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睿琦 中央美術學院中法藝術設計管理學院
亞里士多德將人體的感官分為五種類型,視覺、嗅覺、味覺、觸覺和聽覺。多感官設計通過激活觀眾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實現展覽空間的情境化設計。聯覺反應獲得的信息量比單一感覺更豐富,可以激發觀眾深層次的認知、思考、記憶和情感。展覽空間的多感官情境設計通過調動觀眾的感官機能和設計特殊情境,實現情緒化的展示效果。心理學、生理學和行為學的研究表明,聯覺反應在展覽中能帶來更真實、多維度的認知和體驗,從而提升展覽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展覽和展覽設計最早在18世紀英國的萬國博覽會中出現,旨在展示工業革命的成果。傳統展覽注重外部展示功能,缺乏內在敘事空間的構建,如純白空間和玻璃展柜。這種間接敘事方式需要觀眾自行理解。隨著觀眾對展覽空間和內容的高度自主選擇,以及展覽形式、內容和目的的多樣化,展覽敘事空間采用以視覺藝術為核心的獨特方式進行構建。每個展覽都可以看作一個完整的故事,每個故事的敘事性設計、表現力度和內容設置各不相同,因此需要不同的設計方式來構建展覽敘事空間,就如同在特定空間內講好一個故事一樣。
在以視覺為主導的展示空間中,多感官情境設計可通過不同的表達方法運用在展覽敘事空間構建中。
1.嗅覺傳達法
在香水商業展覽中,通過多感官情境設計,將“嗅覺文化”多維展現給觀眾,刺激客戶對商品的興趣。
2.觸覺傳達法
以3D打印的方式,拉近觀眾與文物之間的距離,獲得更細膩、深入人心的體驗。
3.聽覺傳達法
在展覽中展示同一流派的視覺藝術和音樂,聽覺效果與視覺效果相互滲透,加深觀眾對信息的理解。
4.聯覺傳達法
在沉浸式展廳中,通過五感結合制造交互設計,帶給觀眾全新的觀展體驗。
交互記憶理論認為記憶的存儲和檢索是通過分布在不同神經元之間相互鏈接的神經網絡來實現的。與傳統的單一記憶存儲區域觀念不同,該理論認為記憶是分散存儲在整個大腦中的,并通過神經元之間的相互作用來實現復雜的記憶過程。在展覽設計中,交互記憶理論強調通過多感官情境的引入,來觸發觀眾的記憶點。觀眾通過與展品、展示和環境的互動,可以深入地體驗和理解展示的信息,從而更加深刻地記憶和體驗展覽內容。以2022年末香奈兒舉辦的“Le Grand Numero de Chanel”香水展覽為例,該展覽通過繪畫作品、舞蹈、音樂和人機交互裝置等多種藝術形式,為觀眾創造了豐富的感官體驗與沉浸式氛圍。觀眾可以通過互動裝置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香水,從而參與到展覽中,體驗香奈兒品牌的歷史故事和文化內涵。這種多維度的感官體驗和互動設計,不僅加深了觀眾對品牌的理解和認識,還增強了觀眾對品牌的情感連接和認同感,實現了品牌營銷與藝術傳播的共贏效果。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在他人幫助下,通過意義建構獲得的。“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屬性。建構主義的主要原則之一是:“學習是一個積極的過程,學習者使用感官輸入并從中構建意義。”通過參加情境活動或者進入沉浸式環境,公眾可以通過接收信息和已有的知識進行學習。在沉浸式裝置中,體驗將融入訪問者自己的歷史中。參觀者最終通過接觸物體形成個人情感聯系。
蒙特利爾博物館將一座19世紀的教堂變成了一流的音樂演奏廳,配合博物館的展覽進行樂器表演。該博物館在2018年制作了線上的展示增強現實應用,在“巴斯奎特和音樂”的展覽中,公眾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被代入1970—1980年的紐約——巴斯奎特的生活環境,我們可以發現其藝術作品與爵士、嘻波普古典音樂的結合。通過線上交互裝置,公眾可以以創新的方式從音樂家的角度了解巴斯奎特,理解視覺藝術與音樂的相互影響和作用。
根據克拉森提出的觀點,信息可以通過視覺和觸覺等多感官來理解。展覽中包含一些沉浸式部分和互動裝置,構建了展覽敘事空間,從而構建一個理想的公眾教育空間。與此同時,游客與展品之間的距離也縮小了,曾經遙不可及的文化藏品也可借此走下“神壇”,走向“公眾”。
近年來,人們重新關注情感、情緒、感官和想象在個人和集體經驗中的作用。正如大衛·萊姆和安·布魯克斯所指出的:“如果語言的轉變表明我們認識到語言對于構建現實有助益,那么情感的轉變意味著情感在人類經驗中也扮演了類似的重要角色。”當前,博物館的情境設計已經從以文本為中心的展覽轉向更加強調非語言的溝通方式。
展覽的情感設計在博物館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能夠營造出強烈且深刻的情感氛圍。以“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為例,該博物館坐落于我國遼寧省沈陽市,于1991年始建,六年后,該博物館進行了擴建,1999年9月18日正式開館。新博物館以陳列展示為主,通過豐富的展品、圖片、文獻資料等,全面還原并展示了九一八事變及其背后的歷史背景和影響。館內分為多個展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致力于向觀眾傳遞愛國、民族團結、歷史反思等價值觀念。通過展覽和組織相關活動,引導國人珍視、維護國家利益、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展覽的情感設計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中的體現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空間設計。通過布局、燈光、音效等手段,營造出逼真的氛圍,使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當時的場景。例如,在有關重要場景的展廳里,利用影像、聲音等技術手段還原當時的戰爭場景,引起觀眾的共鳴。
