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若冰 劉保國
摘 要:傳統村落是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具象載體,蘊含著不同的人文風情、歷史文化、生產形態,寄托了中華兒女在鄉村生活中的鄉愁情懷和情感記憶。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加強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有利于傳承中華文明、保護文化遺產、建設美麗中國。但在實踐中,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面臨“空心化”現象較為嚴重、內生資源開發不足、過度開發破壞村落原有風貌、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等制約因素,需要采取積極引育人才、挖掘特色文化資源、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助力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
農耕文化底蘊深厚,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珍貴的資源。傳統村落是農耕文化中的代表性內容,在鄉村文化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農耕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哲學智慧都凝聚在村落空間布局、景觀環境中。在鄉村振興背景下,保護和發展傳統村落已經被放到鄉村建設的突出位置,黨和國家要求相關部門加快制定更加完善系統的保護方針和政策,在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下,為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營造良好的政治環境,以有效延續農耕文明,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一、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意義
(一)傳承中華文明
傳統村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文明的具象體現,延續和傳承了上千年歷史的傳統村落積淀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給鄉村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珍貴的文化資源。地域性的農事節氣、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風格千變萬化的宅院民居、自然通透的農業景觀等中華傳統文化的鮮明標識都匯聚在傳統村落里。這些文化遺產不僅是歷史發展的見證,更是中華文明的延續和傳承。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下,對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工作進行研究,有利于傳承中華文明。
(二)保護文化遺產
傳統村落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基因庫”,承載著中華女兒不同歷史時期的記憶和情感。其蘊含的傳統文化資源,是支撐傳統村落持續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是鄉村居民的精神支撐。黨中央多次提到,要大力推動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深入踐行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并為此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文件。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同樣能夠對鄉村文化遺產保護起到促進作用。
(三)建設美麗中國
黨的十九大提出2035年基本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黨的二十大提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而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持,需要充分發揮鄉村各類資源和產業的優勢作用,保護發展、活態傳承古民居、古建筑等有形載體。在這個過程中,傳統村落的民俗文化、建筑文化、街巷文化等內容都會得到開發和利用,傳統村落整體村風村貌也會有所改變,有助于推進和美鄉村和美麗中國建設。
二、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內容
(一)村落建筑
傳統村落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公共建筑與生產建筑3種類型。居住建筑包括農家小院、住宅、臥房、倉庫、廚房等,公共建筑包括敬老院、托兒所、衛生院、文化站等,生產建筑包括農產品和經濟作物的加工用房、廠房、塑料棚、農機修配廠等。這些建筑的特點是,建筑風格和布局與鄉村的自然環境相融合,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風水學原理和“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但是這些傳統村落建筑的歷史較長,年久失修,有腐蝕、坍塌的風險。基于此,需要加強傳統村落建筑文化保護工作。
(二)村落街巷
街巷空間作為傳統村落自然生長或規劃發展的骨架,是村民和游客開展生產、生活和貿易等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傳統村落精神風貌的集中展示區域。近年來,居民生活方式革新和旅游經濟發展不斷改變著傳統街巷空間風貌,傳統街巷空間出現了功能退化、活力喪失、風貌衰退等一系列問題。保護傳統村落的街巷空間就是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科學把握傳統街巷設計特色,保留傳統街巷設計風格,在鄉村現代化建設中具有現實意義。
(三)村落民俗
村落民俗作為鄉村文化體系的一部分,其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如宗教與祭祀活動(廟會、祭祀、宗教節日等)、語言(方言、俚語、諺語等)、節慶(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禮儀(婚嫁禮儀、喪葬禮儀等)、風俗習慣(農事節氣、生活習慣、傳統手工藝等)、傳統藝術(地方戲曲、民間音樂、民間舞蹈等)。這些民俗內容是鄉村文化的鮮明標識,是鄉村文化的基本要素。現階段,鄉村振興戰略對村落民俗保護與發展提出了具體要求。在村落民俗保護與發展中需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深入挖掘傳統村落中蘊含的人文資源與民俗資源,保住傳統村落的“根”。
三、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空心化”現象較為嚴重
傳統村落“空心化”是指青壯年勞動力不斷涌入城市,造成傳統村落人口在年齡結構上的不合理分布,致使傳統村落的人才、文化等資源出現空缺,形成“空心化”現象。這一現象主要有3種類型:位于城市邊緣地帶的近郊村莊“空心化”,遠離城市的遠郊村莊“空心化”,村落整并之后在短期內村落之間銜接不暢形成的“空心化”。“空心化”現象出現的原因與城鄉二元體制和村莊建設規劃不合理有關,給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帶來了很多困境,需要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二)內生資源開發不足
