢想。
二、高校軍事理論課程的意義
(一)概述高校軍事理論課程概念
高校軍事理論課程是指高等院校在軍事領域開設的一系列課程。它是為適應國家安全戰略和軍事理論不斷發展變化的需要,培養高素質軍事人才而開設的課程之一。高校軍事理論課程涵蓋了防衛和軍事技術方面的知識[3],包括軍事歷史、軍事地理、軍事戰略、軍事地形學、軍事后勤、作戰法則、戰爭指揮、軍事心理學等多個方面的內容。
高校軍事理論課程的目的是為大學生提供軍事領域的基礎理論知識,使他們能夠了解國家安全形勢,掌握安全戰略和國家武裝力量發展的趨勢,具備基本的防衛能力和國防觀念。此外,高校軍事理論課程還旨在通過學習和交流,提高學生的軍事素養和愛國主義思想。
(二)高校軍事理論課程的現實意義
高校軍事理論課程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愛國主義精神和國防意識等具有重要意義,也是高校建設國防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軍事理論課程的現實意義包括提高學生的軍事素質、維護國家安全和穩定、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戰略。
(三)高校軍事理論課程的學科發展
隨著國防和軍事力量的重視以及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高校軍事理論課程的培養和發展也變得越來越重要。近年來,國家加強了對高校軍事理論課程的支持和推廣,不斷對課程設置和培養方式進行改進和優化,使其更加符合實際需要。此外,高校軍事理論課程也在不斷拓展知識領域,加強實踐性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設、武警部隊及邊防警察、反恐等方面的知識內容,已經逐漸涵蓋到高校軍事理論課程的教學內容之中。再加上信息化技術的迅速發展,高校軍事理論課程也將更加注重信息化與實踐教學的結合,提供更加全面和創新的教學思路和方式,為國家安全和軍事力量的發展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國情教育與高校軍事理論課程的協同發展
(一)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
國情教育和高校軍事理論課程作為兩個重要的方面,其有機結合對于青年學生的軍事素質和國家意識的培養具有重大意義。實現兩者有機結合需要高校積極采用新的教育方式和載體,例如將國情教育和軍事理論課程貫穿整個學生學習的體系,并有選擇地推進實踐環節,從而更好地引領學生認識國家情況和軍事實力,加強愛國主義和擁軍情感的培養。
(二)教育主體和載體建設的加強
教育主體和載體的建設是實現國情教育和高校軍事理論課程有機結合的關鍵。培養出精準目標、專業能力、社會責任和愛國情懷的國防和軍事人才,需要高校和軍隊加強資源共享和師資隊伍建設,增加國情教育和軍事理論課程的教學載體。可通過建設模擬實訓基地、教育實驗室,開設國情思政課程平臺等途徑,構建具有學術深度和實踐性的教育載體,為學生提供國情教育和軍事理論課程的有機結合平臺,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國家情況和軍事力量知識。
(三)教學改革和實踐探索的深化
如何讓國情教育和高校軍事理論課程有機結合需要教學改革和實踐探索的深化。高校需要持續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國家的安全需要,合理地設計教育課程。充分利用新技術和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如建立教育實驗室、構建國情思政課程平臺、開展在線學習和互動討論等,深化教學改革和實踐探索,以提升教學質量、推進教學改革與創新。
(四)師資隊伍建設和課程資源管理的加強
師資隊伍建設和課程資源管理是國情教育和高校軍事理論課程有機結合的重要保障。建立專業的師資隊伍是保證兩者有機結合的關鍵,高校需要加強教授的培訓和學術交流,積極引進軍隊和政策領域的專家,拓寬教授和學生的視野,為教育課程的有機結合提供支持。堅持以人才培養為導向,加強大學教育教師學科素養培養和師資隊伍建設,樹立師德教育理念,完善軍地雙方互派教師和企業商業界參與課程服務等機制,實現軍隊、行業、高校資源的有效整合。
四、結論
軍事理論課程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更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民族榮譽感、增強國防觀念、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手段[4]。國情教育與高校軍事理論課程建設的協同發展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高校和軍隊在教育主體和載體建設、教學改革和創新、師資隊伍建設和課程資源聯合管理等方面積極開展合作,形成整體化推進國家安全建設的良好態勢。
參考文獻
[1]周貝貝.習近平強軍思想引領高校軍事理論課建設:價值、原則與路向[J].邯鄲學院學報,2023,33(01):65-70.
[2]楊明.高校軍事理論課課程育人體系的實踐路徑[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2,40(06):166-168+172.
[3]曹方建.高職院校國防教育與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分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02):67-68.
[4]甘振麗.課程思政融入軍事理論課的策略探究[J].武夷學院學報,2023,42(01):89-92.
(作者單位:王欣欣,遵義師范學院;何廣,新疆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