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第二個結合”視域中新的文學觀及其學術意義

2024-01-25 10:55:08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文化

泓 峻

今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從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論證了“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意義,并就“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進行了深入的闡釋,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①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年第17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第二個結合”的論述,不僅蘊含著一種新的文化觀,同時也蘊含著一種新的文學觀。人們常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以此表明文學與時代潮流之間的呼應關系。其實在許多時候,是因為先產生了與某種時代潮流相呼應的新的文學觀念,才促成了一個時代新的文學面貌。而且,一種順應了時代朝流的新的文學觀念一旦產生,也會對文化學術產生巨大的影響。“第二個結合”視域中新的文學觀,也必然會給當代中國的文學理論研究與文學批評帶來深刻的變化。

中國當下的文學,在許多場合還經常沿用“新文學”的稱謂。這表明當下的中國文學仍然自覺地將自己視為100多年前在新文化運動中誕生的現代白話文學的延續。這樣的理解有它的合理性,因為在文體形態上,新文化運動中形成的新詩、新小說、新戲劇及白話散文仍然制約著當下作家的文體想象,構成當代創作很難逾越的形式規范。然而,當我們講當下的漢語文學是對100年前形成的現代白話文學的延續時,可能還同時意味著對一種更為內在的文學觀念上的認同。這種文學觀念建立在“新”“舊”文化對立的基礎之上,體現在文學上,最重要、最核心的是文言與白話的對立,以及中國古典文學傳統與漢語文學現代傳統的對立。在這種文學觀念觀照下,當下的漢語文學被看成與中國傳統文學的主流——文言文學決裂之后的產物,而100年來中國文學的發展,被認為主要得益于外來文學的影響。正是在這種文學觀念影響下,100多年來,漢語文學界對以西方為主的外來文學的介紹,尤其是對國外文學新潮作家的介紹,并不僅僅被認為是建構外國文學史的需要,而且還被當成借以引導中國文學不斷超越自己的必不可少的工作。而要面對當代文學展開批評與研究,則需要熟練地掌握西方文論話語,需要有世界文學的眼光,把握世界文學創作的潮流與趨勢。在中國出現的一種文學創作傾向的價值,往往需要在外來的文學中找到其存在的根據,并用來自國外的文藝理論概念去對它進行命名與闡釋。離開了像古典-現代、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征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新寫實-新歷史-新感覺這樣的一組組外來的概念,我們幾乎無法言說對于當下中國文學的經驗。

然而,這一文學觀念卻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首先,把這一圍繞文言與白話的對立、中國古典文學傳統與漢語文學現代傳統的對立建立起來的文學觀念用于觀察新文化運動之后的漢語文學創作的實際情況,就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實際上,“新文學”建立之前,“舊文學”也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存在,它同時包含了白話文學與文言文學兩個部分。另外一個文學史的事實是,新文化運動之后的漢語文學,也仍然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存在,在現代白話文學迅速發展的同時,舊的文言文學一直存在著。發端于1917年的“文學革命”,是以白話詩歌為突破口的,而恰恰是在詩歌領域,舊體詩詞的寫作百年來一直沒有停止過,而且其作者相當廣泛,甚至相當一部分倡導新文學的十分重要的作家,如魯迅、茅盾、郭沫若、胡風等等,在從事新文學創作的同時,也都作舊體詩。1941年的時候,延安還曾成立了一個寫舊體詩詞的“懷安詩社”,參與者有林伯渠、謝覺哉、吳漢章、董必武、朱德等一批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即使在毛澤東召開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后,這個詩社仍然十分活躍,而且得到了毛澤東本人的支持。如果認真統計起來,新文化運動以后舊體詩詞寫作的數量應該是相當可觀的。然而,在新舊對立的文學觀念影響下,從新文學誕生一直到現在,數不勝數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當代文學史著作,對以舊體詩詞為代表的傳統形式的文學創作的存在,大多采取了視而不見、忽略不計的策略,它使得1917年之后現代白話之外的漢語文學創作,除極少數出自著名政治人物(如毛澤東)的作品之外,絕大多數都處在一個十分灰暗的地帶,得不到現代、當代文學研究主流群體的關注,因此也就不能得到客觀的認識與評價。

