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景梅
(濟源產城融合示范區農業農村局,河南 濟源 459000)
小麥紋枯病又被稱為小麥立枯病,在我國主要小麥產區都有出現,是小麥生產中的主要真菌性土傳病害,發病概率高、傳播范圍廣和為害性大,嚴重影響小麥產量和質量。出現紋枯病后,防治不及時會造成小麥穗粒減少,甚至絕收。在易發生小麥紋枯病的田塊,發病率高達10%~20%,如果氮肥施用過多,空氣相對濕度高,發病率高達70%以上,嚴重影響小麥正常生長發育。田間調查表明,發生紋枯病會造成小麥減產10%左右,嚴重時達到30%。
當前市場上小麥品種較多,一些小麥品種產量高,但是抵抗紋枯病的能力不強,會增加發病概率。
小麥紋枯病的發生與當地溫度、濕度有一定的關系。紋枯病的病原菌為禾谷絲核菌以及立枯絲核菌,禾谷絲核菌適合在5~35 ℃的環境下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20~25 ℃;立枯絲核菌適合在15~35 ℃的環境下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25~30 ℃[1]。田間防治研究表明,當溫度超過15 ℃有助于病原菌生長繁殖,在5月上旬日均溫度超過30 ℃時是發病高峰期。
紋枯病連年發生最主要的原因是田間菌源充足。紋枯病病菌寄主范圍較廣,除為害小麥外,還寄生在玉米、大豆、花生以及部分雜草中,并且病菌通過菌核方式可以在土壤或者病殘體中越冬和越夏。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快速,會產生大量秸稈,傳統的處理方式是焚燒,隨著國家環境治理力度加大,利用秸稈還田技術,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同時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但有些小麥種植地區秸稈還田不徹底,無法將秸稈深埋到土壤中,加之秸稈粉碎和處理不徹底,秸稈中的病菌會進入土壤中,為病菌越夏和越冬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小麥種植中,沒有控制好播種時間,播種太早會增加分蘗量,染病概率上升;沒有控制好小麥播種量,會導致田間種植密度過大,通風透光性不好,為病菌滋生和蔓延創造了條件;播種深度控制不科學,造成小麥出苗率低和長勢弱,導致抗病能力下降;沒有做好田間施肥管理工作,有些種植戶過度依賴化肥,不重視施用有機肥料,加之氮磷鉀肥搭配不合理,使植株抗病能力下降,也為小麥紋枯病流行創造了有利條件;長期在同一塊田地種植小麥,導致土壤菌核量增加,菌源積累導致發病。小麥紋枯病是一種土傳病害,帶菌土壤和病殘體是主要傳播媒介,不科學的農事操作和灌溉都會引起病菌的傳播和擴散;黏土壤透氣性較差,降水后排水不暢會造成病害流行;種植戶沒有掌握小麥紋枯病最佳防治時機,不重視田間檢查,錯過了最佳用藥時期,加大了紋枯病的為害程度。
小麥紋枯病是由禾谷絲核菌和立枯絲核菌引起的一種土傳真菌性病害,在我國小麥主產區都有出現,傳播速度快且為害范圍廣。病原菌會在土壤或者病殘體上越冬或者越夏。該病害菌除了會為害小麥之外,也會為害玉米、高粱、水稻等農作物,感染一些禾本科雜草,包括狗尾草和蟋蟀草等。病菌對外部環境的適應能力比較強,尤其在干燥土壤中能夠存活6年,在水中能夠存活6 個月。溫度為16~20 ℃、濕度為85%~95%的條件有利于病菌傳播和擴散,在pH 值為5.4~7.3 的環境中有利于菌絲生長,氣候干燥和溫度高不利于菌絲生長,能夠對菌絲起到抑制作用。小麥出苗期至拔節抽穗期會出現小麥紋枯病。小麥出苗后菌絲會直接接觸接近土壤的小麥葉鞘部位,在3 葉期前會出現明顯的病癥。如果初冬時節溫度偏高,會造成病菌侵染,加重病情,造成小麥苗枯黃甚至死亡。冬季溫度降低后,病害的傳播和擴散速度下降。在小麥越冬返青后,病菌會隨著氣溫升高而逐漸傳播和擴散,從而加重病情。在小麥拔節抽穗期,莖稈會出現淺褐色病斑,病斑逐漸增大,并且隨著莖壁擴散蔓延,造成莖壁壞死。
