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躍,喻孟瓊
(1.貴州省六盤水市六枝特區木崗鎮農業服務中心,貴州 六盤水 553400;2.貴州省六盤水市六枝特區農業農村局,貴州 六盤水 553400)

隨著生豬養殖規模化與集約化的發展,斷奶仔豬的死亡率呈現出不斷提高的趨勢,給養殖者帶來較為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了解斷奶仔豬的生理發育特點,通過科學的飼養管理手段,降低斷奶仔豬的應激反應,確保仔豬的正常生長發育,可以確保豬只正常健康地生長。
1.1 器官發育不完全 斷奶仔豬自身的各組織器官、消化系統等尚未發育完全,胃酸和各種消化酶分泌量不足,酶活性較低,導致其消化能力不足,自身對于外界刺激的抵抗能力較弱,奶豬斷奶之后飲食由母乳改為固體飼料,非常容易出現消化不良性腹瀉疾病。
1.2 自身抵抗力低 在斷奶之前主要靠吸食母乳中的營養物質和母源抗體,為自身提供抵抗力,當仔豬斷奶之后,自身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而由母乳提供的母源抗體水平逐漸降低,此時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侵襲,而感染多種疾病。
1.3 體溫調節功能差 斷奶仔豬自身的體溫調節功能較差,再加上皮膚比較嬌嫩,對于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弱,容易受到環境溫度的刺激,特別是在寒冷的環境中,容易被凍僵,甚至凍死。
1.4 飼料與營養需求高 由于斷奶仔豬生長速度快,豬仔需要攝取大量的飼料以滿足其生長發育需要。豬仔在斷奶后需要適應全價料的飼養,因此需要提供充足的營養,如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
1.5 易發生應激反應 仔豬斷奶前后的生活環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與母豬分離轉舍,重新分群的過程中會受到多種應激反應,進而影響斷奶仔豬的正常生長發育,容易發生多種疾病。
2.1 確定斷奶時間 國內豬場豬一般選擇在21~35 日齡之間斷奶,或者仔豬的體重達到7~8 kg 以上時進行斷奶。斷奶過早,仔豬的自身免疫能力較低,容易發生各種疾病,但斷奶時間過晚,則會增加哺乳仔豬對母豬的依賴性,不利于仔豬后期的生長發育,并且會推遲母豬下次的發情和配種時間。因此,把握好仔豬的斷奶時間,對于科學養殖,提升養殖效益非常重要。正常情況下,母豬在3~4 周齡達到泌乳高峰期,但隨著仔豬日齡的不斷增加,母乳中的營養不足以供仔豬應用,到仔豬42 日齡時可滿足仔豬50%的需求,49 日齡后僅可滿足仔豬27%的需求,此時需要通過飼喂飼料為仔豬補充營養。養殖場可根據本廠內哺乳仔豬的體況和健康情況,以及母豬的泌乳情況合理選擇斷奶時間。
2.2 斷奶前的管理 在仔豬斷奶前需要改變對母豬的飼養管理策略。將母豬泌乳期的飼料逐漸改為后備期的飼料,注意更換飼料要逐步進行,以免對母豬產生較大的應激反應。這樣可以降低母乳中營養物質的含量,可以增加仔豬對開口料的采食,逐漸鍛煉仔豬對固體飼料的吸收與利用,為后續的斷奶工作做好準備,避免突然斷奶引起仔豬應激。隨后需要對即將使用的保育豬舍進行嚴格清洗和消毒,可使用3%的過氧乙酸或者10%的石灰乳對地面、墻壁的環境進行消毒,同時使用百毒殺等對養殖器具等嚴格消毒。此外,豬舍內的環境溫度最好保持在26 ℃左右,以上工作準備就緒后可著手進行仔豬斷奶事宜。
2.3 斷奶方式 大多數豬場會選擇在仔豬4 周齡左右進行斷奶,此時仔豬的體重在6~7 kg 左右,仔豬的生理機能有了進一步的發育,斷奶后仔豬可以通過采食飼料滿足自身生長發育需求。在實際養殖中,斷奶方式通常有一次性斷奶、逐漸斷奶和分批次斷奶三種。一次性斷奶即將仔豬和母豬在斷奶日立即分開,這種方法在規模化豬場更為常見,但容易引起仔豬較大的應激反應;逐漸斷奶是逐漸減少仔豬的哺乳次數,哺乳時將母豬和仔豬一起飼養,其他時間則堅持分開飼養;分批斷奶是在同窩仔豬中挑選體格體型達標,發育良好的先斷奶,而體型體格不達標,健康狀態不佳的仔豬則需繼續保持母乳喂養,待到各項指標達標后再進行斷奶。
