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安
(單縣人民政府南城街道辦事處,山東 菏澤 274000)
玉米套土豆種植模式是在我國北方地區比較常見的套種模式之一,有著良好的應用潛力。深入地研究和分析玉米套土豆種植模式,以求為相關從業人員和廣大農民提供參考。
玉米套土豆是一種在我國北方地區發展已經相對成熟的種植模式,其可行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玉米套土豆可以充分利用土地的空間和時間,實現一年兩熟或三熟,增加農作物產出。玉米和土豆的根系分布不同,可以相互促進,汲取水分和養分,提高農作物生長效率,同時兩者農作物的葉片結構不同,可以相互遮陽,減少水分蒸發量。
2)玉米套土豆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和通透性,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玉米和土豆的根系分泌物可以提升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提高土壤微生物固氮、解磷和解鉀等效果。玉米和土豆的莖葉殘留體可以作為有機肥料或覆蓋物,提高土壤肥力和溫度[1]。
3)玉米套土豆可以打破單一農作物的連作障礙,降低特定病蟲害發生風險。玉米和土豆的氣味、色澤、形態等不同,可以干擾病蟲害選擇寄主,減少病蟲害的侵染和傳播。玉米和土豆的種植間距不同,可以增加空氣流通、降低溫度和濕度,減少病蟲害。玉米套土豆可以增加農民經濟收入,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2.1.1 選擇作物品種
1)生育期差異。要盡量選擇生育期不同的土豆和玉米品種,避免玉米和土豆的生育期重疊,以免相互干擾,同時可以延長土地利用時間,實現一年兩熟或三熟。一般來說,土豆生育期比玉米生育期短,所以要選擇早熟的土豆品種和中晚熟的玉米品種。
2)株型差異。選擇株型不同的土豆和玉米品種,避免玉米和土豆株高相近,從而減少對光能的競爭。增加空氣流通,降低濕度和溫度。一般來說,選擇矮小、直立的土豆品種以及高大、不易倒伏的玉米品種[2]。
3)葉片差異。要避免玉米和土豆的葉片相互覆蓋,從而增加光能利用率,提高農作物光合效率。一般來說,玉米葉片比土豆葉片寬,所以要選擇葉片向上、不招風的玉米品種以及葉片向下、不易枯萎的土豆品種。
一般情況下,套種效果良好的土豆品種包括荷蘭七號、十五號以及豐收1 號,其中荷蘭七號是一種早熟、高產、抗逆性強的土豆品種,其生育期為90~100 d。荷蘭十五號抗病性相對較強,其生育期為80~90 d。豐收1 號是一種中熟、高產、抗病性強的土豆品種,適合在春季或夏季播種,其生育期為90~100 d。
玉米品種包括魯單818、鄭單958 以及泰山1 號。魯單818 是一種中晚熟、高產、抗逆性強的玉米品種,生育期為120~130 d。鄭單958 是中晚熟、高產的玉米品種,有著較強的抗病性,生育期為125~135 d。泰山1 號是一種早熟、高產、擁有良好抗旱性的玉米品種,生育期為110~120 d。在選擇玉米品種時,需要種植戶根據所在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市場需求來進行綜合判斷。
2.1.2 選地與整地
在選地方面,玉米套土豆要選擇土壤結構疏松、排水良好、中上等肥力、耕作層深度在30 cm 以上、pH 值5.5~6.5 的中性或微酸性輕沙土壤,這樣的土壤有利于土豆和玉米生長發育,可提高農作物的品質。選擇前茬作物為蔬菜或是豆類的平坦地塊,這樣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和養分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和生物性,減少病蟲害和雜草。要避免連作或與同科農作物輪作,土豆和玉米都屬于茄科作物,如果連作或輪作,會增加土傳病蟲害發生概率,對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造成負面影響。