2.2.1 越冬前感染期
土壤中的病菌源會導致小麥播種萌發后地下幼苗的根部和幼芽受到感染。幼苗3 葉期前后開始出現病斑,因為冬季溫度較低,在冬季前發病速度較慢,發病率約在10%以下,如果播種過早,麥苗生長快,但會出現弱苗,發病率為10%~20%。如遇暖冬,在溫度和濕度適合的條件下,侵染速度加快,患病植株增多。該時期主要侵染葉鞘部位,發病部位主要集中在土壤附近或者略高于土壤處。如果是冬季染病的植株,隨著病情的擴散或治療不及時會使小麥出現白穗。
2.2.2 春季氣溫上升期
如果春季平均氣溫為13 ℃左右,病菌逐漸活躍,在氣溫逐漸回升后,小麥返青拔節期是旺長期,也是病菌活躍期,對幼嫩莖葉組織的為害較大,如果濕度和溫度條件適合,會直接導致病菌傳播和擴散。
2.2.3 發病高峰時期
小麥拔節后孕穗期是發生小麥紋枯病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該時期植株生長旺盛,導致病菌傳播速度加快,并且逐漸向上發展,為害莖稈,出現白穗,影響小麥產量。
2.2.4 紋枯病逐漸穩定的時期
小麥抽穗后莖稈組織逐漸老化并且變硬,不利于病菌入侵和擴散。但如果已經是受害的小麥,病菌直接由表層進入莖稈部位,為害嚴重,遇到風雨天氣易倒伏,直接影響小麥產量和質量。
紋枯病在小麥生長發育的各個階段都會出現,不同時期的為害癥狀不同,主要癥狀為爛芽、花稈腐爛、穗部枯萎和倒伏等,嚴重時會造成小麥死亡,其中葉鞘和莖稈部位染病較多。一旦小麥苗染病,出現病苗和死苗,在苗期會感染根莖和葉鞘。發病初期,葉鞘上會出現淡黃色斑點,之后逐漸變為梭形黃褐色病斑。隨著病斑擴大,顏色逐漸變深,開始向莖稈部位蔓延,直接造成莖基部、莖節腐爛,導致幼苗猝倒和死亡。病菌入侵根部后,幼苗根部遭到破壞,根部表現為褐色,輕則病苗能夠長出新根,重則病苗逐漸死亡,地上部分植株矮小。在小麥返青后發病概率逐漸增加,主要出現在下部葉鞘部位,患病部位中間呈灰白色、邊緣呈淺褐色,出現云紋狀病斑,嚴重時病斑相連,溫度、濕度適合逐漸向上擴展蔓延,小麥莖稈會出現梭形病斑[2]。
1)選擇抗病能力強的小麥品種。小麥紋枯病直接受品種特性的影響,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和種植條件選擇抗病能力強的小麥品種。從小麥種植情況來看,龍輻麥7 號和龍麥26 號的抗紋枯病能力較強,可大范圍應用和推廣,能夠減少紋枯病的發生,降低防治成本。為此,技術人員應該加大對抗病性強品種的研發力度,重視研究抗病基因,培育出更多抗紋枯病能力強的小麥品種。
2)科學輪作倒茬。不能多年種植同一種農作物,禁止連作小麥,可以選擇春小麥和夏大豆輪作,或選擇冬小麥和夏玉米輪作,減少田間菌源數量。
3)土壤處理。小麥紋枯病與田間菌源量有直接關系,可堅持深耕或者旋耕的整地方式,可利用機械設備,如大型拖拉機或者伸縮機械設備,將深度控制在20~25 cm,把土壤中的病菌翻到地表,通過陽光暴曬滅殺病菌,提高勞動效率,降低小麥紋枯病的發生概率。
4)藥劑拌種。在小麥播種前,可以選擇專用的殺菌劑包衣處理種子,能夠減少越冬病菌,目前比較常見的種衣劑包括4.8%苯醚·咯菌腈懸浮種衣劑。選擇2.4%苯醚甲環唑+2.4%咯菌腈,用量為20~30 mL,兌水100~150 mL,拌種10~15 kg,在預防紋枯病的同時還能預防其他土傳性病害;選擇12.5%硅噻菌胺懸浮劑3 000~4 500 mL/hm2,能夠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選擇6%戊唑醇懸浮種衣劑30~45 g,拌種100 kg,可降低小麥紋枯病發生概率。
5)科學播種。要控制好播種深度,控制在3~4 cm,播種太淺不利于保墑,容易造成土壤表面失去水分導致苗枯、苗弱、苗黃、死苗;播種太深會造成種子汲取過多營養物質,會出現秧苗細弱的情況,增加紋枯病的發生概率。