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中存在內生資源開發不足的問題,一些偏遠鄉村的文化資源利用率不高,鄉風鄉貌較為單一。村落中的房屋、街巷等建筑資源雖然有所保留,但部分村民已響應政府號召,集中搬遷到新建的民居建筑中,原有的民居建筑有的被拆除,有的則被閑置,相關管理者尚未申請將閑置的民居建筑改造成旅游景區、文化活動場所等,導致民居建筑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不足。
(三)過度開發破壞村落原有風貌
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離不開本土文化的奠基和助力。然而受現代化發展的影響,一些外出務工的村民對傳統村落的認識出現了偏差,對現代都市建筑十分向往,于是對傳統村落民居建筑進行改造、擴建,導致鄰里之間建筑風格大相徑庭,村落整體風貌遭到了建設性破壞。同時,部分傳統村落在開發中不夠重視價值留存,對村落建筑大拆大建,標準化、同質化的建筑形態較為明顯,甚至還造成了對村內綠色植被、草灘等的破壞,失去了傳統村落的文化性和生態性。
(四)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
基礎設施建設是鄉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內容。然而在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過程中,基礎設施建設仍存在諸多問題。具體表現為,街巷道路建設質量不高,使用低質量材料、不規范操作等情況時有發生,因而在使用中容易出現損壞和安全隱患;部分電網設備陳舊,變壓器嚴重老化,危險性較高,電壓偏低的問題也一定程度存在,給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工作帶來了極大困擾;互聯網普及率低于城鎮,網絡覆蓋率還有待提升。由此可見,部分傳統村落的基礎設施建設仍然較為滯后,亟須加快建設進程。
四、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路徑
(一)積極引育人才
近年來,各地政府大力開展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工作,很多傳統村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修復和保護,但人才匱乏的問題尚未完全解決。因此,相關部門應持續加強對農村流動人口的管理,吸引人才回流,并積極培育本土人才。一方面,充分發揮新鄉賢的引領示范作用。鼓勵外出求學、務工的人才返鄉就業創業,組建新鄉賢團隊,或者安排村里德高望重的長者、村干部、黨員等群體,分別負責村落文化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人才體系建設等工作,逐步承擔起村落發展的重任。另一方面,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整合各方優勢資源。比如,邀請專業人員到村內開展互聯網新人培訓活動、互聯網技術分享會等,鼓勵農村留守青壯年積極參與培訓,以培育本土人才,為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二)挖掘特色文化資源
只有充分挖掘利用本土文化資源,才能助推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工作。一方面,合理規劃設計傳統村落公共文化場所,為村民提供多樣化的活動中心,滿足村民的文化娛樂需求。比如,可將閑置的移民舊居申請改造成村級活動場所、民俗活動中心,重大節慶時可在這些場所舉辦特色活動,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另一方面,鼓勵鄉村手工藝人、非遺傳承者參照現實生活,在村內建筑墻面上進行文化藝術創作,以宣傳本土特色文化。另外,還可依據鄉村文化振興與產業融合相關政策,舉辦一些具有農耕文化特色的種植業、養殖業等娛樂活動,為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三)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因此,在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中,要注重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工作。一方面,對傳統村落的空間紋理做好頂層設計和細節規劃,盡量從村內獲取自然材料修建傳統民居和街巷,避免使用鋼筋混凝土等破壞性較強的材料,從鄉村生態視角出發設計街巷的走廊、涼亭、活動區域及休閑區域等,從規劃上降低破壞傳統村落環境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加強污染治理,實施分類治理。重點整治水源保護區和旅游風景區等人口流動大、密度大的區域,集中對這些片區開展污水、白色污染治理,安排專人進行監管。除此之外,還要健全垃圾集中治理體系。可以建立農村一站式生活垃圾收運站,以鄉鎮為單位創建一批示范生態村,積極推廣有機廢棄物綜合處置利用設施,打造綠色、健康、可持續的鄉村風貌。
(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推動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需盡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村莊整體空間規劃和設計布局。一方面,保護傳統村落生態系統,合理控制自然資源利用強度,統籌推進建筑綠色運行、維護管理和節能改造。可在規劃修建村落民居、街巷時,參考綠色空間設計理念,將綠色元素、生態元素融入民居、街巷的人工生態景觀片區中,構建現代化與生態化相融合的新格局。另一方面,推進傳統村落清潔能源開發和利用,在公共區域設計排水防水管道;圍繞村內道路沿線開展綠化美化行動,進一步改善傳統村落生產生活環境。
五、結語
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對傳統村落進行有效保護和開發,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推進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相關部門要不斷加強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工作,處理好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之間的關系,在保留傳統村落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同時兼顧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晶玥,冀自杰,陳帆.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23(15):13-15.
[2]李田冉,段煉孺.鄉村振興視域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路徑探析:以榆林市沙坪上村為例[J].建設科技,2023(12):105-108.
[3]盛麗梅,歐剛,趙勝兵.鄉村振興背景下廣西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調查研究[J].廣西城鎮建設,2023(3):30-35.
[4]王莎莎,塞爾江·哈力克.鄉村振興背景下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策略研究:以新疆木壘縣月亮地村為例[J].華中建筑,2023,41(9):119-123.
[5]石松平,程曉麗,蘇玫瑰.池州市傳統村落活態化保護與發展研究:基于鄉村振興的視角[J].銅陵學院學報,2022,21(4):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