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 曹曉佳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總書記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梳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讓幼兒在積極健康的人際關系中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發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會環境及文化熏陶中學會遵守規則,形成基本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庇纱丝梢钥闯觯幕孕旁趯W前階段的重要性。那么怎樣在尊重幼兒興趣,支持幼兒主動學習和探究,做到在文化教育中的賦權與賦能?具體的實施路徑又是什么?正當我們存在疑慮時,依托順義區文化育人培訓項目,我們的思想在悄悄轉變,深深感受到,在幼兒心中播種文化的種子是非常有必要的。由此,北京市順義區楊鎮第三中心幼兒園開啟了文化育人主題的探索之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成,大致可以歸為知識體系、價值觀念、思想信仰、行為規范、風俗習慣等多個方面,諸如諸子百家思想、琴棋書畫、詩詞歌賦、傳統節日、民間工藝、衣冠服飾、古玩器物等。其涵蓋范圍之廣闊,值得每一個人自幼學習、深入領會、傳承弘揚。借鑒傳統文化的精髓,篩選適宜內容來開發幼兒園課程,有利于兒童歸屬感的建立,文化自信的初步形成。同時能夠提升幼兒園的教學質量。對兒童自身全面發展、良好情感態度的建立、優秀學習品質的形成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發現兒童興趣 興趣是兒童學習的內驅力?!?~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列舉的兒童七個學習品質,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排在最前列,由此可見,興趣是兒童學習的重要基礎與前提。在日常活動中,教師應以兒童的視角看待他們的游戲與學習,傾聽兒童的聲音,觀察兒童的行為,發現兒童的興趣,識別兒童的需要,選擇適宜的主題。

為了真正找到幼兒的興趣點,教師和幼兒一起在園內散步,游覽園所各個角落。從種植園到運動場,從班級到專用教室,從公共閱讀區到休閑長廊。教師與幼兒邊走邊看,邊說邊聊。教師發現,幼兒與大自然有著天然的親和,比起豐富多樣的玩具、內容有趣的圖書、五光十色的設施,那些豐碩的果實、可愛的動物、靈動的色彩更受幼兒的喜愛。結合園內及周邊實際資源,幼兒在多輪討論中,表現出了對葫蘆的高度關注。這一結果是出乎教師預料的,幼兒園里并沒有葫蘆,幼兒怎么就對葫蘆最感興趣了呢?深入了解后才知道:原來在參觀小學時,他們發現了一進門的葫蘆長廊,非常壯觀。由于與小學鄰近,日常散步時幼兒每天都能看到葫蘆的生長變化,很多幼兒家中小院種植了葫蘆,有不少家長喜愛葫蘆,家中的器具、擺件、藝術品不乏葫蘆元素,可見生活經驗對幼兒影響之深遠。于是,一場與葫蘆的奇遇開始了。
巧設主題分支 明確了主題的核心,接下來就是主題目標及主題活動的設計。主題活動涵蓋的內容是全面的,各領域之間相互融合、相互滲透。那么對于文化主題,如何設計主題網絡圖?首先形式上,可以通過繪制“主題網絡圖”的形式,下設三至四個子主題;其次關系上,子主題間是平行或者遞進的關系;再次內容上,子主題下包含的內容分為四個部分:生活活動、集體教育活動、戶外活動、區域活動四部分。
這場“葫蘆奇遇記”的預設分支分為三部分:初遇記、探秘記、文化記。
初遇記—幼兒通過多感官初步探究葫蘆的過程:看外形、聞清香、摸表面、聽聲音、量長寬、稱重量以及在采摘中體驗樂趣,收獲動手經驗。
