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妍 高晉敏 吉林大學體育學院
隨著中國國際化步伐日益加速,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現如今,正處于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新時代,拔尖人才培養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因素也是大勢所趨。是否擁有創新性的高端科技人才是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政治地位的重要體現,一個國家的發展前景與拔尖人才密切相關。各個國家也針對實際情況制定了其特有的拔尖人才培養模式并加以實施。
什么是拔尖人才?美國心理學家斯滕伯格首先提出了"五角內隱理論",該學說從卓越標準、產出標準、稀缺標準、展示標準、和社會價值五大方面,為定義拔尖人才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1]。拔尖人才應該是具備創新、技術、管理等多種能力的復合型、多領域人才。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廣闊的國際視野、較強的實踐能力和良好的綜合素質[2]。
但教育是人才培養的根本,學校是塑造人才的搖籃,所以近年來我國不斷提高教育水平,建設世界一流高校。各高校也制定了適合其自身的拔尖學生培養方案,致力于培養出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創新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的拔尖學生,助力國家拔尖人才培養計劃。
國外的體育素養即指“Physical Literacy”,該概念最早是由英國學者Whitehead 在學術層面提出的,當時在歐美國家引起了眾多學者的關注和探討[3]。
起初該概念的提出是為了解決由于人群健康體制水平下降而引發的諸多社會問題,如發達國家超重率肥胖率過高,長期久坐導致兒童青少年以及成年人慢性病發病率增長,學校體育教育中注重競技體育而造成的公平失衡導致的人民健康以及社會經濟問題等。所以,該概念的提出是Whitehead 基于對體制健康、主觀認知、社會情況等多個維度的分析針對人的身體活動提出了新的概念和思考。Physical Literacy 指理解和掌握人體在整個生命活動過程中從事適當體育活動,并保持基本運動水平所需要的身體能力、動機、信心和體育知識。本質上來說,是指“人的一生中維持人體活動所需的綜合能力”。
我國對體育素養的研究開始于20 世紀80 年代,1896 年張承云、楊新泰[4]兩位學者在探討中醫學體育鍛煉問題時首次提及了體育素養,指出:體育素養的研究應從體育鍛煉方式、體育運動處方、體育鍛煉方法、體育知識技能四個維度展開,由此開創了我國在體育素養研究領域的先河。賴天德[5]曾與1990年指出,體育素養培養應包括體育鍛煉的基本能力和體育美學的鑒賞能力。余智[6]在總結前人研究結果并結合《辭海》《現代漢語辭典》在《體育素養概念研究》一文中指出,體育素養除了遺傳因素外,在后天教育下產生的身體素質、體育理論水平、體育行為、體育道德和體育美學的全面修養與素質。這一觀點的提出被后人廣泛接受并采納。陳思同[7]將國內國外體育素養研究手段進行比較,歸納得出:體育素養是遺傳因素外,在后天環境影響下,人們在不斷適應社會變化過程中所產生的運動水平、運動技術、運動基礎知識、健康意識。
綜上所述,我國的體育素養是指,基于先天父母遺傳等自然因素的影響,綜合了由后天的體育教育和環境影響形成的各種體育品質、體育精神、體育知識的多方面素養;其具體通過身體素質水平、體育意識、體育行為、體育技能、體育知識和體育道德六個方面進行體現。
過去二十年是社會經濟、科技創新飛速發展的時期,世界各國高校基于自身發展的需要以及競爭壓力,紛紛開始重視拔尖學生的培養。國外對拔尖學生的培養模式主要采用榮譽教育和精英教育[8],是專門針對優秀學生群體,幫助其成為精英人才的個性化培養模式??傮w來說,就是甄別遴選出優秀學生,在師資配備、住宿環境、課程設置、獎學金評定等多個方面提供特殊的政策,助力國家拔尖人才培養計劃。
20 世紀初葉,美國作家弗萊克斯納提出自己關于優秀拔尖學生培養的看法,他指出,大學應培養出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強烈的好奇心以及頑強社會適應能力的精英人才[9];20 世紀20 年代美國部分高校創設榮譽學院,開始探索榮譽教育;20 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高等教育逐漸系統化、組織化,先后成立了大學間優異學生委員會(ICSS)和全國高校榮譽教育理事會(NCHC);20 世紀80 年代,美國啟動了“2061 計劃”,提出要培養具有高素質和科技創新能力的拔尖人才。
20 世紀90 年代以來,日本也掀起了建設一流高校,培養拔尖人才的熱潮[10][11]。1995 年,日本頒布《科學技術法》,強調科技創新建設國家,并著手開始“COE 基地建設計劃”的初步探索;2002 年實施“21 世紀COE 計劃”重點資助國立、私立大學尖端學科,推動其獨特個性化發展,研究成果更具有國際競爭力。2007 年2 月,日本政府發布了《創新25 戰略》,強調創新性,開展創新改革,推動日本經濟持續發展。
韓國的經濟實力崛起與社會的發展,也歸功于教育事業的改革[12][13][14][15]。1999 年韓國政府基于提高國家影響力的考慮制定并頒布了《英才教育振興法》,構建新的教育體系,大力發展英才教育;為規范教育模式,韓國政府分別與2002 年、2007 年頒布了《英才教育振興施令》和英才教育振興修訂計劃,成立了英才教育中心和英才特殊學校,其中還特別強調了體育領域中的英才教育培養,目的就在于實施與學生素質和能力相匹配的教育,通過不同層面的教育實現學生的自我價值并能夠致力于國家和社會的發展。
