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波
摘要:?行政事業單位運營中,固定資產管理的基礎性作用突出,可以幫助事業單位履行服務職能。基于新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要重視固定資產的配置與使用問題,多舉措減少財政資金浪費,同時控制單位運營成本。本文基于新會計制度,討論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核算問題,以供參考。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新會計制度;固定資產核算
行政事業單位要重視固定資產的管理,提升社會服務功能,就要做好資產的核算與管理工作。實施新會計制度之后,行政事業單位要規范固定資產的管理工作,改變確認、計量、折舊等內容,探索科學的管理模式,以提升固定資產的使用質量,加強單位服務效能。
一、新會計制度對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的價值
第一,明確核算范圍。在舊會計制度下,行政事業單位要核算固定資產時,將固定資產的持有與使用作為核算重點。實行新會計制度之后,固定資產的含義、取得發生了變化,只有重點控制固定資產,才能夠準確評價固定資產的價值。當滿足控制權、利益流入等條件時,才能確認為固定資產。以此種確認方式,可以明確固定資產的核算范圍,加強服務潛力[1]。
第二,提升核算準確度。實行新會計制度之后,單位應當遵循新制度的要求,改良單一的固定資產管理模式,重點確認、計量、記錄會計信息,以獲得準確的固定資產核算結果。當資產總額高于流動資產,在處理時應當規避資產數量不實、會計信息失真等問題。
第三,引入先進管理理念,全面加強財務管理質量。新會計制度實施之后,要求行政事業單位改變傳統的資產管理方式,確保單位引入先進的財務管理思想,形成全新的財務管理模式,以人才選拔、業務培訓、業務監管,加強內控效果,實現價值效益[2]。
二、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問題
(一)固定資產管理意識薄弱
行政事業單位人員缺乏創新意識,沒有學習固定資產的新管理理念與知識,多采用傳統管理理念核算固定資產,致使固定資產核算落后,增加了新會計制度的落實難度。盡管管理人員注重固定資產的深化改革,但受到業務水平、人員編制的影響,很難獲得管理成效,導致固定資產管理模式的先進性不足,很難準確處理改革問題。尤其是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無法為采購、審查、核算等工作提供制度化保障,無法高質量完成管理工作,也不能發揮出管理改革的價值。
(二)固定資產核算不準確
固定資產管理制度的漏洞較多,對固定資產管理效率、質量的影響明顯。領導層對固定資產的核算與管理不重視,多數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薄弱,導致固定資產核算管理工作過于形式化,很難及時并準確地核算固定資產。在舊會計原則下,固定資產核算人員不了解側重點,沒有遵照標準要求核算固定資產,致使固定資產虛增、虛減,例如應增固定資產未入賬等,出現賬實不符現象,對單位服務功能、使用功效的影響明顯。
(三)缺乏完善的監管機制
行政事業單位在發揮社會職能時,離不開國家政策、財政的支持,削弱了改革創新發展理念,尤其是固定資產核算與管理工作。實行新會計制度后,對固定資產核算提出了較高要求,必須由專人負責核算工作,但由于專業人員的缺失,所以監管機制不完善,比如監管精細度不足、考核制度的針對性不足等,當發生風險問題后,無法及時找尋問題原因,會持續增加風險系數,從而增加人力、財力的浪費[3]。
(四)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低
實施新會計制度,對會計人員的素質能力要求高,不管是思想意識、專業技術還是技術應用,都要滿足崗位需求。然而多數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能力欠缺,未經過系統化學習,新軟件應用、新問題處理的效果不佳,無法確保固定資產核算的準確性,因此要加強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能力[4]。
三、新會計制度下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內容
(一)確定固定資產
新會計制度下,以固定資產核算為基礎任務。在判斷固定資產時,應當遵循如下條件:
第一,固定資產具備較強的關聯性,所以經濟利益流入政府會計主體。