其次,即使是新文化運動之后形成的中國的“新文藝”,在不同程度上“西化”的同時,也仍然沒有失去其民族身份,從而無論是其內容還是形式都與中國古典文藝傳統與文化傳統保持著聯系。以文學而論,雖然在文體層面,現代白話詩歌、小說、戲劇乃至于散文都深受西方的影響,但其使用的現代漢語作為漢語的一種形態,語音、詞匯、語法、修辭都是在古代漢語的基礎上形成的,仍然與古代漢語保持著同質性,從而與西方語言之間存在著類型學上的差異。這種差異,為使用現代漢語的現代文學(包括翻譯到漢語中的外國文學)的“西化”設置了一道不可能逾越的文化界限。而且,包括漢語新詩在內的現代白話文學在不斷走向成熟的過程中,也不斷地從中華民族自身的文學傳統與文化傳統中吸收營養。中國抒情文學重感興、敘事文學重寓言性表達與春秋筆法的傳統,在許多現代、當代優秀作家的作品中都有所體現。這種基于漢語文學傳統而生成的文學經驗,無論是用來自西方的比喻、象征這樣的概念,還是寫實、典型這樣的概念,都無法完整準確地加以傳達。其實,外來的文學觀念,在落實到中國現代白話文學寫作中的時候,經常會被中國自身的文學傳統所改寫。因此,盡管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中國就在倡導西方的自然主義、寫實主義文學觀,但20世紀中國的敘事文學,仍然與中國自己的史傳傳統保持著內在的聯系,一種基于中國史學實錄要求而形成的文學真實觀,與西方基于本質主義哲學傳統形成的文學真實觀之間,始終存在著錯位。而當我們用西方的現實主義理論談論中國的敘事文學寫作實踐時,其間細微的,然而又是十分重要的差別,往往會被遮蔽。①參見泓峻:《文學敘事通向歷史的兩條不同路徑——論中國文學“史傳傳統”與西方寫實傳統起源語境與理論旨趣的差異》,《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

然而,在“新”“舊”對立的文學觀影響下,人們往往更多注意到的是中國現代白話文學與中國古典文學傳統疏離的一面,對“新文學”與傳統文學關系的關注與研究則遠遠不夠。而且,文藝觀念上的這種局限性,也使百年來現代白話文學與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漢語寫作傳統的對接始終難以深入。“第二個結合”的提出,則為反思這一文學觀念,重建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文化主體性,促進現代白話文學與中國古典文學傳統的深度融合,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理論支點。

正如有學者所說:“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盡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末缺席,但我們的認識長期停留在‘一個結合’。”②黃凱鋒:《“兩個結合”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原創性貢獻》,《社會科學》2022年第4期。形成這種理論盲區的很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充分認識到“第二個結合”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積極意義。而更為內在的原因,則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認識不到位。這與新文化運動中形成的激進的反傳統文化的態度始終沒有得到徹底的反思與清理有關。這種狀況,不僅制約著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的深度,影響著人們對自身文化傳統的信心,同時也限制了中國文學現代性探索的歷史視野與文化視野。因此,習近平總書記以黨的最高領導人的身份,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談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路徑問題時,第一次提到要同時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的確是完成了一次重大的理論突破,把這一理論突破放在新文化運動以來的百年歷史中進行觀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已經形成了一種新的,更加成熟、理性與辯證的傳統文化觀。接下來的三四年時間里,習近平總書記又在多個場合就“第二個結合”問題發表重要講話,使之成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特別是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從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高度,論證了“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意義,并特別指出,“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①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年第17期。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論述,廓清了許多模糊認識,對于思考當代中國文學的許多問題,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第二個結合”蘊含著一種新的文化思想,明確了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為現代白話文學的出場奠定了思想基礎的新文化運動,也是從如何對待本民族的傳統文化這一問題入手的,兩者之間的差異引人注目。在黨的20大報告中,習近平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②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20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8頁。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又從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幾個方面對中華文明的突出特點進行了系統的總結論述,強調中華文明具有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文化主體性與旺盛生命力,“只有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③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年第17期。將這些論述與100多年前新文化運動發起者胡適、陳獨秀等人對傳統文化的激烈批判與否定相比,反差十分強烈。當然,在20世紀初期,為了反對當時政客們的復辟行為,打破舊的文化觀念對人們思想的束縛,推動中國社會的變革,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對傳統文化采取激進的批判態度有其合理性與必要性。但是,100年后的今天,當中華民族的歷史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綜合國力顯著提升之后,如何確立文化的主體性,建立起對自己民族文化的信心,便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國共產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中華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④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年第17期。因此,對新文化運動中形成的,已經成為我們確立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認同的障礙的反傳統的文化觀進行深刻的反思,徹底的清理,就顯得十分必要。

