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林
(望謨縣打易鎮人民政府,貴州 黔西南 552301)
玉米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之一,經濟價值高,用途范圍廣泛,市場需求量大。另外,玉米營養價值高,富含多種生物活性物質,能夠抗氧化和降血糖,深受消費者青睞。玉米對外部環境的適應能力強,耐干旱和耐寒性好,種植范圍較廣。在玉米種植過程中經常出現一些病害,制約我國玉米產業可持續發展。農民要高度重視玉米真菌病害防治,發病后及時用藥,防止大范圍傳播和擴散,減少病害帶來的經濟損失。
玉米大斑病是由大斑凸臍蠕孢菌引起的一種葉枯型真菌病害[1],在我國玉米主產區都有出現。該病又被稱為條斑病和葉斑病。病菌分生孢子為圓筒形,兩端略尖,為青褐色。大斑病對玉米葉片為害較大,影響葉鞘和苞葉生長。染病初期,葉片出現水漬狀青灰色斑點,逐漸向葉脈兩端擴散,并變為暗褐色。染病后期,在潮濕環境下,病斑上出現灰色霉層。大斑病病菌除了為害玉米之外,也會寄生在高粱和蘇丹草上。
玉米小斑病是由玉蜀黍平臍蠕孢均引起的一種真菌病害,在世界范圍內都有發生。分生孢子為長橢圓形,呈橄欖色。對玉米葉片為害較大,影響苞葉和葉鞘健康生長,一旦雌穗和莖稈染病會造成果穗腐爛和莖稈折斷。該病害嚴重影響玉米植株光合作用,直接影響玉米生長發育。一般情況下,造成玉米減產15%~20%,嚴重時可使玉米減產50%以上[2],甚至會導致絕收。小斑病病菌除了為害玉米之外,還會侵染谷子等農作物。
玉米絲黑穗病是由黍軸黑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主要為害雌穗和雄穗,經常出現在玉米出穗后。病菌會為害雄穗花序,形成黑頭,并且產生大量黑粉。果穗染病后,頂端尖,基部膨大,有大量黑褐色粉末狀物質出現,并且苞葉變小。玉米染病后植株生長矮小,果穗染病后多形成黑穗,嚴重影響玉米產量。
玉米黑粉病病原菌為黑粉菌,在玉米任何生長階段都可能出現,但苗期發病率低,抽穗后發病率逐漸增加。為害玉米莖、葉、雄穗和果穗,被害部位表面有灰白色薄髓的“瘤”,破裂后散發大量黑褐色粉末。葉鞘和葉片染病后,可產生少量黑粉或者不產生黑粉。雄穗小花染病后會有小瘤集中成堆,雌穗染病后直接影響結實率。通常情況下,植株莖基部最先發病,造成植株逐漸扭曲皺縮,莖基部有明顯的病瘤組織。染病后期,患病植株逐漸枯萎死亡,影響玉米生長,導致植株矮小和果穗小,甚至無法正常結穗,造成玉米產量下降。
通常情況下,大斑病病菌通過菌絲體的形式在病株殘體上越冬,或者通過分生孢子的形式越冬,在第2年條件適合的情況下,借助風雨傳播成為主要侵染源,直接落在玉米葉片上,病葉組織內菌絲體在適合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會產生分生孢子繼續感染。種子表面會攜帶病菌,但不是主要感染源。田間研究表明,如果降水量超過30 mm、空氣相對濕度超過80%、氣溫在14~15 ℃、日照時長小于6 h、連續5~7 d 出現陰雨天氣極易出現玉米大斑病[3]。
小斑病病菌會通過菌絲體或者分生孢子的形式在病殘體上越冬。田間研究表明,適合菌絲發育溫度和孢子萌發溫度不同,分別為28~30 ℃和26~32 ℃,在濕度大和高溫環境下會迅速擴散。在小麥孕穗抽穗期,遇到高溫高濕天氣,尤其是低洼和種植密度較大的田塊容易發病。
玉米絲黑穗病病菌主要以冬孢子的形式附著在肥料、土壤和種子表面越冬,甚至能在土壤中存活2~3 d,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成為感染源。種子表面一旦攜帶病菌,種子發芽出土后1 葉期易感染,在花芽開始分化時,病菌直接通過花器入侵雌穗和雄穗,造成雄花和雌花染病。病菌會通過昆蟲或者風雨傳播,適合病菌生存溫度為20~30 ℃。
黑粉病病菌直接在病株、糞肥、泥土中越冬,通過種子、風雨傳播,春天溫度回升后,越冬孢子會迅速萌發,直接通過昆蟲或者風雨傳播擴散。