在整地方面,要在秋冬季提前深翻土地30 cm左右,并隨耕打耱,細化土塊,耙平保墑,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消滅雜草和病蟲害,有利于播種和出苗。播種前要消毒土壤,用辛硫磷0.5 kg+細沙土30 kg拌成毒土施撒于壟面,以滅殺土壤中的病原菌、線蟲、有害生物、雜草等,然后用50%乙草胺500 倍液噴灑壟面,封閉除草,防止雜草萌發和生長。起壟時要按照南北向開溝起壟,有利于通風和光照,壟面寬60 cm,壟間40 cm,壟高13 cm,這樣可保證玉米和土豆的種植密度以及間距合理,以免相互干擾。
2.1.3 土豆催芽
土豆催芽是為了提高土豆的出苗率和早熟性,縮短土豆生育期,增加土豆產量和質量。土豆是一種對光照和溫度敏感的作物,如果不催芽會延長土豆生育期,影響土豆和玉米套種效果。土豆催芽時間一般在播種前20~25 d,要選擇健康、無病蟲害、無雜質的土豆種子,每個種子至少要有1 個芽眼,切塊后要用草木灰或藥劑消毒。土豆催芽時要保證適宜的溫度、濕度以及光照、通風條件。溫度控制在15~20 ℃,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芽生長。濕度保持在70%~80%,過干可能會導致芽枯萎,過濕會導致芽腐爛。在光照方面,白天可以在種子表面覆蓋塑料薄膜來增加光照,晚上可以加蓋草氈來保溫。土豆標準芽長1 cm 左右,呈三角形或錐形,顏色為鮮艷或淡綠色,質地堅硬或稍軟。芽過長、過細、過軟或過黃說明催芽不良,會影響土豆出苗和生長。
在我國北方地區,玉米套土豆種植模式主要有春土豆種植以及夏土豆種植。春土豆種植時間一般是在春分至清明,通常需要先播種土豆,等到土豆出苗后再播種玉米。夏土豆種植時間一般是在立秋前后進行,播種順序也與春土豆存在差異,一般是先種植玉米,待到玉米出苗再種植土豆。種植玉米時需要留出足夠的行距,以便為土豆種植和生長提供足夠空間。土豆播種時要在原有的壟面上開溝埋苗,深度在10~15 cm,每穴放1~2 個出芽的土豆塊莖。土豆播種后要及時覆土壓實,保持壟面平整濕潤,必要時可以在塘穴周圍施加鉀肥。玉米播種時,每穴播種2~3 粒,深度為3~5 cm,播種前要用藥劑浸泡或拌種處理,提高發芽率和抗病性。
2.3.1 玉米套土豆的施肥管理
根據土壤肥力和農作物生長需求合理施肥。播種前施足底肥,施有機肥45 000 ~60 000 kg/hm2,同時適當施用磷鉀肥和微量元素,磷鉀肥可以促進土豆和玉米發育,提高其產量和品質,微量元素可以提高土豆和玉米的抗病性和抗逆性。玉米出苗后,在壟溝中追施1 次尿素或復合肥,用量為300~450 kg/hm2,尿素或復合肥可以提供玉米所需氮肥,促進玉米莖葉生長和進行光合作用。土豆出苗后,在壟溝中追施1 次尿素或復合肥,用量為225~300 kg/hm2,可為土豆提供所需氮肥,促進土豆塊莖生長和淀粉積累。玉米和土豆都要在開花期和結實期追施1 次鉀肥或復合肥,用量150~225 kg/hm2,鉀肥或復合肥可以提供玉米和土豆所需鉀肥,提高玉米和土豆的抗旱性和抗倒伏性[3]。
2.3.2 玉米套土豆的灌溉管理
根據氣候條件和農作物生長階段適量灌溉。一般要保證土壤濕度為50%~60%,避免旱澇災害。玉米灌溉重點期在出苗期、拔節期、大喇叭口期和灌漿期,每次灌水量在2 250~3 000 m3/hm2。出苗期灌溉可以促進玉米出苗均勻,提高成活率。拔節期灌溉可以促進玉米莖稈生長,增加莖稈粗度和強度。大喇叭口期灌溉可以促進玉米花粉散發和授粉成功,提高結實率。灌漿期灌溉可以促進玉米穗粒充實,提高其產量和品質。土豆灌溉重點期在出苗期、開花期和結薯期,每次灌水量在1 500~2 250 m3/hm2。出苗期灌溉可以促進土豆出苗均勻,提高成活率。開花期灌溉可以促進土豆開花和開始結薯,增加結薯數量。結薯期灌溉可以促進土豆塊莖生長和淀粉積累,提高其產量和品質。
2.3.3 玉米套土豆的除草管理
及時清除田間雜草,防止雜草與農作物競爭養分和水分,影響農作物生長。除草可以采用化學除草劑或人工除草的方法,一般要在玉米和土豆出苗后10~15 d 進行第1 次除草,在玉米拔節期和土豆開花期進行第2 次除草。施用化學除草劑的優點是除草效果好、操作方便、節省人力,缺點是可能會污染農作物和環境,需要選擇適宜的劑型和用量,避免藥害。使用人工除草方式的優點是不會污染農作物和環境,缺點是除草效率低、操作費力、耗費人力。種植戶可根據自身需求和條件選擇相應的除草方法。