如果說在新的歷史條件下,100年前在新文化運動中形成的激進的反傳統文化觀必須被反思并加以超越的話,那么建立在新文化運動基礎上的新舊對立的文學觀念,也必須被反思與超越。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與發展座談會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⑤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年第17期。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種人類文明新形態,之所以能夠賡續古老文明,在創新中保持中華文化的連續性,就是因為有“第二個結合”的存在。中國現代文學正是伴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展開而展開的,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說:中國現代文學也應該是賡續中國古老傳統的文學,而不是消滅古老傳統的文學;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文學,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文學;是文明更新的結果,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

上述判斷并非僅只是一種價值判斷與應然判斷,它同時也是一種事實判斷。而能不能看到中國現代白話文學與中國自身文化傳統的連續性,取決于觀察者是否有發現這種連續性的眼光。新文化運動中產生的新文學,從發起者主觀意愿講,的確是要反傳統的,他們決心要與中國的文學傳統與文化傳統決裂,創造出全新的文學,再造新的國民精神,于是喊出了“孔教與共和乃絕對兩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廢其一”,①陳獨秀:《復辟與尊孔子》,《新青年》第三卷第六號,1917年8月1日。“今日之中國,當造今日之文學,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等激進的口號。②胡適:《文學改良芻議》,《新青年》第二卷第五號,1917年1月1日。在這些明確的主張下,相對于之前的中國文學,現代白話文學從形式到內容的變化是十分明顯的,其對國外新的思想資源與文學資源的借鑒也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現代白話文學一定能與傳統完全割裂。文學主張與文學姿態是一回事,實際達到的效果是另外一回事。實際上,現代白話文學要與中國自身的文化傳統與文學傳統徹底地切割,就好像一個人想要揪起自己的頭發離開地面一樣,是根本不可能的。而由于后來大多數研究文學史的學者接受了新文化運動中形成的激進的文化觀,把傳統文化視為負面的、影響中國文學現代性展開的因素,因此很容易對現代白話文學中存在的傳統文化的影響采取排斥的態度,或者干脆對傳統文化影響的存在視而不見。“第二個結合”的提出,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看待現代白話文學的眼光。在“第二個結合”的視域中,現代白話文學與傳統文化的關聯不再被視為對中國文學現代性的否定,傳統文化成為中國文學現代性的文化底蘊,代表著現代白話文學與中國式現代化的血脈相連的關系,因此,不僅其價值意義被重新定位,其被遮蔽的狀態也會變得澄明。