探秘記—幼兒對葫蘆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深入探究。包括:葫蘆的組成,葫蘆的生長過程及生長季節、生長環境,葫蘆的用途(容器、工具、美食、工藝品)。在探秘的過程中也引發出了很多新的活動,比如:幼兒在了解了葫蘆的生長過程后,自發地在班級植物角、公共種植區、家中種起了葫蘆……關于葫蘆的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文化記—關于葫蘆都有哪些文化呢?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關于葫蘆的文化有:葫蘆有“福祿”的諧音,寓意吉祥保平安、子孫萬代;幼嫩的葫蘆可食用,成熟的葫蘆可做容器;葫蘆的藥用價值;文玩葫蘆、葫蘆絲、葫蘆藝術品。葫蘆與神話傳說、文學、藝術、民俗等很多方面都有關系。在此基礎上,我們需要篩選一些適合幼兒的文化內容,最終在主題中涉及的有:葫蘆的歷史、葫蘆的寓意、葫蘆的傳說、民俗、葫蘆藝術品、葫蘆的藥用價值。在文化記版塊的學習與探索中,幼兒欣賞葫蘆藝術品,嘗試模仿在葫蘆上繪畫、黏土制作、水墨畫等多種形式的藝術創作……多樣的文化學習和探索中,幼兒感受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勇敢、堅定與向往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
巧用周邊資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關于“葫蘆”,我們挖掘到的周邊資源有:沙嶺小學的葫蘆種植園、葫蘆長廊;柳莊戶的葫蘆藝術莊園(可以觀察葫蘆、有專業的葫蘆講解人員、有葫蘆藝術品的制作人員)、家長(有喜歡收集葫蘆的家長)、沙嶺小學校長(喜歡葫蘆,對葫蘆有多年的研究)、小菜園(可以種植葫蘆)。
巧破預設與生成 預設為基,生成為階。好的主題活動的開展,既要有周密的預設,又要善于挖掘幼兒的興趣點。預設活動就像基石一樣,它是一個主題活動得以開展的基礎,而生成活動就像是臺階一樣,隨著幼兒的興趣及活動的開展,走上臺階,最終到達終點。在本次活動中,生成了“故事記”的分支內容。幼兒在語言區看到了《葫蘆兄弟》的圖書,看到了《葫蘆娃》的動畫,對關于葫蘆的形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幼兒們自發地在各個班級、公共閱讀區中開始了尋找“葫蘆”的活動,幼兒找到了《濟公》《西游記》《寶葫蘆的秘密》《葫蘆兄弟》四套書籍,開啟了故事之旅,并創編了自制繪本《葫蘆兄弟新傳》和《蛇精變好了》。隨著活動的開展,葫蘆形象在幼兒心中越來越深入,葫蘆娃積極向上、勇于助人的精神影響著幼兒,幼兒紛紛提出將班級用于獎勵的“小貼貼”換成“葫蘆幣”,班級掀起了“勇爭葫蘆幣”的浪潮。
關于“葫蘆”的文化育人課程隨著幼兒的興趣仍在繼續。課程帶給兒童的不能只是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提升,更應強化兒童的文化意識以及文化素養。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要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讓兒童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家鄉。幼兒通過欣賞、鑒賞,增加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與了解,同時提高了藝術的鑒賞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這對于培養幼兒良好的文化素養具有強烈的熏陶作用。在活動中,課程引發幼兒更多的是思考,是發現問題的敏銳、面對問題不放棄的態度以及積極解決問題的方法。順應幼兒的發展,發現幼兒的興趣,你會發現:以幼兒為主體不再是口號。跟隨幼兒的腳步,走進童心世界,適時地發現教育契機,給予適宜的支持。在主題活動的組織過程中,如何支架幼兒的發展非常重要,支架的前提是會觀察、會解讀。在實施過程中,多和幼兒聊一聊,“獲”什么,“惑”什么。一方面與主題目標相對應,發現差距,從而制定下一步的實施計劃。另一方面根據幼兒的“惑”,延伸接下來的活動。及時總結提升,才能有所“獲”。不怕遇到問題,注重整個主題的實施過程,做幼兒真正喜歡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