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喬慶芳 李如飛

圖為河南油田維修電工首席技師李林卿(中)和同事們一起圍繞“如何快速查找高壓電力線路故障點”展開創新研究
11 月20 日,配電變壓器突發故障,導致中國石化河南油田油區張店線接地。水電廠員工利用自主完成的技術創新成果“配電線路故障尋址系統”,快速確定了故障點,僅用1.5 個小時便排除故障,恢復了線路送電。
不只是供電系統,在供水系統、通信系統,由水電廠干部員工完成的技術創新成果、小改小革成果,在水電供應、通信保障、油氣生產信息化運維等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隨著河南油田持續加大油氣生產信息化系統建設力度,如何提高油氣生產信息化系統故障維修的及時率,成為水電廠通信運維站的工作重心。今年年初以來,通信運維站干部員工圍繞這一重心,先后開發應用MODBUS 儀表診斷程序、掌上APP 等群眾性技術創新成果,完成攝像頭插卡小工具、移動式便攜電源等小改小革成果,有效縮短了故障處理時間,為油氣生產信息化施工和運維提供了支撐。
水電廠堅持把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作為解決問題、助力發展的重要措施,組織干部員工立足基層和生產實際,以“安全供電、優質供水、可靠通信、經濟運行、滿足需求”為重點,圍繞提高生產效率、減輕勞動強度、改善安全生產條件及節能減排、修舊利廢等工作,開展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活動,助力企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圖為員工對油井線路開展空中巡檢
供電系統通過在江河變電站推廣應用6 千伏干式抗飽和PT 技術,提高了江變6 千伏系統安全、可靠、穩定水平,有效避免了系統電壓波動對生產設備設施造成影響,年直接經濟效益約30.44 萬元。
供水系統通過在魏11 井開發應用MCS-2 水源井遠程測控指揮系統,有效地提高了水源井的工作時效,每年可減少因水泵修理產生的費用約6 萬元,減少水源井停運的水量損失約5 萬元。
僅2022 年,水電廠就完成小改小革55 項,獲實用型專利7 項,創經濟效益691.8 萬元。
11 月14 日,水電廠電力檢修站低壓維修組4 名員工利用高壓清洗車,僅用2 個小時就能完成原來需要12 個人4 個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而且清洗質量更高。
作為油田光伏發電站的管理單位,水電廠電力檢修站針對“光伏運維工作沒有成熟工具可供使用”的問題,持續不斷開展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先后制作光伏板清掃工具11 種,提升了運維質量。
管理是保證質量的有效手段。水電廠在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中實行“一評二查三審”制度,加強技術創新項目的全過程管理,推動技術創新成果向生產力轉化。他們在項目立項階段實行“廠內專家主評”制度,組織專家、技術首席開展項目調研并對立項需求從研究內容、技術含量、必要性、推廣前景等方面進行評審,最終確定項目研究方向。
他們在項目運行中實行“項目進展抽查管理”制度,要求項目負責人將每個項目研究內容細化至5~10項,并按月度制訂出運行計劃安排,對照運行計劃安排及時發現問題、排查問題,分析原因,確定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他們在成果申報階段實行“分類分級審查”制度,從不同的角度對項目研究、技術關鍵點、創新點和技術指標完成情況進行審查,確保項目質量。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有效提升了群眾性技術創新成果的質量和效果。
今年年初以來,水電廠供電系統員工完成的“河南油田電網節能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將張店線、張北線出線端功率因數提升至0.95,為油田減少電費支出約225.6 萬元。
10 月20 日,油田原鉆井實習工廠場地光伏發電站順利并網試運行。水電廠在對整個工作過程進行回顧總結時發現,干部員工在工程建設勞動競賽中發明的20 多項小改小革成果,有效提升了建設質量和進度。
水電廠注重引導全員參與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通過廣泛開展評選、表彰活動,激發干部員工參與群眾性技術創新的積極性,營造出“事事創新、人人創新、時時創新、處處創新”的創新氛圍。他們以崗位練兵、勞動競賽為切入點,開展多層次、多類型、多專業的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開闊員工視野,拓展創新思維,提升群眾性技術創新工作的質量和效果。
水電廠還充分發揮勞模的引領作用,通過建立“勞模創新工作室”,引導帶動團隊成員開展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將先進技術、經驗、方法和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把“勞模創新工作室”打造成傳播勞模精神的旗幟、傳承勞模精神的載體、提升職工素質的平臺。
中原大工匠、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河南油田維修電工首席技師李林卿就利用“勞模創新工作室”這個平臺,和同事們完成30 多項技術創新成果,解決生產現場技術難題300 余個,使河南油田的油井線路跳閘次數由原來的每年200 多條次,降至每年60 條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