第二,在對固定資產的成本、價值計量方式進行判斷時,首先要明確固定資產確認時的干擾因素。一般來說,固定資產涉及復雜內容,并且涉及各個部分組合[5]。然而不同構成部分的特性區別大,特別是使用年限不同,所以要以適宜的方式確認固定資產,充分發揮出固定資產的價值。在開展固定資產相關工作時,可能會同步產生后續支出,如果后續支出超過標準限值,則要計入到成本體系內。
(二)初始計量固定資產
行政事業單位在前期確認固定資產后,開始初始計量,要求相關人員基于固定資產成本計算。我國實行新會計制度,對政府會計主體的關注度提升,但由于固定資產的成本構成復雜,且主要為運輸費用、裝卸費用,部分單位包含未獨立標價的資產,購買時只需交付費用,要求相關人員參考同類固定成本標準,選擇適宜的計量結果。基于政府會計主體的固定資產,主要為交付前的支出費用。行政事業單位可以采用改擴建方式,獲取相應的固定資產,同時要注意匯總賬目價值、改擴建成本,保證計量結果的準確性。
(三)固定資產后續計量
固定資產的后續計量,即折舊處理。行政事業單位折舊處理固定資產時,要在使用年限內制定行業標準,科學分攤固定資產折舊額度,評估固定資產的價值,獲得準確的評估結果。在固定資產成本中,必須高度重視計提折舊額內容,所以在計算價格時,應當排出固定資產的凈殘值,保證計提折舊的準確性。對于圖書檔案、陳列品、文物等資產的計提折舊[6],完成折舊處理后,要避免二次折舊所致資產價值受損。
四、新會計制度下的固定資產核算對策
(一)保證固定資產賬實相符
第一,在核算固定資產時,各項操作均要滿足固定資產條件,向財務部門提交相關手續,以免拖延入賬。針對在建項目、預付賬款科目,要求財務人員及時處理,掌握業務部門的固定資產采購情況。業務部門要整理固定資產手續,在規定時間內轉入財務部門。
第二,行政事業單位在處理固定資產時,必須參考相關政策法律,遵照流程進行審批。向財務部門提交固定資產審批手續,由財務部門處理賬務,以免資產信息的誤差加大。完成資產處理后,賬面資產未減少,就會出現賬實不符問題。因此,處理固定資產之后必須及時入賬,確保賬實相符。
第三,檢修固定資產時,以正確方式處理賬務,以免產生額外的保養費用。財務人員可以在原值上增加保養費用,以免出現偏差,保證固定資產賬實相符。
(二)完善固定資產的管理工作
事業單位的職能發揮,離不開固定資產的支持,只有及時準確地核算固定資產,才可以提升資產使用效率,增加經濟效益。因此要全面完善固定資產核算與管理工作。為了改變現有的固定資產管理方式,應當突出核算管理的價值,正確理解新會計制度的內涵。
第一,行政事業單位要正確理解新會計制度,分析固定資產不良運行原因,優化管理核算內容與方法,包括資產確認、計量、計提折舊等,確保管理人員掌握新工作模式。按照精細制度與執行要求,提升核算任務的完成效率,強化核算成效。
第二,行政事業單位應當加大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力度,設置固定資產的專項管理組織。立足新會計制度的要求,細化部門的權責利與工作內容,防止固定資產管理出現權力濫用現象,同時可減少權錢交易行為。
第三,行政事業單位要重視固定資產的采購、存儲與盤點,以免資產虛增、虛減。在采購管理工作中,市場因素波動所致價格波動的現象常見,所以要在低價時期采購固定資產。對于固定資產的保管、使用問題,則要加強全員參與意識,執行科學的監督與管理制度,減少浪費、損壞問題。在盤點固定資產時,組織專人判斷固定資產,掌握實際使用情況[7]。針對無法使用的固定資產,則要申請報廢,審核后遵照標準程序購置、入賬。系統評估后,確定固定資產的閑置原因,保證賬實相符,以免固定資產浪費。
(三)加強會計人員的素質能力
為了適應固定資產的改革要求,加大新會計制度的落實度,行政事業單位要關注會計人員的素質能力,保證學習、培訓工作的效果。
第一,強化單位的大局意識,明確財會隊伍價值。定期組織財會人員參加教育、培訓活動,以提升財會人員的業務能力、職業素養。在教育培訓活動中,重視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培訓考核的完善工作,保證整個培訓方案的科學性,確保財會人員掌握新知識、新技術,全面提升財會人員專業技能水平。
第二,基于信息技術、業務知識、思政角度,建立一體化培訓學習體。針對思想素養層,開展思政教育,學習黨章、黨性、黨史知識,以加強財會人員的思政意識。針對業務技能層,正確解讀新會計制度,學習法律知識,以提升政策理解能力。針對信息技術層,開展新軟件學習工作,詳細記錄資產的采購信息、使用信息,提升財會人員的信息技術使用能力,積極適應固定資產管理改革要求。
第三,通過教育培訓活動,強化財會人員的競爭意識。人員只有通過考核之后,才能夠獲取晉升機會,進入到管理崗位。針對培訓考核不合格人員,則要批評教育。行政事業單位要營造公平的考核環境,促使財會人員學習新思想、新技術。
