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桂萍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2023 年6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要求內蒙古積極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在建設“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上展現新作為,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新篇章。這個部署既是內蒙古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以及黨建統籌推進的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也是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要求。
內蒙古地處祖國北疆,外接俄國和蒙古國,內連八省,既是我國向北開放的前沿,也具有東西部經濟和南北經濟縱橫聯動的優勢。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充分利用這一區域優勢,結合自身的資源優勢,探索特色經濟發展之路,逐步發展成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比如在農業方面,打造了興安盟大米、烏蘭察布馬鈴薯、赤峰小米等區域特色品牌,將內蒙古自治區建設成我國重要的糧食基地。在畜牧業方面,自2004年起,內蒙古自治區奶牛存欄數、鮮奶產量就一直位居全國前列,伊利和蒙牛成為國內乳制品行業的龍頭企業。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奶業產值超過2000億元,規模為全國第一,占內蒙古自治區地區生產總值的10%,成為內蒙古自治區興區富民的支柱產業。此外內蒙古地區抓住工業資源、生態等方面的比較優勢,特別是毗鄰京津冀的區位優勢,加強區域合作,優勢互補,這是內蒙古經濟騰飛的重要因素,也是下一步內蒙古經濟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優勢。
2021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充分發揮中部地區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和資源要素豐富、市場潛力巨大、文化底蘊深厚等比較優勢。根據這一區域聯動發展戰略,下一步內蒙古各地區融入區域協同發展格局,找準國家戰略與內蒙古發展的結合點,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特別是發展壯大自身優勢農畜牧業和工業領域特色產業,圍繞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等諸多環節,挖掘具有競爭力和高附加值的開放鏈,統籌推進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和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深化與國內各地區的經濟合作,充分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開放進程中倒逼經濟高質量發展和轉型升級,推動“經濟通道”向“通道經濟”轉變,推動“過路經濟”向“落地經濟”轉型,推動內蒙古地區更好在統一的國內大市場中發揮作用。
內蒙古在長達4200 多千米長的國境線上,有20個口岸,具有對內、對外開放的獨特優勢。近年來,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不斷推進,以及中歐班列開行數量、質量的大幅提升,內蒙古與俄蒙經貿合作規模不斷擴大,互聯互通水平不斷提高,為成為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大背景下,服務全國對外開放大局,內蒙古利用口岸經濟,吸引承接發達地區外向型企業落地口岸地區,實現出口商品在口岸地區組裝加工,進口商品在口岸地區落地加工增值,促進口岸地區加工制造、國際商貿、國際物流等產業發展。把開放觸角延伸到中亞、東北亞乃至歐洲和全世界,全方位融入國內國際大市場,打造聯通內外、輻射周邊、資源集聚集散、要素融匯融通的全域開放平臺。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不斷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要織好交通、物流、信息“三張網”,加快構建橫貫東西、縱連南北、順通北京、暢聯八省、抵邊達海、城鄉一體的高效流通體系,打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要深化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化科技教育、衛生健康、文化旅游、生態環保等領域的合作,全方位多支點齊頭并進、相互促進,不斷深化對外合作的廣度和深度。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提升中華民族大家庭各族同胞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體現。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2013 年12 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六部委下發了《關于印發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方案(試行)的通知》,要求以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為基本途徑,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明顯提升。2014年3月10日,國務院正式印發《關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若干意見》。2022 年,生態環境部命名北京市平谷區等106個地區為第六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內蒙古地區是資源富集區、生態屏障區、文化特色區,在全國生態文明統籌建設中,內蒙古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示范效應。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自治區投入大量資金、技術和人力物力,進行退耕還林、退耕還牧和沙漠化系統治理,取得了很大成就。如錫林郭勒盟將64.18%的盟域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實施生態保護與生態產業同步發展,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六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再如鄂爾多斯市的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如今三分之一的沙漠得到治理,庫布其沙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被整體治理的沙漠,被聯合國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但由于自然條件制約和歷史因素,內蒙古很多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生態保護、水土保持、風沙源治理等任務仍十分艱巨,需要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國家安全包括政治、國土、軍事、經濟、文化、社會、科技、網絡、生態、資源、核及海外利益等各領域安全。在各方面安全體系建設中,鞏固邊防,建設邊疆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前提,也是其他方面安全的基本保障。在2014年4月15日召開的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
邊疆地區的穩定和安全,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國家的長治久安。近年來,隨著我國周邊地緣政治環境的變化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進,內陸邊境安全的重要性愈加凸顯。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東西跨度最大的省區,北與蒙古國和俄羅斯接壤,不僅橫跨“三北”,而且地近京畿,是祖國的“北大門”、首都的“護城河”,在國家安全穩定大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過去世世代代生活在祖國北疆地區的各族同胞扎根邊疆,駐守邊疆,“人人是哨兵、戶戶是哨所、村村是堡壘、生產是執勤、放牧是巡邏”的觀念已深入北疆各族同胞的內心,內蒙古各族同胞用實際行動守護著祖國北疆的山河大地,承擔著維護邊疆安全的神圣使命。
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中,中華民族面臨日益復雜和嚴峻的外部環境,特別是面臨著國際霸權主義的挑釁,需要嚴密防范、嚴厲打擊敵對勢力各類滲透顛覆搗亂破壞活動。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核心利益是中華各族兒女的神圣使命。在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嚴密防范和抵御敵對勢力的滲透、顛覆、破壞活動。承擔起維護祖國北疆安全的神圣使命,筑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是內蒙古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任務,除了要教育引導各民族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傳統,自覺維護祖國統一、國家安全、社會穩定;還要加快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多樣化、長效化的國家安全法治宣傳教育活動,著力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和素養,筑牢國家安全人民防線。
總之,內蒙古自治區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作模范,關鍵是在全面融入區域協調發展和國家高質量發展格局中爭作模范,在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中爭作模范,在建設各民族同胞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爭作模范。把握好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妥善把握和處理好人與自然、環境與民生、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在發展中保護,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