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笑菡 鐘夏
摘 要:發揮村民主體性與能動性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必要條件。然而,過疏化的鄉村因社會聯結減弱而面臨村民組織化程度降低的困境。在過疏化的鄉村社會實現農村自組織的建構需以村民共同利益為動力,以基層黨組織引領為引力,并以現代組織管理技術為助力,在“動力、引力、助力”的合力作用下充分將村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推進農村自組織賦能鄉村振興,關鍵在于依靠農村自組織整合鄉村各種社會資源、再造新鄉土公共性并實現共建共治共享,從而使鄉土社會真正實現由“地域振興”到“鄉村振興”的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自組織;過疏化;鄉村社會組織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面對“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膽鹇钥傄?,鄉村社會迎來“五位一體”的全面改革與發展,這意味著需要國家、社會與個人多方主體的通力協作與共同參與。推動形成“人人認同鄉村振興、人人關照鄉村振興、人人參與鄉村振興”的新局面,已成為新時代鄉村建設與發展的重要議題。將村民組織起來,以發揮廣大村民的積極性、能動性與創造性,無疑是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城鄉融合發展不斷深入的同時,村落也出現土地和人口等資源被城市所汲取的“虹吸效應”,過疏化問題日益顯現。學界將村落的這種過疏狀態視為“村落的終結”,以此警醒當下城鄉結構發展的不平衡。但從更深層次來看,過疏化還意味著鄉村社會原有的內生秩序與治理方式將被打破,鄉村社會將因村民原子化現象而面臨公共性減弱問題。因此,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如何有效激活村民能動性、如何將原子化的村民組織起來、如何通過農村自組織重新煥發過疏化鄉村的內生活力并重構鄉土公共性,成為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將在村落過疏化視域下,以村民個體及其組織化過程作為研究重點,根據農村自組織賦能鄉村振興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可行性,深入探尋農村自組織賦能鄉村振興的現實價值、核心支柱及其可行方略。
一、全面激活:農村自組織賦能鄉村振興的現實價值
農村自組織是基于農民個體自發形成的社會組織,組織成員具有典型的內生性特征,組織活動與運作方式更加符合村落實際需求,也能更好地應對鄉村各種問題,對于全面激活過疏化鄉村社會并滿足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具有一定現實價值。
第一,在經濟方面,農村自組織有利于實現產業興旺。農村自組織能更好地實現公共服務自主供給,使村落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例如集資修路、修建公共場所及招商引資等,這為鄉村發展旅游業和特色手工業等產業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條件,在促進鄉村產業發展的同時,還將吸引廣大青年返鄉創業,為過疏化的鄉村社會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在生態方面,農村自組織有利于實現生態宜居。具有活力的農村自組織不局限于傳統的組織模式,實現組織自主建構的同時也意味著有望實現組織形態的創新,使組織功能更加多樣化且更符合現實需求。其中,以環保為核心的社會組織也應運而生,在推進鄉村生態建設的過程中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過疏化鄉村欠缺生機的村容村貌,有利于建設更加宜居的鄉村環境。
第三,在文化方面,農村自組織有利于實現鄉風文明。在農村自組織建設家園的過程中,村民能充分發揮能動性,意識到自己有能力也有機會建設自己的生活空間。個體的能動性表達是促使村民思維與行為發生轉變的有利方式,有利于村民對新思想的接受,從而促進文明鄉風建設。
第四,在政治方面,農村自組織有利于實現有效治理。農村自組織可作為基層治理的重要主體在社會治理中發揮作用,并且,農村自組織的運作需要融入現代組織管理系統,在農村自組織逐漸完善與成熟的同時,村民也能不斷轉變思想,積極參與民主政治和公共事務管理,使鄉村治理更加有效。
第五,在社會方面,農村自組織有利于實現生活富裕。推動農村自組織的發展本質上就是通過培育村民的公共精神來重構鄉村社會資本,實現個體需求與鄉村發展的有機契合。農村自組織的建構意味著個體之間及個體與村落場域之間都在發生著互動關系,有效的互動關系有利于建構社會網絡并重新激活過疏化鄉村的各種社會資本,而這些社會資本正是促使農民更加高效就業、就學和就醫的可利用資本。