玉米大斑病發生與當地溫度、引種、品種抗性等有一定關系。在冬季溫度逐漸升高時,會為病菌孢子越冬提供有力條件,是導致該病發生流行的主要原因。另外,病原菌直接會在秸稈或者葉片等病殘體上越冬,收獲后殘茬處理不科學,會在土壤中長期堆積,有利于越冬,加速了病菌繁殖速度。每年6—9月是玉米主要生長時期,該時期的溫度高和濕度大,將加快大斑病發生和傳播速度[4]。部分農民選擇的玉米品種單一,導致品種抗病能力下降,造成大斑病流行。一些農民盲目從外地引進新的玉米品種,可能存在種子檢疫不合格的問題,種子表面會攜帶病菌,遇到適宜的條件會大面積流行。有的農民不重視田間管理,發現病害后不及時防治將造成玉米大斑病呈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影響玉米高產和穩產。
田間研究表明,玉米小斑病與玉米品種以及栽培條件密切相關,當前已經研發出幾個抗小斑病較好的玉米品種,如沈單7 號和單玉16 號,選擇適宜的品種栽培,可降低該病的發生概率。另外,種植過密或者陰蔽的地塊會增加病蟲害發生概率,通過中耕除草可降低土壤濕度,起到預防作用。
玉米絲黑穗穗病與玉米品種、土壤溫度濕度和種植管理有直接的關系。不同玉米品種的發病率不同,有些農民選種不科學,導致品種抗性較差,增加了該病的發生概率。另外,玉米絲黑穗穗病與種植土壤的溫度密切相關,如果土壤溫度20 ℃、田間持水量30%會促進玉米生根發芽,減少了玉米芽在土壤中的停留時間,降低該病的發生概率。如果土壤溫度低于15 ℃、持水量小于20%會直接影響種子萌發速度,增加該病的發生概率。播種時間以及播種深淺度也是發生玉米絲黑穗病的主要因素。另外,連作地塊的土壤會攜帶大量病菌,低溫干旱時發病率會明顯增加。
玉米黑粉病的發生程度直接受品種選擇、栽培管理方式、氣候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如果田間管理粗放會增加該病的發生概率,尤其是施用沒有經過充分腐熟的肥料,會造成植株生長勢較差。在除草過程中會損傷植株,留下傷口后增加了病原菌入侵概率。當氣溫超過26 ℃,并且環境潮濕會促進黑粉菌孢子萌發,提高傳播速度。由于農民選種不科學,導致玉米品種抗病的能力降低,或者未進行藥劑拌種和包衣處理,從而增加該病的發生概率。
4.1.1 藥物防治
發病初期,要及時用藥噴灑防治,可選擇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750~1 125 kg/hm2、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900 g/hm2、80%甲基托布津800 倍液750~1 125 kg/hm2,每間隔7~10 d用藥1 次,連續用藥2~3 次。
4.1.2 預防措施
加強田間管理,控制田間溫度和濕度,減少侵染源;在玉米收獲后,染病植株的秸稈會帶有病菌,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會大范圍蔓延,應徹底清理玉米秸稈,減少病原菌;采取深翻土壤的方式將秸稈埋在土壤中,破壞病菌生長環境;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和玉米品種確定種植密度,提高田間通風透光性;在出現強降水后,排出田間積水;通過合理輪作和間作來減少土壤積累菌源;做好中耕和除草工作,保證玉米生長環境適宜;合理施用肥料,增施磷肥和鉀肥,結合玉米不同生長階段合理搭配施用其他化學肥料;農民要加強巡查田間情況,一旦發現患病葉片,要統一銷毀處理,防止病菌傳播。
4.2.1 藥物防治
針對玉米小斑病,用藥噴灑防治效果明顯,選擇90%代森錳鋅800 倍液,用量為750~1 125 kg/hm2,每隔7 d 噴灑1 次,連續噴灑2~3 次;或選擇10%世高水分散粒劑2 500 倍液。要結合發病情況適當增加藥劑施用量,嚴格控制好用藥時間和用藥量。