“第二個結合”的提出,建立在充分的文化自信的基礎之上,為中國人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尋找到了文化上的支撐點。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座談會上強調,“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那么,中國文學研究者的文化自信,也應該表現為立足中國文學的歷史實踐與當代實踐,用中國文學的道理總結好中國文學的經驗,把中國文學的經驗提升為中國文學的理論,實現文學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對照我們的文學研究,就會發現其實際狀況離這種要求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應該說,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展開的一個重要領域,中國文學的創作實踐并沒有失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涵養,割斷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血脈聯系,但我們的文學理論,在建構屬于自己的話語體系方面成績卻很不理想。對此種缺失,學界也曾有所意識,20世紀90年代還曾試圖通過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性轉化解決當代中國文學研究與批評的“失語癥”問題,但實際效果并不明顯,西方話語在中國當代文論中的主導地位并沒有被動搖。許多時候,我們仍然在照搬外國的理論解釋中國文學的問題。

要把當代中國文學的經驗提升為中國文學的理論,首先要求我們把現代白話文學放在中國自身2000多年的文學傳統中去重新加以認識與評價。以往,我們經常把中國當下的文學,乃至于整個現代白話文學,都放在世界文學的座標上去認識與把握,看到的多是中國某位作家、某一個文學流派、某一種文學現象與國外作家、國外文學流派與文學現象之間的關系。比如,我們在詩人郭沫若身上尋找到了歌德的影響,在“十七年”文學中尋找到了蘇聯文學的影響,把莫言稱作魔幻現實主義作家,把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壇上的紀實文學創作潮稱作“非虛構寫作”。這種觀察問題的角度雖然都有文學史的某些根據,但我們往往忽視了問題的另外一面,那就是許多文學現象,也是可以拿到中國自身的文學傳統中加以認識的。斯洛伐克學者瑪利安·高利克在他的《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發生史》一書中就認識到,影響郭沫若五四時期詩歌創作與文學批評的“天才”這一觀念,“開始形成時,不是憑借于康德和克羅齊,他思想中的中國根源可以追溯至莊子”。①瑪利安·高利克:《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發生史》,陳圣生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第30頁。就“十七年文學”而論,來自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理論的確對它有直接的影響,但“十七年文學”中濃厚的理想主義情懷,則更多地與中國的“革命的現實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這一口號有關,而這一口號之所以在中國產生,則與中國古典文學一直推崇的抒情傳統有直接的關系。關于莫言小說離奇夸張的情節設計與敘事風格形成的文化根源,一些批評家,包括莫言自己,也強調過蒲松齡的影響。至于非虛構寫作,只要你將中國作家的作品與國外的非虛構寫作比較一下,就會看到其間巨大的差異,而以真實的人與事為依托進行寫作的傳統,不僅可以跟中國之前的報告文學傳統對接,而且可以跟深受中國史傳傳統影響的古典文學敘事傳統對接。

把中國的現代白話文學放在中國2000多年文學傳統中去認識,不僅意味著去發掘二者之間曾經被人們忽視的聯系,同時也包括從文化傳承的角度,去總結百年來白話漢語文學的得失,從而為未來的漢語文學寫作尋找方向。盡管現代白話文學沒有,也不可能徹底割斷與中國文學傳統、文化傳統的聯系,但是,白話與文言、傳統與現代相對立的文學觀念,也確實使中國現代白話文學與中國自身的文化傳統與文學傳統之間深層次的融合始終存在著障礙,從而限制了中國20世紀文學的文化厚度與歷史深度。“第二個結合”的提出,則為破除“新”與“舊”和“文”與“白”的對立,建立一種更具包容性的漢語文學觀念,促使漢語文學的現代形態與傳統形態共生共融,相互促進,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撐。從這個意義上講,“第二個結合”也將給文學研究帶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

