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春來 董瑞亞
【摘要】走進第二炮兵最深處的檔案室,在塵封的檔案中總能發現“炮兵教導大隊”這個名字,能與這個名字聯系在一起的人與事,也將注定留名在共和國的史冊中。他們用激情和汗水鑄造了共和國導彈事業的堅強基石,他們奮斗的足跡,為航天事業的發展鋪就了走向勝利的堅實道路?!芭诒虒Т箨牎边@個組織,作為中國運載火箭事業、地地、地空導彈部隊的起點,已經成了一段讓人肅然起敬并值得記錄的歷史。
【關鍵詞】炮兵教導大隊∣軍事歷史∣國防工業
一、背景
20世紀50年代,世界各國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此時的中國,國防工業百廢待興,無法生產重型裝備,面對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與包圍,中國面臨著政治與軍事壓力,中國領導人深刻認識到現代武器的巨大作用,以及發展中國國防的緊迫性,發展自己的國防力量,擁有自己的現代化軍事裝備,成為中國領導人的共識。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做出了發展尖端技術的戰略決策,下定決心突破尖端技術的研制。1955年10月8日,錢學森從美國歸來,1956年1月25日,毛澤東主席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指出:“中國人民應該有一個遠大的規劃,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后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1956年2月17日,錢學森向黨中央、國務院提交了《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同年3月,國務院制定《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修正草案)》,其中特別強調發展原子能、火箭和噴氣技術等技術;3月14日,周恩來主持召開中央軍委會議,研究發展航空和導彈技術問題,會上聽取了錢學森關于在中國發展導彈技術的規劃設想,決定成立航空工業委員會,簡稱“航委”,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導彈事業
中國的導彈事業,得到過蘇聯的支持。1957年9月,中國派出了以聶榮臻為團長,陳賡、宋任窮為副團長的中國政府代表團,赴蘇聯莫斯科商談國防新技術援助問題。10月15日,兩國簽訂了《關于生產新式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以及在中國建立綜合性原子能工業的協定》。根據協定,蘇聯將幫助中國進行導彈研制和發射基地的工程設計,在1961年底前提供幾種導彈樣品和有關技術資料,并派技術專家幫助仿制導彈、幫助中國設計試驗原子彈的靶場和培養有關專家等。
從毛澤東提出想法到軍委落實指示,只用了一年半時間。開啟了我黨領導新中國高科技尖端事業的新的征程。
二、組建
1957年3月1日,國防部五局并入國防部五院;8月,周恩來總理命令,谷景生任國防部五院政治委員、劉秉彥任國防部五院副院長;11月,國防部五院在“10月15日協定”簽訂后,根據需要調整了科研機構:機關設置不變,下設兩個分院。一分院承擔各類導彈總體設計和彈體、發動機的研制任務,二分院承擔各類導彈控制系統的研制任務。通過調整,為全面開展仿制工作作了必要的準備。
1957年12月9日,軍委炮兵陳銳霆參謀長,召集準備調往炮兵教導大隊工作的部分領導干部,到司令部會議室開會。陳錫聯司令員、邱創成政委和炮兵干部部丁本淳部長參會。會上,陳銳霆參謀長宣讀了中央軍委關于組建炮兵教導大隊的命令,傳達炮兵黨委的決定,布置炮兵教導大隊的組建任務,同時宣布了炮兵教導大隊領導干部的任命。
大隊的領導班子組建后,開始了開訓前的各項籌建工作,包括修建公路、倉庫、教室、操作場、食堂和宿舍;編制各類預算報表、制定各項規章和保密、警衛措施。同時,明確了幾項重要任務:第一,要把炮兵教導大隊的領導班子和各級骨干配強,保證完好無損地從蘇軍手中把裝備接收過來;第二,要組織好突擊訓練,利用蘇軍任教的機會,把地地導彈的操作使用和維護保養技術學到手;第三,要切實做好安全保密工作;第四,要搞好內部團結和與蘇軍的團結。