4.2.2 預防措施
針對玉米小斑病,要選擇抗病能力強的玉米品種,比較常見的雜交品種有鄭單2 號、丹玉6 號、自330 等;堅持輪作倒茬制度,在上一茬農作物收獲完成后要深耕土壤,將病殘體掩埋到土壤中,減少土壤菌源,避免病害大規模擴散和暴發;相關部門應引導農民選擇品種,不能盲目引進新品種,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選擇適合本地區種植的品種;購買種子后了解產品信息,關注玉米生長特性,需要農技部門引導農民從正規渠道購買經過國家審定的玉米品種,加強對種子市場的管理,選擇優質玉米品種,提高玉米品種抗小斑病能力;控制玉米播種時間,結合土壤溫度和濕度適期播種,使玉米抽穗期和吐絲期提前,目的是避開高溫多雨的季節,降低小斑病發生概率。
4.3.1 藥劑防治
針對玉米絲黑穗病,可以選擇種衣劑包衣種子預防病害,可選擇5.4%吡·戊懸浮種衣劑;也可選擇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用量為玉米種子質量的0.4%進行拌種,防治率高達90%以上。當玉米長有4~5 片葉時,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每隔7 d 用藥1 次。
4.3.2 預防措施
針對玉米絲黑穗病,應采取科學合理的輪作倒茬制度,選擇玉米、大豆、薯類等作物進行輪作,減少土壤菌源量。針對病害發生嚴重的田塊,可選擇間作種植模式,降低該病的發生概率;播種前晾曬處理能夠滅殺種子表面病菌,提高種子活性和發芽率;在田間管理中,掌握玉米生長情況,發現染病植株立即拔除并銷毀處理,防止病菌擴散;控制玉米播種密度,避免植株過度擁擠而影響其通風性和透光性,提高玉米抗病能力;出苗后進行間苗和定苗管理,保留大苗和健壯苗,提高玉米抗病能力;拔除田間雜草并深埋處理,減少侵染源。
4.4.1 藥劑防治
針對玉米黑粉病,發病初期選擇40%氧化樂果兌水后灌根或者噴霧防治;心葉末期選擇12.5%烯唑醇和50%辛硫磷混合均勻,在心葉內撒施即可;玉米抽雄前10 d 選擇50%福美雙兌水防治,避免病原菌擴散;玉米抽雄期選擇40%苯醚甲環唑懸浮劑225 mL/hm2兌水1 050 kg/hm2,每隔7 d 噴藥1 次,連續施用2~3 次,降低黑粉病發生概率。
4.4.2 預防措施
針對玉米黑粉病,在整地過程中消毒土壤,滅殺土壤病菌,降低該病的發生概率。播種前進行曬種、拌種處理。在曬種過程中,每隔4 h 翻動1 次,確保光照均勻,消滅種子表面病菌,提高種子活性。用20%粉銹寧拌種,用量為種子量的0.4%,防治效果較好。播種前用44%氟唑環菌胺懸浮種衣劑包衣處理種子,在該病高發地區可選擇間作或者套作的種植方式,將玉米、大豆、小麥輪作3年以上。嚴格控制播種密度,種植密度45 000~52 500 株/hm2,否則會影響玉米進行光合作用和抗病能力。
合理搭配施用氮、磷、鉀肥,禁止濫用氮肥,以免影響玉米抗病性,可適當增施磷、鉀肥以及微量元素,可降低該病的發生概率。另外,螟蟲能夠傳播玉米黑粉病,要做好螟蟲防治工作,選擇藥劑防治,如50%巴丹1 500 g/hm2兌水1 500 kg/hm2噴霧或灌于心葉內,能夠降低該病的發生概率。
玉米作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之一,有著廣泛的種植面積,而隨著種植模式和耕作制度的改變,玉米出現的病害逐年增多,其中真菌病害包括玉米大小斑病、玉米絲黑穗病和玉米黑粉病等,嚴重影響玉米產量和質量。
為此,應明確上述病害的為害癥狀,了解發病規律,發病后及時用藥防治,防止病害進一步傳播和擴散。要加強日常田間管理,做好選種和種子處理工作,加大土壤管理力度,科學種植,堅持輪作倒茬制度,減少真菌病害帶來的不利影響,保證玉米產量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