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春,黃道鑫,趙晉遠
(1.吉林省東豐縣南屯基鎮綜合服務中心,吉林 東豐 136306;2.吉林省東豐縣楊木林鎮綜合服務中心,吉林 東豐 136304)

雞啄癖又稱異食癖,是指雞長期以嘴啄傷同伴或自身的行為。這種行為不僅會導致蛋雞生產能力下降,而且會影響蛋雞的福利和健康。啄癖易在雞群內傳播,因此需及早采取措施防止其擴散。
常見的啄癖類型包括羽毛啄食型、皮膚啄食型、尾部啄食型、互啄型、吸食型、羽毛剝脫型、草木啄食型。這些啄癖行為可能與雞的品種、性別、健康狀況、飼養環境等有關。
散養蛋雞因有自由活動場地及較多的環境刺激,如陽光、風、草等,其啄癖行為較籠養雞少見。養殖過程中需要根據不同飼養方式的特點避免或減少啄癖發生。
1.1 環境因素 光照不足、通風不良、溫度過高或過低、飼養密度過大等原因都可能引起雞啄癖。
1.2 飼料因素 蛋雞飼料中缺乏必要的營養物質,如VD、VE、鐵、鋅、銅、錳等,或者飼料中添加了過多的刺激性物質均會引起雞啄癖。
1.3 雞群結構變化 雞群結構不穩定,有新雞加入或者老雞淘汰或者不同日齡雞混養,會引起雞啄癖。
1.4 其他因素 雞啄癖的發生可能與基因或疾病有關。蛋雞患病或者感染寄生蟲時,會產生不適感,進而引發啄癖。
啄癖常見的表現是群體內出現啄咬、攻擊行為,常常是多只雞同時出現啄癖。啄咬和攻擊會造成雞的羽毛和皮膚損傷。
患雞行動不協調,不停環顧四周,甚至無法進食和飲水,其瞳孔擴大、喘息、緊張不安、攻擊其他雞、偏食等。啄癖會對雞的生長和生產性能造成負面影響,使其生長緩慢、產蛋率下降等。啄癖嚴重時,容易導致其他雞病擴散和傳播。
觀察雞的行為和生理狀況,看是否出現啄傷,被啄部位皮膚是否紅腫、脫毛、出血、感染等。
了解飼養情況,包括飼養密度、光照、溫度、空氣質量、飼料和水質等,看是否存在引起啄癖的因素,同時觀察雞的生長發育、產蛋和飲食情況,判斷是否存在啄癖行為。
檢查雞的喙是否畸形或過長,以及是否有裂口或破損等情況,如果雞喙過長或畸形,會影響正常飲食和啄癖行為。
最后檢查雞的健康狀況,如雞是否感染疾病或寄生蟲等,排除可能引起啄癖的疾病,如禽流感、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貧血等疾病及缺乏某些營養物質等。可將雞分成小群,觀察是否有特定的群出現啄癖現象,以助分析啄癖的原因。實驗室檢查、血液檢查、細菌培養等有助作出診斷。
診斷蛋雞啄癖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包括行為表現、環境原因、疾病因素等,以采取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
4.1 改善飼養環境 預防啄癖應先改善飼養環境。飼養密度過高會增加雞的壓力和焦慮感,從而引發啄癖。為預防啄癖,需給雞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及充足的飼料和飲水,保證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可為雞提供豐富的環境刺激和娛樂設施,并保證蛋雞獲得必要的營養,飼料中有充足的鈣,同時確保雞群結構穩定,避免不同年齡的雞混養,以免啄癖發生。
4.2 加強接種和檢疫 接種疫苗和加強檢疫是預防啄癖的重要手段。針對可能引起啄癖的疾病進行相應的疫苗接種,如接種禽流感、傳染性支氣管炎、新城疫、雞傳染性貧血等疫苗,減少疾病的發生,降低雞的壓力和焦慮,避免發生啄癖。
從外部引進的雞和飼料都要進行檢疫和檢測,以免病原體帶入。雞種最好從正規的廠家引進,以保證雞群質量。
定期對雞群進行檢查,及時發現病雞,避免疾病傳播和啄癖發生。
4.3 行為調節 如果發現蛋雞出現啄癖,需要及時進行干預,如修剪雞喙,增加活動空間、提供適宜的玩具等,使蛋雞消耗多余的能量和精力,減少啄癖的發生。
行為調節是控制啄癖的重要措施。可以采取安裝分隔網、逐漸增加飼料粒度等多種方式進行調節,以分散雞的注意力和行為重心。定期換位、更換布局等措施也可增加雞的活動性和新鮮感,以防啄癖發生。行為調節需要在較長的時間內持續進行,以達到最佳效果。
4.4 佩戴防啄環 給雞佩戴防啄環是常見的防啄癖措施。防啄環是一種塑料的圓環,將其佩戴在家禽的喙上,可以防止雞等家禽互相啄咬,減少啄癖的發生。
防啄環通過改變家禽啄咬的方式和強度,使得啄咬行為無效化,同時也可減少雞喙的磨損和疼痛感。但防啄環不應長時間佩戴,否則會影響雞的正常進食和口腔健康。此外,防啄環也不能完全消除啄癖行為,只是一種防啄癖的輔助工具。
4.5 藥物治療 當改善環境和行為調節措施效果不明顯或者啄癖較嚴重時,可給予雞鎮靜劑、抗焦慮藥、止痛藥等,以減輕雞的疼痛和不適感。
用藥是暫時的控制措施,應按醫囑用藥。藥物治療應結合其他防控措施,如改善飼養環境、提供適當的營養和刺激等,以達到更好的防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