6)合理密植。當前采用播種機播種具有下種均勻和播種深淺一致的優點,是主要的播種方式,有利于苗全和苗壯。行距為15~16 cm,每播幅預留20 cm 寬行,旱地播種量為112.5~150.0 kg/hm2,水澆地播種量為187.5~225.0 kg/hm2,如果播種期提前1 d,播種量減少7.5 kg/hm2,如果播種期延遲1 d,播種量增加7.5 kg/hm2。發病嚴重的地塊可以稀植,能夠提高田間通風透光性。在播種后,覆土后鎮壓,有利于保墑,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7)科學施肥。利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堅持因地制宜的施肥原則,應該合理搭配施用氮肥,但不能過度依賴氮肥,可適當增施磷、鉀肥。在小麥拔節期追肥,控制好氮、磷、鉀肥的施用比例,提高玉米抗病能力。要做好田間濕度管理工作,降水后要及時排水,發現田間干旱要控制好灌溉量和灌溉頻率,做好水肥管理工作能夠減少紋枯病的發生,保證小麥健康生長。
8)科學灌溉。合理灌溉可避免小麥徒長,提高抗病能力。科學灌溉還可避免田間濕度過大。雜草是小麥紋枯病病原菌的主要宿主,要做好雜草清理工作,提高田間通風透光性,破壞病菌生長環境,防止病原菌積累。科學灌溉能保證土壤干燥,破壞小麥紋枯病繁殖環境,降低紋枯病發病概率。
9)預防晚霜凍害。做好小麥田間管理工作,建立科學的排水和灌溉系統,保證排水和灌溉暢通。春季要做好中耕工作,目的是促進小麥秧苗健康生長。如果春季有寒潮,應結合天氣狀況適當灌溉,減少因為低溫和凍害所造成的不利影響。
在小麥返青期,病菌會迅速擴散和蔓延,是小麥紋枯病高發期,要及時對葉面噴灑藥劑進行防治,可選擇12.5%烯唑醇300~450 g/hm2或者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 200~1 500 g/hm2,兌水450~600 kg/hm2后均勻噴霧防治,每隔7~10 d用藥1 次,要輪換交替用藥,并且對準發病部位均勻噴灑,避免漏噴[3]。需要注意的是,未經拌種處理的小麥田塊,每隔7~10 d 用藥1 次,連續用藥2 次,能夠控制疫情傳播和擴散。
小麥孕穗期,一旦發現紋枯病,要重新噴灑1 次藥劑,防止病害傳播和擴散。適當增加用藥量,保證藥液均勻噴灑在葉片部位,控制紋枯病病菌擴散。施用藥物時,切不可擅自增加或減少藥物劑量,以免影響防治效果。
選擇對紋枯病有一定作用的新型藥劑,當前在實際生產中應用芽孢桿菌B3,小麥播種前可以噴灑5%井岡霉素水劑,之后堆悶處理種子,能夠取得很好的預防效果。
在小麥生長過程中出現紋枯病,可以選擇井岡霉素600 倍液等生物殺菌劑,對準患病部位噴霧防治,每隔14 d 用藥1 次,連續用藥2~3 次,能夠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4]。
在小麥任何生長階段都會出現紋枯病,應選擇有效和省力的防治方法,小麥返青期和拔節期幼苗較弱,藥劑防治很關鍵,應對準小麥莖基部噴灑,可增加小麥產量。此外,小麥莖稈高、葉片大噴灑時費時費力,防治效果較差。
加大對抗紋枯病、優質、高產小麥品種的研究力度,做好土壤和種子消毒工作,采用科學的田間管理措施來提高小麥抗病性。植保部門應分析紋枯病的發生趨勢,結合當地天氣變化發出預警信息,指導種植戶防治。派遣專業技術人員監測小麥生長情況,一旦發現該病害要落實防治對策[5]。
小麥紋枯病是小麥生長過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是一種真菌性土傳病害。引發紋枯病的原因有多種,要根據具體的發病原因,分析流行特點和規律,加大對農業防治技術的宣傳和推廣力度,發現該病害后及時用藥噴灑防治,減少種植戶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