二是敘事方式。采用生動有趣的敘事方式,將歷史事件串聯起來,使觀眾能跟隨事件線索進行參觀。輔以圖文并茂的展品、多媒體設備以及相關配套說明,幫助觀眾理解和思考九一八事變及其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
三是情感互動。利用情感設計的手段,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和參與感。例如,在展覽中設置互動環節,觀眾可以通過觸摸屏、投影等方式參與到展覽中,了解更多細節,參與相關互動游戲,增強觀眾的情感投入。
四是多媒體展示。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為觀眾提供更直觀、豐富的展示方式,通過立體影像、虛擬漫游等方式,讓觀眾可以更加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事件,增強情感共鳴。
五是陳列手法。通過合理的陳列手法展示相關文物、圖片、文件等實物,使觀眾能更加真實地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感和真實感。
數字化設計是多感官情境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策略,它利用數字技術和媒體,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元素,創造出更加豐富、真實和互動的展覽空間。數字化設計在展覽空間中的應用形式多種多樣。
1.多媒體投影
通過多媒體投影技術,將展品或者場景呈現在觀眾眼前,使觀眾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展品及場景的歷史文化價值。
2.交互式展示

盧浮宮博物館的清晨(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通過交互式技術,如觸摸屏、Virtual Reality、Augmented Reality等,觀眾可以主動參與到展覽中,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觀眾的興趣和參與積極性,還可以增強展品或場景的真實感和體驗感。
3.數據可視化
將抽象的數據轉化為直觀的圖形和圖像,讓觀眾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展品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數字化設計可以為展覽空間帶來更多元化、立體化的展示形式,增強觀眾的體驗感,同時為宣傳、推廣展品或場景和文化傳承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機會。
教育設計是展覽空間多感官情境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策略,它的目的是通過展覽空間的設計和展示,給觀眾提供更加豐富、深入、系統的知識和信息,使觀眾在觀展的同時提高學習和教育的效果。在教育設計中,主要應用以下幾種手段。
1.展示和解釋
通過展示文物、圖片、模型等多種物品和信息,結合文字和圖表等形式,讓觀眾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展品或場景的歷史文化價值。
2.交互式學習
通過觸摸屏、互動游戲、VR、AR等交互式手段,讓觀眾可以主動參與到展覽中,探索和學習展品或場景的知識和信息。
3.互動式學習
通過模擬實驗等互動式學習,讓觀眾在學習過程中增強體驗感,更好地理解展品或場景的知識和信息。
教育設計的應用可以為展覽空間帶來更多元化、深入的知識和信息,增強觀眾的學習效果,同時為文化傳承和教育普及做出積極的貢獻。
博物館關注的主體有以藏品為導向的“物品敘述”和以觀眾為導向的“多感官敘述”兩種。在未來的博物館多元敘事空間中,應將這兩個主體進行整合、規劃,提高參觀者對“物品”的智力和情感參與。
從18世紀開始,博物館對游客和收藏物品的身體接觸進行了限制,這可能是由階級差異導致的。當博物館越來越多地被中產階級參觀而不是精英參觀,博物館的反接觸環境發展成為“保護博物館作品免受傷害的問題”以及“確保他們得到尊重的方式方法”。正如達納解釋道:“物理障礙讓博物館的物品變‘神圣’了。”而對于博物館物品的限制不僅反映了它們的金錢價值,也反映了他們在美學、文化、教育價值上比普通物品“更高水平”的事實。所以我們是否需要為了讓公眾參與而將文化藝術融入生活,遠距離觀賞是不是給彼此都留有空間并保證藏品的神圣價值?我們真的需要調動公眾情感參與嗎?是否因此降低對物品本身的關注,而把焦點放在公眾自身上。比如很多網紅展覽只是打卡,很少有人真正去閱讀、理解作品,這是否背離藝術家創作的初衷?
近年來,博物館展覽的情境設計趨向多感官體驗,強調情感、情緒、感官和想象等非語言溝通渠道。通過考慮觀眾的預期情感,并運用多感官設計,博物館可以營造獨特的情感氛圍,引導觀眾更好地理解展覽內容。然而,在應用新技術的同時,傳統陳列方式也應得到尊重,展覽空間與公眾之間的對話應得到重視。通過合理的空間布局和情感設計,博物館可以為公眾提供更好的觀看體驗,傳達與保護藝術家的創作初衷。未來,我們應理性看待AI科技在展覽設計中的應用,并不斷探索新的方式,以豐富公眾的文化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