1959年3月10日,五院教導大隊機構再一次進行了調整,將原大隊的政治處、訓練處行政經濟管理處擴編為司令部、政治部、訓練部、后勤部和技術處。
三、訓練
新組建的炮兵教導大隊主要有兩項任務:一是接收從蘇聯進口的地地導彈裝備和有關技術資料;二是向蘇聯官兵學會導彈武器操作、使用和維護保養。
1958年1月11日,舉行了教導大隊第一期訓練開學典禮。除炮兵教導大隊全體干部學員和任教的蘇軍官兵外,還有總參作戰部、軍械部、國防部五院和軍事工程學院的人員參加。軍委炮兵參謀長陳銳霆少將和國防部五院院長錢學森同志出席會議并講話。
軍委炮兵于1958年5月下旬調整了教導大隊編制,6月中旬,由國防科委導彈試驗基地、軍事工程學院、國防部五院、海軍、炮兵及裝甲兵選調來軍事教員和文化教員,組成訓練隊,任務是培訓地地導彈的教學、試驗技術干部。由大隊訓練處派教員任教,培訓時間仍為三個月,從指導思想、教學時間、專業設置等方面均進行針對性的策劃。開設的課程有基礎課和專業課。
根據“10月15日協定”,蘇聯要為我國培訓一支地空導彈部隊,期限為三個月。部隊干部由空軍高炮部隊中選調,學員由空軍高級防空學校和雷達、通信院校畢業或在防空部隊中對雷達等設備有實際操作經驗,又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同志中選調。
通過培訓,中國人第一次見到了真實的導彈實物,中央軍委各總部、各軍兵種機關領導機關的工作人員也接受了導彈作戰使用技能的學習。
四、成就
中央軍委領導對炮兵教導大隊的學習和工作極為關心和重視。炮兵教導大隊初級點火訓練和實彈發射時,老帥和總部領導曾三次親臨現場視察。第一次:在第一期培訓的綜合操作和模擬點火時,賀龍、陳毅、聶榮臻3位老帥等人視察了部隊操作演練;第二次:在第一教導營初級點火訓練時,總參楊成武副總長、總政肖華主任和甘泗淇副主任、總后勤部洪學智部長和李聚奎政委等人親臨現場指導;第三次:在第二教導營進行實彈發射時,總參張愛萍副總長、裝甲兵許光達司令員等視察了地空導彈部隊的實彈發射。
教導大隊存在的19個月中,共完成6次接裝任務、舉辦3期培訓和5期短訓,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培養了專業技術骨干2500名、為五院培養了600余名專業的技術人員,這些技術人員通過培訓,不僅學到了導彈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實際操作中,具有了對導彈武器的感性認識,對掌握導彈的設計技術打下堅實基礎。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教導大隊先后為國防部五院及靶場培養了一支試驗隊、為五院及各級有關領導機關培養參謀人員、作戰使用人員及試驗人員、為軍事工程學院培養技術人員、為炮兵培養一套火箭技術教員及練習部隊、為20基地培養一個示范部隊和部分技術干部、為中等技術學校培養一部分教員與技術干部等。
五、后記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教導大隊,既是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的搖籃,又可以說是中國火箭和導彈事業的“黃埔軍?!?。它是我軍歷史上第一個綜合性導彈專業培訓機構,培訓了中國第一批導彈專業人才;它探索與實踐了我軍第一批導彈部隊的編制與體制,形成了我軍最早的導彈專業訓練的程序和方法,并使之適應中國國情與教學和訓練任務。這是古今中外教學實踐活動的一個奇跡,是共和國軍事歷史上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參考文獻
[1]《科技研究》[M].北京:第二炮兵科學技術委員會,1988年出版
[2]高同聲:《東風起舞——中國戰略導彈部隊初創紀實》[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6年出版
[3]《中國人民解放軍長辛店炮兵教導大隊志略》[M].北京: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2021年
(作者簡介:駱春來,大學學歷,副研究館員職稱,研究方向:國有大型企業檔案學研究,工作單位:北京航天長征科技信息研究所;董瑞亞,工作單位:北京精密機電控制設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