為了減小仔豬斷奶產生的應激反應,最好采用去母留仔的方式,在斷奶前的4~6 d,逐步將母豬的精料和青飼料的量較小,并且在斷奶的當天不飼喂,在夜間將母豬趕出圈舍,將仔豬留在原欄1周左右。
2.4 科學合理分群 斷奶仔豬的生活環境和飲食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容易發生互相撕咬、搶食或者打架等情況。在實際養殖過程中,可以根據仔豬的品種、生長發育情況、性別等情況進行合理的分群,將發育狀況類似的仔豬分在一起,對于體質較弱的仔豬則需進行單獨補飼,以保證仔豬能夠正常的采食,攝取足夠的營養物質,確保其正常生長。
2.5 科學控制飼養環境 斷奶仔豬自身抵抗能力較低,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弱,不耐寒冷,容易受到寒冷刺激,發生腹瀉或者感冒等疾病。在斷奶后應保持保育豬舍合適的溫濕度,一般對于30~40 日齡的斷奶仔豬需要將豬舍溫度控制在21~22 ℃,隨著仔豬日齡的不斷增加,可以逐漸降低豬舍溫度,41~60日齡時可將豬舍的溫度維持在21 ℃左右,特別是在冬季寒冷的季節,需要加強豬舍的保溫設施,增加保溫板或者電暖器等保溫設備。
在夏季則需要保持豬舍內良好的通風條件,避免因環境溫度過高引發仔豬熱應激反應,可增加濕簾、風扇等降溫設施。同時,需要將豬舍內的相對濕度控制在65%~75%的范圍內比較適宜。
2.6 做好飼喂管理 仔豬斷奶后飲食改變較大,會增加對胃腸道的刺激,此時合理飼喂仔豬可以減少胃腸道疾病的發生率。最好采取逐步斷奶的措施,減少剛斷奶仔豬的每日飼喂量,在斷奶首日可以飼喂正常量的50%,采取少食多餐的策略,每日的飼喂次數維持在5~6 次,隨著仔豬日齡的增加不斷增加飼喂量。如果仔豬在斷奶7 d以后無異常反應,可以按照正常量飼喂。如果仔豬需要換料,需要采取循序漸進的措施,可采取每天減少20%教槽料的方式進行過渡。
對于日糧的配置要遵循易消化,低抗原等原則,適量添加合成氨基酸,避免飼糧高蛋白質水平且要使用優質蛋白。通過特殊加工如膨化處理降低豆粕等蛋白飼料中的抗營養因子,降低日糧對仔豬腸道的損傷程度,增加營養消化吸收率,降低仔豬腹瀉率。適量的纖維素可以增加消化酶的產生,降低養分濃度、提高飽腹感,促進胃腸道的蠕動和食糜排除,促進腸道后端致病菌及其毒素的排出。但粗纖維過量則會機械性損傷仔豬未發育完全的腸道黏膜,更容易導致嚴重腹瀉。
飼糧中添加乳酸、檸檬酸等酸制劑可以改善仔豬斷奶后胃酸的分泌不足,降低胃液中的pH值,不僅可以促進消化吸收,還可以抵抗病原菌定植。添加蛋白酶、淀粉酶等酶制劑則可以幫助消化,補充消化功能的不完善性。乳清粉同樣具有改善仔豬腸道功能的作用,有研究表明,飼糧中添加5.3%的乳清粉,可以顯著降低仔豬腹瀉的發生率。
此外,斷奶仔豬對飲水的要求也比較高,斷奶后飲食改為固體飼料,對飲水的需求量大幅提高,應保證仔豬能夠補充足夠的飲水,最好實行自由飲水,并保證水源清潔,定期檢查供水裝置,并控制好水流的速度。在仔豬斷奶后的10~15 d內需要為仔豬提供溫水,并在其中加入適量的電解質多維或者葡萄糖等營養物質,降低仔豬的應激和腹瀉率。
養殖場需要加強生物安全防控措施,降低各類傳染性疫病的發生幾率。首先加強養殖場內消毒防疫設施設備的建設,在場區門口建造消毒池,消毒池的面積控制在進出車輛輪胎周長的2 倍左右為宜,并在消毒池內添加2%的氫氧化鈉溶液對進出車輛進行消毒。對外購買的飼料原料要經過高溫消毒處理,防止病原微生物被攜帶進入養殖場中,嚴禁交叉使用飼養工具,防止病原在豬群中傳播。在仔豬轉群前應提前進行豬舍的熏蒸消毒,待48 h 沒有異味之后方可進行轉群。每周應至少消毒2 次,2~3 種消毒制劑輪換使用,以保證良好的消毒效果。
此外,養殖場可以結合當地疫病的流行情況和本場內實際的養殖狀況,為仔豬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計劃,在免疫接種過程中禁止使用同一注射器,避免出現交叉感染,如仔豬健康狀態不佳也不應繼續免疫,待仔豬體況達標后再進行免疫接種。另外,還可使用丙硫咪唑等藥物按照10-20 mg/kg 的劑量為仔豬進行驅蟲,降低寄生蟲病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