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泉
隨著我國“雙減”政策的落地,歷史課堂教學也迎來了全新的挑戰。檢測少了,作業也少了,很多棘手的問題也迎面而來:學科教師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如何布置少而精且有針對性的創新型作業?如何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積極性?“雙減”背景下歷史課堂教學如何提質增效?針對這些問題,我在教學中做了如下嘗試。
教師用現代教育技術來優化教,學生用信息技術來優化學,教與學既有不同,又有其內在的聯系,但其最終目標只有一個—使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諸環節達到真正的整合,從而切實提高歷史課堂效率。
一方面,歷史教學離不開插圖、地圖冊、掛圖,有時為了把歷史事件講清楚,教師在授課時經常動用大段時間對地圖進行詳細講授,以達到教學目的。以往歷史課中的地圖往往是靜止的教學掛圖,與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手段相比,地圖展示法展示方式單一,無法充分體現動態進程等,而現代教育技術通過Flash、3D等軟件技術使地圖變“活”成為可能。例如:在講授平津戰役時,我出示了一張動態的平津戰役示意圖,我與學生一同分析戰爭形勢、制定作戰路線,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儼然成了平津戰役中的軍事指揮員。學生通過識圖,提高了歷史課堂的效率。另一方面,歷史知識的特點是它的豐富性和綜合性,它涵蓋了人類社會的很多方面,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地理、藝術等許多領域。而現代教育技術本身是一個突破時空限制的巨大信息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對基本史實的落實和一些課堂上較難表述的歷史知識、歷史事件、基本概念、地圖地貌,可以到相關網站上查找相關材料,搜集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圖、文、聲、像材料,然后制作成多媒體課件來組織課堂教學。多媒體課件對于圖片資料的大量運用,大大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簡單準確,省時省力,大大地提高了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教的目的最終就是為了輔助學生的學。因此,我將努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貫穿于一節課的始終,強化預習環節,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強化預習環節,指導學生在課前開始預習探究,包括搜集有關資料,閱讀相關內容,展開必要調查,親身實驗觀察,教師將指導與檢查預習探究作為啟動新課教學的第一環節,而學生將報告展示預習探究作業并開展探究性討論作為新課學習的第一環節。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轉變教師角色,朋友般地與學生共同思考、共同發表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巧妙營造開放型的教學情境,使教學活動過程更加利于學生接受。
學生對那些現實的、身邊的歷史是最感興趣的。所以,我在教學中力圖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在教學中努力尋找歷史與現實的最佳切入點。2022年清明節,學生們自發地組織起來,去位于通州區森林公園的周文斌烈士塑像前,緬懷革命先烈,瞻仰周文斌烈士雕像,并向烈士敬獻鮮花。我就以學生活動中的部分照片和視頻作為抗日戰爭這一內容的切入點,創設情境、導入新課,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滲透了我們中華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學生在了解家鄉歷史的同時,了解國家的歷史并逐步樹立為家鄉與國家的發展而努力學習的目標。在講到解放戰爭時,我展示了我收藏的幾張不同時期的紙幣,并向同學們發問:生活中的紙幣隨處可見,但60億面值的紙幣大家見過嗎?學生們從未見過,通過展示60億面值紙幣的圖片,學生可以感受紙幣帶來的信息,那就是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國民政府漫無限制地發行紙幣,掠奪百姓財富,這也是國民黨軍失敗的一個原因。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導思、導學、導練,培養了學生的判斷鑒別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評價能力。
歷史是一門知識性、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同時它又跟語文、政治、地理等學科的知識密切相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其他學科的基礎。教師的眼光不應只局限于一本教材,而是應當以現行教材為基礎,兼容其他相關的教材或素材,確保學生在接收到更廣泛的科學信息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的教學手段,開闊學生思路,激發學生情感,提高教學質量。通過各學科之間多種形式的滲透、交融活動,學生就能立體地、多渠道地獲取信息和知識,從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歷史思維是人們認識過去、考察現在預見未來的智力活動。歷史思維能力是人們運用歷史思維再認再現歷史事實、解釋和理解歷史現象、分析和評價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把握歷史發展進程的一種素養和能力。如何構建歷史思維,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適度提供一些有關歷史事件與人物的具體材料,尤其是一手材料。這些材料包括文字、圖片、圖像等方面,創設直觀形象的歷史情境,把學生置于近似歷史的情境之中。
作業是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關鍵一環,既要符合“雙減”的要求,又要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形式多樣的作業,以培養學生的歷史興趣,并提升歷史素養與能力。首先,我力爭做到題型全面、合理。其次,精選作業內容,力求典型。再次,要分層布置作業,難易適度。最后,對于個別學習自主性偏差、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不強的學生,要開小灶、鼓干勁、發現其優點和特長,適時加以鼓勵,激發這類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
歷史過程發生以后,便是事過境遷,無法讓我們去親身經歷和體驗,這是歷史教學面臨的難題之一。歷史不能重演,也不能在實驗室中再現,更不能通過實驗去感知。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往往是教師以講為主,有時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學得乏味無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調動不起來,使學生心生厭煩,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為了講授與回族相關的內容,我從網上收集了伊斯蘭建筑照片、清真食品標志、回族的名人(清官海瑞、航海家鄭和、思想家李卓吾、著名表演藝術家馬三立)等文字與圖片資料,引發學生思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起來后,就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動耳的積極性,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處在高昂的狀態,便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吸收。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想真正實現“雙減”,就需要徹底地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率。要想優化課堂結構,就要充分相信學生,給學生布置活動任務,組織學生思考與討論,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把課堂還給學生,把給學生布置的家庭作業抽出一部分在課堂上解決,讓學生在課堂上對當天所學的知識點及時進行回顧、進行訓練。另外,針對班里不同層次的學生,還可以根據學生對歷史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布置分層作業,這不僅可以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還可以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只有這樣,優化課堂結構、優化作業布置,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才能真正實現“雙減”。
綜合以上歷史教學中的實踐,我深刻地體會到:課堂教學是歷史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關鍵。“雙減”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以后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我會在思考與實踐中砥礪前行,為“雙減”理念進一步落實到歷史課堂,盡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