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鶯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5)
農業是我國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自古以來農耕文化便深深地烙印在中國人的血脈中。在城鎮化和人口流動情景下,小農經濟這一傳統業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革與挑戰。在我國,小農不僅是農業經濟的基本單元,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鄉土情結及重要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功能[1]。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如何進一步發揮小農經濟的特有功能,將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值得思考和探索。
自黨的十八大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以后,各地各部門迅速行動,快速制定了鄉村振興的中長期規劃,尤其在農業產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方面下足了功夫,各種刺激政策相繼出臺,極大地激發了工商資本和農村老板下鄉或回鄉投資農業的熱情。據初步估算,湖南目前土地的流轉率整體達到了40%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超過了60%。規模農場和農業合作社已占據了農業生產的半壁江山,以智能化、規模化、專業化為特征的現代農業呈現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2]。與此同時,由于小農戶生產經營被排斥在各項優惠補貼政策之外,生產和生活壓力持續加大,有進一步被邊緣化的危險。
2012年以來,三農問題改革的主要對策在農民勞動力層面,即利用新型城鎮化和戶籍制度改革帶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在農村資源要素方面,則是進行土地、林地確權和出臺農村房屋產權制度改革,使農村的土地房屋等資源要素朝著商品化、市場化方向流動[3]。如此一來,城市為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打開了一扇門,同時農村也為城市的資本和企業進入農村打開了另一扇門。以湖南寧鄉雙江口為例,到2019年止,全鎮已注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320家,流轉的土地超過4000 hm2(6萬畝),占到全鎮耕地面積60%以上。溫氏集團、德農牧業等農業企業也已迅速搶灘入駐。
有了工商資本和合作社的主體積極性,加上持續的土地流轉帶給鄉村干部的產業業績和中介利益的雙重驅動,土地流轉阻力越來越小,由此帶來農業生產規模的快速擴大[4]。按照湖南省農業農村廳的統計,2017年全省糧食生產大戶及糧食生產合作社中耕地20 hm2(300畝)以上達到17.6萬家,其中33.3 hm2(500畝)以上的有2239戶,66.7 hm2(1000畝)以上的有1019戶,流轉土地1044266.7 hm2(1566.4萬畝),所產糧食占全省的半壁江山,所產出的商品糧占全省商品糧的95%以上。同時以土地整理、溝渠道路、溫室大棚建設、農機裝備購置為主的投入也持續增加,農業智能化程度快速提升[5]。相關數據顯示,自2019年以來,我國農業機械總數已超過1000萬臺,相比2018年增長8.6%。自2004年以來,國家開始實行農機用具購置補貼的政策,2021年中央財政安排農機購置補貼專項資金190億元用于購置農機具。
要走出谷賤傷農的老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強農業品牌建設和延伸產業鏈條是必由之路[6]。近年來,隨著休閑農業、體驗農業、旅游農業的興起,農業品牌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湖南省安化黑茶、保靖黃金茶、華容薺菜、寧鄉花豬、沅江蘆筍、炎陵黃桃等地方優質農產品已深入人心,農旅結合的現代莊園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
農業現代化是農業的根本出路幾乎已成為社會共識,可是我國6億農民、2.6億小農戶的基本國情注定短時間內無法消滅小農生產和小農戶,而且在相對長的一段時間里這種生產方式和產業模式仍是重要的存在形式[7]。為了全面小康的實現和鄉村振興的有序開展,不能置小農戶不管,而且這種千百年來傳承下的農業生產方式客觀上也具有鮮明的特點和優勢。在新時代,國家應該更好地支持、引導、幫助小農戶健康發展,完成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
故鄉情結、鄉土情懷是城市化進程中城鄉連接最大的文化動力,是形成我國春節民工潮的最大原因,是有序推動新型城鎮化的巨大支撐,是我國6億農村人口和部分城鎮過渡移民的安全港灣[8,9]。長期的二元經濟結構和梯度經濟開發優先序列注定我國城市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注定部分農民房屋在農村,工作在城市,或者農忙時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農閑季節來到城市務工的候鳥型狀態。60歲退休的工作規定和勞動法紀律的實施,注定部分文化水平較低、年齡相對較大的農村勞動力在城市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土地又流轉不出去,或者流轉價格極低,不足以維持生計,他們只能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并以此休養生息,是僅有的這點土地給了他們生活的信心和勇氣,給他們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因此,關注到這部分人的生存需求,也是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基本保障之一。