早在1988 年,我國就有學者提出了有關拔尖學生培養的思考,但直至2009 年之后,我國才真正開始拔尖學生培養模式的研究。“為什么我們的學校培養不出優秀人才?”2009 年錢學森之問引起中國人民深刻思考。同年,我國開始著重拔尖人才的培養,教育部隨即啟動了拔尖學生培養計劃,目標是培養出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五大基礎學科的未來科學家[14],該計劃的提出與實施,為我國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參考。隨著科學技術、經濟的不斷發展,2015 年,為更好培養拔尖人才,國務院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把國家人才培養作為最基本的建設任務之一。2018 年發布了《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 的意見》,強調經過五年的努力,我們將建設國家高水平青年人才培養基地,強化使命感,注重教師指導,創新學習方式,推進科教融合,深化國際合作[15],選拔一批核心學科優秀拔尖人才。
學校是人才培養的基地,所以我國關于拔尖人才的培養,也著重于各大高校。通過數年的實踐,我國在借鑒學習國外拔尖學生培養的課程設置、經驗實施、通才教育模式的過程中,不斷改革并創新了獨有的拔尖學生培養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2006 年中國科學院建立的“四所一系”模式;由中國科技大學和中國科學院聯合創辦的“華羅庚數學與科技人才班”常被稱為華羅庚班;北京大學于2001 年設立了“元培學院”,該計劃將“夯實基礎、弱化專業、因材施教、過渡性培訓”作為指導大學教育改革的政策;南京大學以匡亞明先生命名的致力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甘高素質、創新型一流人才的匡亞明學院;以及浙江大學為特別培養優秀本科生設置的竺可楨學院模式。
如表1 所示[16],隨著社會科技經濟發展,當前,國外有關拔尖人才的培養方式的側重也有所轉變,但在拔尖人才培養的同時,如何甄別拔尖人才,以及關于拔尖人才評定的方式與標準,仍然存在爭議。如拔尖人才是天賦領先還是注重后天培養;是否以智商測定值為唯一評價標準;異質性課程能否有效刺激拔尖人才成長;對拔尖人才的評價應該是專業領域還是通用領域;未來要以何種體系該如何轉變才能適應拔尖人才的培養等等。雖然,國外諸多教育者提出了關于拔尖人才選拔和培養模式范式的創新,但仍有根本性問題存在,且國外的拔尖人才選拔多停留在智力和智商標準,缺少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層面的培養體系。

圖1 國外拔尖人才培養方式轉變
我國與國外拔尖人才培養現狀大體相同,從現如今我國的拔尖人才培養模式來看,很大部分上仍傾向于通過學生的平時成績、考試成績以及科研成果等選拔和評價學生。因此,學生承受較重的學業壓力,學校更注重升學率,往往忽視了體育素養的培養。
國外體育教育和競技體育是一脈相承的[17],所以競技體育從學校中來,并沒有中國式的體校,更加注重通才教育。即利用學生的業余時間,通過社團活動,體育俱樂部等模式,培養學生的體育素養。雖然國外不斷強調體育與教育的結合,且諸多教育者提出了關于拔尖人才選拔和培養模式范式的創新,但拔尖人才選拔仍大多停留在智力和智商標準,尚未在體育領域落實完整的培養體系。
學生是體育素養培養目標的體現者,我國體育素養的本質功能是充分發展學生的體質,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使學校重視學生基本運動能力的培養。但在中國的應試教育,以及“一考定終生”這些固化思維的影響下,學校往往過于注重學生的文化素養,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忽視了體育素養的培養。目前,我國的拔尖人才培養體系也尚未與國際前沿完全接軌,尚未落成有關拔尖人才的體育素養培養的完整體系。
參照現有文獻中關于國家拔尖人才培養和體育素養本質特征的闡述[18][19][20][21],以及《教育部關于完善教育標準化工作的指導意見》(教政法[2018]17 號)素質教育與體育改革密不可分。針對拔尖學生體育素養的培養體系應當從體育素養培養體系的裝備需求、體育素養培養體系的信息化建設、體育素養培養體系的課程設置、體育素養培養體系的督導評價、體育素養培養體系的師資隊伍建設以上五個維度展開。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深化體教融合的教育目標,助力國家拔尖人才培養計劃,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通過對拔尖學生體育素養培養現狀的分析整理得出,現如今我國拔尖學生培養已具備較為完善的體系,各高校也針對其拔尖學生制定了特殊的人才培養方案。但在學校教育過程中有關拔尖學生體育素養的培養方面仍有待加強。因此,為培養出五育并舉的拔尖學生,助力國家拔尖人才培養計劃,我國在學校教育過程中,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建立多維人才評價體系,使學生確立體育素養概念和終身體育意識,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從而培養出具有社會責任感,國家使命感,能夠致力于社會建設和國家發展的優秀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