2.3.4 玉米套土豆的培土管理
結合中耕、追肥和除草等操作進行培土。一般要在玉米拔節期和土豆開花期進行第1 次培土,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和土豆結薯期進行第2 次培土。培土的目的是提高土壤通氣性、保水性和溫度,促進農作物根系發育,提高農作物抗逆性。培土方法有以下2 種。
1)用耙子或鏟子在壟溝兩側將松軟的表層土壤培到農作物根部,形成壟肩。
2)用中耕機或拖拉機在壟溝中間進行中耕,同時將松軟的表層土壤培到農作物根部,形成壟肩。培土深度要適宜,一般在10~15 cm,不要過深或過淺,以免損傷農作物根系。
病蟲害管理是玉米套土豆中比較重要的一項管理,為了保證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必須要根據農作物的生長特性采取綜合防治措施。病蟲害防治通常是要貫穿整個玉米套土豆的種植過程,包括種子處理以及農作物生長中后期的相關管理。
1)病害防治。玉米和土豆都容易受到一些葉部病害和土傳病害的影響,如大斑病、小斑病、褐斑病、彎孢葉斑病、根腐病、絲黑穗病、莖腐病等。在防治這些病害時,要選擇抗病性和耐病性良好的品種,同時做好種子處理,預防病菌入侵。種子處理可以選用含有精甲·咯菌腈、苯醚甲環唑、吡唑醚菌酯或戊唑醇等種衣劑進行包衣或拌種。要合理密植減少病蟲害,并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土壤肥力和灌溉水源等因素設置種植密度。早熟、耐旱、耐寒、抗病品種可以適當增加種植密度;晚熟、耐澇、耐熱、易感蟲病品種應當適當減少種植密度。發病初期,可以噴施枯草芽孢桿菌、井岡霉素A、苯醚甲環唑、吡唑醚菌酯、丙環·嘧菌酯等殺菌劑,視發病情況決定噴灑劑量,每隔7~10 d 噴灑1 次。
2)蟲害防治。玉米和土豆易受一些蛀食性和吸汁性害蟲的為害,如玉米螟、草地貪夜蛾、黏蟲、棉鈴蟲、桃蛀螟、玉米蚜蟲、二點委夜蛾、薊馬等。防治害蟲時做好秸稈粉碎還田工作,減少蟲源基數;成蟲發生期使用燈誘、食誘結合性信息素等方式;產卵初期釋放螟黃赤眼蜂、松毛蟲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或夜蛾黑卵蜂等天敵滅卵;幼蟲在低齡、低密度階段優先選用蘇云金桿菌、球孢白僵菌、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金龜子綠僵菌、短穩桿菌等生物農藥;應急防治時可選用四氯蟲酰胺、氯蟲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乙基多殺菌素、茚蟲威等殺蟲劑。
3)地下害蟲防治。玉米和土豆都易受到一些地下害蟲的侵害,在防治這類害蟲時,應播前滅茬或清茬,清除玉米播種溝上的覆蓋物;利用含有噻蟲胺、噻蟲嗪等新煙堿類殺蟲劑,以及氯蟲苯甲酰胺、溴氰蟲酰胺或丁硫克百威復配的種子處理劑進行拌種或包衣,兼治雙斑長跗螢葉甲。
1)采購和貯存。玉米采收時注意不要損傷穗粒,要及時晾曬、剝皮、包裝、貯存。收獲土豆時注意不要損傷塊莖,要做好分級和貯存工作。玉米和土豆貯存條件要保持干燥、通風、陰涼。
2)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為保持土壤肥力和生態平衡,可以在套種后輪作和間作,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加有機質含量,減少病蟲害。一般來說,玉米和土豆可以與蔬菜、豆類、綠肥輪作或間作。
3)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創新和改進玉米套土豆種植模式。在玉米套土豆的過程中也可以套種其他作物,如豆類或苜蓿,充分利用土地空間,進一步提升經濟效益。
玉米套土豆種植模式是一種相對成熟、可行性較高、操作相對簡單的農業生產模式,擁有著相當大的應用價值和開發潛力,值得在農業生產中進一步推廣和普及。在應用該模式的過程中,結合實際情況,應用科學的方法,確保該模式能夠取得良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