隨著后工業社會的來臨,鄉土與鄉愁逐漸成為個體回望過去的一種情結,過疏化作為地域衰退的主要形態正引發人們對于村落共同體命運的關切,鄉村振興戰略無疑實現了國家命運與個體需求的內在統一。當然,鄉村振興的根本是使生活在這個地域空間中的人民得到真正的發展,如果能通過組織化過程帶動村民共同參與公共空間的再生,重新挖掘村民的主動性與能動性,就能在傳統本土性資源與現代外生性理念的融合中再造新鄉土公共性,使農村社會煥發新的活力。
二、主體建構:農村自組織賦能鄉村振興的核心支柱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發揮個體的能動性與主體性是有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要條件,農村自組織賦能鄉村振興的可能性則在于實現組織自身的主體建構。出現過疏化的鄉村大多面臨著熟人社會瓦解、個體力量難以聚合以及治理機制落后等問題,村民組織化的過程具有一定特殊性與復雜性。將村民共同利益作為基本動力、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為核心引力、現代組織管理技術作為主要助力,并通過“動力、引力、助力”的合力作用能將村民個體更有效地組織起來。
(一)動力:村民共同利益導向
在市場經濟時代,基于人情網絡產生的組織化形式逐漸失靈,而對自身權益的追求正日益成為村民參與集體行動的內在邏輯,這種利益聯合體也是農村自組織建構的動力源。過疏化鄉村往往有大量外出務工的青壯年,但他們進城務工時在收入水平、社會福利保障等方面可能會受到與城市居民不對等的待遇,這使得新生代農民工愈發注重維護自己的權益。隨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農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正不斷提升,他們對自身利益的追求標準也不斷提高。然而,政府與市場供給的不足,使部分鄉村在交通路網、文化教育、生態環境等方面仍較為落后,而這些公共服務設施往往是提高村民生活品質的關鍵所在,也是村民的共同利益所在。因此,實現農村自組織的建構需最大程度挖掘村民的共同利益,使村民產生共同建設家鄉的獲得感與認同感,從而在共同利益導向下形成有機的聯合體。一方面,應充分發揮鄉賢的帶領作用,依靠鄉賢在鄉村社會中的名聲與威望號召村民參與公共事務,使個體化的村民之間形成具有社會資本的關系網絡,并在個體互動的過程中促使村民廣泛意識到共同利益所在,為村民組織化過程提供動力源。另一方面,基層政府應有計劃地進一步改善鄉村公共服務設施,在滿足大部分村民共同利益的過程中,促使他們獲得參與組織行動的信心與認可。同時,也要采取相應的政策激勵機制吸引青年返鄉創業,為農民工回流并廣泛參與集體行動提供良好的平臺與制度環境。
(二)引力:基層黨組織引領動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黨領導“三農”工作原則不動搖。基層黨組織對農村自組織的建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基層黨組織強化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深化責任擔當并優化黨群關系可不斷推進過疏化鄉村的村民組織化。
第一,強化村民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強主體認同。基層黨組織應在農村中開展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引領村民自覺接受基層黨組織的領導,讓村民在思想上認識到自己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主體地位,產生投身家鄉現代化建設的強烈認同感、責任感。
第二,深化責任擔當以提升群體凝聚力。基層黨組織應堅持紀律嚴明、工作嚴謹和要求嚴格的作風,以推進鄉村現代化發展與鄉村振興為使命,切實擔當起主要的引領動員責任,在鄉村建設和治理中作出示范,激發村民參與鄉村公共事務的積極性,進一步形成團結一致的聯系紐帶,進而實現農村自組織的建構。
第三,進一步密切黨群關系以創造良好氛圍。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基層黨組織在日常工作中需密切關注村民的切身利益和實際需求,不斷拉近與群眾之間的距離,形成良好的黨群關系,在促使村民對基層黨組織產生親切感與信任感的同時,幫助他們意識到組織化的優勢與重要性,從而為農村自組織的建構營造良好的氛圍。
(三)助力:現代組織管理技術加持
利用現代組織管理技術實現人員分工合理化、事務公開透明化及監察督促有力化,能更好地推動農村自組織發展。農村自組織實現主體建構不僅是指其形式上的組建,還要求其能高效完成鄉村各種公共事務并持久穩定地發展,一套恰到好處的管理機制對農村自組織的實踐運行十分重要。