自給自足是小農經濟的基本特點。我國的農民從饑餓和戰亂中走來,他們具有天然的抵御自然災害的敏感性,在湖南的很多農村,每家每戶養2頭豬、20只雞和1頭牛,同時存放著滿滿的一倉稻谷是家庭持家理財的標準。水旱無憂、豐欠不愁成為他們的生活目標。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解決糧食問題的基本方略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如果還能加上一個藏糧于民,國家糧食安全將得到更多的保障和更大的彈性。
食品安全是這些年的熱詞,甚至一段時間里催熟的水果、福爾馬林浸泡的海鮮、農藥超標的茶葉、30天長大的速成雞、含瘦肉精的豬肉成為了城市居民每天最大的恐懼[10]。實事求是講,小農戶一般不會用這些手段,一方面他們老實純粹;另一方面他們自己也得吃,知道健康的重要性;而且家庭種養無形中形成了一個農業生產的閉環,即用廚余剩飯、青菜、稻草喂牲畜,導致牲畜產生的糞便尿回田回土。在他們眼里不存在農業廢棄物的概念,所有廢棄物都作為寶貴的資源進入產業循環體系。
“封閉”這個詞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落后,但這種狀態對地方動植物保種和純化具有特殊意義。以常德桃源縣農村的地方雞品種為例,以前清一色以桃源雞為主,肉質緊,骨頭硬,體態優美,個體大小中等,母雞毛色以黃黑為主,公雞毛色以褐紅色為主。最近幾年來由于農村引進良種雞的大戶和養殖場迅速增加,本地雞血緣受到極大沖擊,很多家庭已很難看到外觀性狀整齊的桃源雞了。由此可見,小農生產能為一些傳統又具有地方特色的種質資源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
規模小不能效益差、人口少不能收入低,怎么樣讓小農戶跟上時代節奏,跟上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一定要從生產方式和生產模式的轉變和優化入手,汲取國內外精細農業、智慧農業,合作農業的優點農業,打造特色綠色循環農業;同時依據各地實際情況探索可行性較高的多元發展模式[11]。
綠色發展是底色。國家的最大生態屏障在農村,小農生產之所以長盛不衰的本質在綠色,最大的后勁和特色也在綠色,所以一定要堅持綠色發展。有2個方面的問題需要特別注意,一是小農戶一定要配合美麗鄉村建設政策建好美麗屋場,把自己的居住環境、生產生活環境布局好;二是要把傳統的優秀生產技術與現代先進的綠色生產技術結合起來使用,形成農牧結合的綠色循環生產模式。比如林下養雞、果園養鵝、稻田養鴨、稻草還土等,把各種資源有效利用起來,做到種養結合、平衡發展。
精細發展是關鍵。精細農業不僅是精耕細作的農業,我國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小農戶的主要勞動力仍會以老人和婦女為主,在這方面應該向國外如日本等學習,在農業生產上做到精準施肥、精準用藥、精準灌溉、精準用種等。農業機械領域需要配套開發一系列小型化和智能化的家庭農業機械投放市場,作為小農生產的技術支撐。隨著5G時代的來臨,一些適合小農生產的智能化機械會很快應運而生,走入市場。
合作發展是必然。傳統的小農生產之所以處于市場弱勢地位,就是因為勢單力薄,信息不對稱。以后的小農生產主要是指生產規模而言的,農資的購入、品種的選擇、生產的標準和產品入市一定要尋求最大限度的合作,才能實現利潤的最大化。這方面可以學習我國臺灣,即一個鄉成立一個農民協會,也可以組成松散型的農業合作社,還可與地方電商平臺合作,利用“互聯網+”組織小農對接多元市場需求,不但讓好的農資進得來,也要讓好的農產品出的去。同時要在優勢特色產業上做文章,推動小農聯合聯營,以生產的標準化、產品的特色化、營銷的品牌化為重點,讓小農融入“一縣一品”“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創立和發展,分享產業發展紅利[12]。
和諧發展是目標。既然小農戶作為一個歷史存在不能被消滅,那么我國各級黨委和政府一定不能遺忘了這個群體,既要引導他們按照國家鄉村振興的戰略為國家糧食安全、耕地安全、環境安全作貢獻,又要給予他們平等市場主體的各種政策關懷。基層的農業服務組織要主動覆蓋,各項基于糧食和耕地的補貼要一視同仁,各種培訓和提高要有傾斜,各種小型農機要有研究配套等。譬如可加大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力度,圍繞發展休閑農業、農產品深加工、農村服務業等返鄉創業,加快培育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讓小農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主力軍[13]。
鄉村振興的基礎性標志就是農民生活富裕,而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是實現農民共享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為了鄉村的全面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的快速推進,不可遺忘目前還有的2.6億戶小農戶。要按照小農生產的特點有針對性地給予政策上的扶持、技術上的幫助、情感上的關懷,讓他們有信心、有能力共同繪制新時代現代農業發展的宏偉藍圖,一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