(四)加快資產信息化技術建設
行政事業單位要充分發揮出信息技術的作用,以標準方法核算固定資產,實時掌握資產管理現狀。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固定資產的核算工作,必須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統,結合單位的工作實際,創建固定資產電子卡,將價值信息傳輸至數據庫,包括固定資產名稱、型號、類別。對于固定資產存放地,則要選擇固定資產管理部門。固定資產卡片的優勢,在于自動建立固定資產臺賬,記錄資產信息,確保工作人員明確固定資產信息[8],同時要配置二維碼,便于查找固定資產。固定資產核算人員也應當熟練操作信息技術,全面做好教育與培訓工作,保證工作質量。此外,財會人員要合理使用人工處理法、信息技術法,優化固定資產的核算工作。行政事業單位還要引入信息化管理模式,提升會計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要與信息企業合作,基于新會計制度整理自身需求,建立自動核算體系,這樣能自動生成財務報表。
(五)管控固定資產風險,提升資源使用率
第一,行政事業單位要按照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要求,加大風險控制力度,聯合內外部審計工作,建立專業的審計團隊,重點對固定資產的核算風險進行排查,找尋使用與管理缺陷,以提升風險管控的全面性、跟蹤的針對性,更好地控制固定資產風險。
第二,科學分析固定資產的使用效能,創新資產管理模式,以提升固定資產的使用水平。對于固定資產管理工作,則要納入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對于資產管理內容,則要制定清晰的工作預算,落實預算指標;對于資產的購置、使用、折舊處理、報廢等工作,均要建設特色指標,定期分析數據,加大預算指標的關聯性,找尋固定資產浪費的缺陷。對于提升固定資產管理效能的措施,則要不定期監查資產清查,從而控制成本費用,科學調配和共享固定資產。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行政事業單位為了保證固定資產的核算成效,應當嚴格執行新會計制度,完善固定資產的核算、管理體系,以發揮出財會人員的創造性,探索創新辦法,以加強固定資產的綜合管理成效。
參考文獻:
[1]郭曉芳.新政府會計準則下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以及管理策略分析[J].環渤海經濟瞭望,2023,29(2):108-110.
[2]宋興國.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會計核算疑點難點解析——基于《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條例》[J].財會學習,2022,17(12):64-67.
[3]孫爽.新會計制度下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及處理對策分析[J].質量與市場,2021,23(24):166-168.
[4]黃書玲.新會計制度下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特點及處理方法[J].今日財富:中國知識產權,2021,18(12):100-102.
[5]鄧瑞英.政府會計制度下水利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與管理探討[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21,24(6):21-22.
[6]宋亞楠.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研究——基于新政府會計制度實施背景[J].西部財會,2020,(6):39-42.
[7]胡海英.新的政府會計準則下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與管理的思考[J].經濟師,2020,29(6):103-104.
[8]王艷秋.淺談新《政府會計制度》下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特點及處理[J].當代會計,2019,11(2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