第一,促進人員分工合理化。合理的人員分工能使成員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并且在公共事務治理中揚長避短,減少不必要的失誤。只有根據村民自身情況進行人員分工,針對性地賦予個人相應職能,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村民發揮自己的長處,進而培養村民的團隊協作能力,為農村自組織打好主體基礎。
第二,推進事務公開透明化。公共事務公開透明有助于建構普遍信任,是使個體間形成信任感的重要方式。在鄉村治理過程中,對公共事務進展進行梳理并及時公開,讓參與者不僅簡單知道有某件事,而且能詳細了解事務辦理的全過程,村民會更容易建立起對自組織的認同感、歸屬感與責任感,組織內部也會形成更強大的聚合力。
第三,促使檢查督查有力化。對社會組織進行全面監督檢查有利于使組織成員在事務處理過程中減少“磨洋工”的現象,不斷提高實踐效能,在組織中營造出一種人人愿意干、人人都能干的良好氛圍,進而以高效快速的事務處理過程對農村自組織產生正向激勵。
三、效能發揮:農村自組織賦能鄉村振興的可行方略
(一)依靠農村自組織的紐帶作用整合社會資源
依靠農村自組織的紐帶作用來實現過疏化鄉村的社會資源整合,意味著將利用組織成員促成個體間的良性互動關系,以實現社會資源的最大化利用。發揮農村自組織的作用實現社會資源的整合,關鍵則在于組織的核心主體——村民個體。
第一,利用農村自組織中的各類能人優勢有效整合個體間的社會資源。鄉村社會的各類能人往往更容易通過自身影響力將其他村民動員起來。應想方設法調動他們在建設家鄉與獲得熟人社會認同中的積極性,使更多村民參與到公共事務中,形成有效的自治力量。
第二,利用農村自組織中重要的“信息橋”作用整合組織內外的社會資源。農村自組織中的不同主體具有多樣化特點,且不同主體之間存在復雜的網絡關系,對于村落內部資源的整合具有先天優勢,可依靠不同組織成員來激活組織內外的多種資源。
第三,利用農村自組織的實踐過程整合鄉村內外的社會資源。農村自組織的成員可能是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退休人員以及成功商人等,能實現更高效的對外聯系,為鄉村帶來相應的資源。并且,村民參與組織活動的過程能促使村落的社會網絡得以強化,有利于村落內外的諸多社會資本得以嵌合。
利用具有紐帶作用的農村自組織來推動鄉村社會發展,關鍵在于使農村自組織成為有效的實踐平臺來促成集體行動,并使其致力于村落的公共服務供給,從而在實踐的過程中實現鄉村社會各種資源的優化整合,最終不斷推動過疏化鄉村社會煥發新的生機活力。鄉村社會網絡中得以激活的各種資本正是村民更加高效地優化生活方式的可利用資本,這既能促使村民的思維與行為方式發生正向轉變,也能破除許多落后的觀念并提高村民對新思想的接受度,使鄉村真正實現“人的城鎮化”。
(二)激發農村自組織的帶動作用再造新鄉土公共性
目前,過疏化的鄉村社會正經歷著由“熟人社會”向“半熟人社會”的轉變,普遍出現了人際疏離的原子化現象。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解決由人際疏離所帶來的公共性減弱無疑成為一大要務。村民自主參與組織并發揮帶動作用,有利于通過組織成員的權威力量帶動其他村民積極參與,對于壯大組織規模并煥發鄉村活力具有重要意義。不斷激發農村自組織的帶動作用以實現村民積極廣泛的參與,是再造過疏化鄉村新鄉土公共性的可行路徑。一方面,在實現公共服務自主供給的過程中,村民會更好地處理公與私的關系,鄉村社會也得以實現“活私開公”并煥發新的生機。村民通過組織參與集資修路、修建公共場所以及招商引資等具體的公共服務供給活動,往往能獲得他人的認同并獲得社會性收益,在實現公共服務自主供給的同時,真正將個體公共性與社區公共性耦合起來。另一方面,利用農村自組織在村落內部搭建起具有實踐意義的社會網絡,使村民個體嵌入到具有社會性的村莊場域中,能避免鄉村社會結構僵化和人際疏遠的加劇,不僅能促使農村自組織發展成為更成熟的組織形態,使組織成員和其他村民感受到社會組織強大的現實價值,也能使鄉村社會關系更加緊密、社會網絡更具活力。
中國社會的公共性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并取決于處于“差序格局”中心的某個個體或某一批個體的道德性,然而,受村落過疏化影響,鄉村社會傳統的“差序格局”逐漸被人口“異質性”與“原子化”所取代。村民參與鄉村公共事務實現組織化的過程,本質上來說正是滿足了個體公共性與社區公共性的雙向互構,而激活農村自組織的帶動作用則是將個體的公共理性與村落的公共價值黏合起來。因此,通過農村自組織實現新鄉土公共性的再造,核心正在于促使村民在參與公共服務自供給的過程中形成對“共在、共生、共享”理念的認同,讓村落得以成為理性與感性相交融的美好生活共同體。
(三)利用農村自組織的協同作用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合理利用農村自組織的協同作用是使村民個體在基層治理中發揮效力的保障,也是過疏化鄉村社會實現村民積極有效自治的可行方案。
第一,農村自組織是自發形成與運作的,需要村落內部的秩序與規則來維護其發展,因而極易獲得村民普遍的認同,有利于提升基層治理價值。農村自組織的最大特點在于其運作理念基本上與村落文化及內生秩序契合,普遍的社會認同使組織更利于發揮積極的價值導向作用。
第二,融入現代組織管理技術的農村自組織,在實踐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了組織成員的民主意識,有利于優化基層治理主體。在自我管理與發展的過程中,農村自組織能夠進一步加快基層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
第三,組織成員雖然均來自村落內部,但可能同時隸屬于多個農村自組織,這本身也在強化著村落內部的社會關聯,有利于穩定基層治理結構。村民互動的交互性與多維性意味著鄉村能形成以內生權威為核心、多層的社會結構,治理權威的多元化能避免因治理主體單一化造成的過度集中,從而真正滿足共建共治的本質要求。
發揮農村自組織的協同作用助力鄉村社會有效治理,是對“以人民為中心”治理理念的遵循,也是對基層社會“共建共治共享”治理制度的踐行。組織化的方式使村民間形成治理合力,共同成為公共事務的決策者與執行者,真正實現從“為村民治理”到“由村民治理”的轉變,是使農村自組織得以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方面。農村自組織通過創造具有公平性與包容性的協作平臺,最大程度凝聚村民共識、最大限度調動村民力量,真正改善了過疏化鄉村所存在的個體原子化問題,充分傳遞了“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正能量。
四、結語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著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步入系統推進的戰略階段,鄉村振興面臨著更加綜合與全方位的考驗。城鄉二元結構的逐漸消弭,造成部分鄉村因土地和人口等資源被城市汲取而出現過疏化趨勢,村落因社會聯結減弱而面臨村民難以被組織起來的問題。推進農村自組織建構對全面激活過疏化鄉村社會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是鄉村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睉鹇砸蟮挠行Х铰?。要實現過疏化鄉村的農村自組織建構,可以在動力、引力及助力的合力作用下將村民個體組織起來。農村自組織的建構是激活過疏化鄉村村民主體性與能動性的有力方式,充分發揮農村自組織作用賦能鄉村振興也是破解現實問題的關鍵。可依靠農村自組織的紐帶作用整合鄉村社會資源、激發農村自組織的帶動作用再造新鄉土公共性、利用農村自組織的協同作用實現共建共治共享??傊?,以農村自組織賦能鄉村振興意味著能更好地實現由“村落終結”到“村落蛻變”的迭代,也能使鄉土社會真正實現由“地域振興”到“鄉村振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N].人民日報,2018-09-27(001).
[2]薛寅申.以村民內生動力推動鄉村振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9-26(007).
[3]李培林.村落的終結:羊城村的故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42.
[4]田毅鵬,韓丹.城市化與“村落終結”[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51(2):11-17.
[5]田毅鵬.村落過疏化與鄉土公共性的重建[J].社會科學戰線,2014(6):8-17.
[6]汪杰貴,周生春.構建農村公共服務農民自主組織供給制度:基于鄉村社會資本重構視角的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1(2):74-78.
[7]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02-05(001).
[8]楊嶸均.論農民自組織動力源的現代轉型及其對鄉村治理的結構優化[J].學術研究,2014(5):33-44.
[9]新華網.習近平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 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 切實抓好農業農村工作[EB/OL].(2022-12-24)[2023-10-06].http://www.news.cn/2022-12/24/c_1129230368.htm.
[10]張江華.卡里斯瑪、公共性與中國社會有關“差序格局”的再思考[J].社會,2010,30(5):1-24.
[1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01).
[12]張笑菡,黃伊晴.鄉村振興背景下基層社會的多元共治模式探析[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2,13(6):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