就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而言,要與中國自身的文學傳統打通,就必須破除長期以來對西方文論的迷信,以及對西方理論話語的依賴。西方許多影響很大的文學理論,放在特定的語境中,都有其深刻合理之處,介紹到我國之后,對我們認識與思考自己的文學問題也有很大的啟發。但是,在運用國外的各種文藝理論觀照中國的文學現象時,我們往往會忘掉其所生成的語境與中國語境之間的差異,忽視中國文學自身的特殊性。中國的文學理論在20世紀經歷了兩次比較大的“西化”浪潮,一次發生在現代白話文學建立之初,一次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而且,第二次“西化”浪潮聲勢更大,對今天的影響也更直接。外來的理論在很短的時間里大量涌入,人們卻沒有時間消化;那些理論的涌入曾經導致中國當代文論話語新名詞、新概念泛濫,但人們對問題的討論卻常常流于表面,難以深入。而且,許多西方理論在中國存在“水土不服”的問題,中國當代文論界對這些理論的熱炒,很容易使文藝理論研究脫離中國現實,讓一些論題在中國成為“偽命題”。更為嚴重的問題在于:當外來理論的引介成為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研究者的主要工作時,很容易造成思維的惰性,使得中國當代文論研究不再習慣于提出自己的問題,形成自己獨特的表述,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文論范疇,放棄把中國文學的經驗提升為中國文學理論,用以指導中國文學實踐的努力。

黨的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強調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并指出要“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①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16年5月18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 05/18/c_1118891128_3.htm。這一切,已經為“第二個結合”的提出奠定了思想的基礎。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研究的情況也已經開始有所改變。特別是張江教授以“強制闡釋”這一概念為突破口對西方文論進行了富有學理性的批判。在這個過程中,張江還寫出了《“理”“性”辨》《“解”“釋”辨》《“衍”“生”辨》《“通”“達”辨》等文章,把他對中國闡釋學思想的發掘工作進一步展開。在這組文章中,作者通過訓詁學的方法,令人信服地說明了中國古代闡釋學的不同路徑、內在精神、哲學智慧怎樣包含在幾組漢字的字義之中,由這幾組漢字的本義生發開去,形成了層次豐富、內容深刻、對當代闡釋學極具啟發性的闡釋學思想。張江甚至還提出了建立“訓詁闡釋學”的構想,希望“充分發揮訓詁學與闡釋學各自的優勢,互為根基,互為支撐,互為動力,為闡釋學的發展奠定可靠的中國基礎”。②張江:《“訓詁闡釋學”構想》,《學術研究》2022年第12期。這種努力,代表了在新的歷史語境中,中國的文學研究者學術主體意識的回歸。

然而,中國學者文學研究精神上的獨立,學術主體意識的重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以往的文學理論研究與文學批評中,強調的多是西方文學史知識、文學理論知識與文學批評方法的學習與訓練。這給人一種錯覺,即對于從事文學理論研究、文學批評寫作,甚至是現代白話文學寫作的人而言,中國古典文學素養、傳統文化知識似乎是可有可無的。而在“第二個結合”的視域中,當我們試圖借助中國自身文化傳統資源的開掘,尋求話語的轉型與理論的突破,重建中國當代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的主體性時,并不是僅僅靠觀念的轉變就可以實現的,這種努力要想取得成功,同時還需要研究者知識背景的轉換。而知識背景的轉換將是一種更為深刻的改變,決不是一朝一夕間就可以實現的,它需要學者付出很多的時間與精力,甚至需要從文學教育內容與方式的改變入手。從這個意義上講,“第二個結合”對未來中國文學學術的影響,極為深刻而且久遠。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久久女人网|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成人蜜桃网| 精品三级网站| 国产微拍精品| 九色最新网址| 国产成人av大片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91|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国产精品七七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欧美 |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国产爽歪歪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激情午夜婷婷|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九九九国产|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欧美日韩| 欧美精品在线看|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 久久a级片|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亚洲一级毛片|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swag国产精品| 2022国产无码在线|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国产天天色|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三区视频| 久久semm亚洲国产|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小视频|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五月婷婷精品| 九色综合视频网|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国产门事件在线|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天堂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77777| 国产黄色免费看| 成人免费一级片|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lhav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国产二级毛片| 欧美色亚洲|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在线伊人| 老汉色老汉首页a亚洲| 国产视频久久久久| 日韩无码精品人妻| 久久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国产乱人激情H在线观看|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地址二永久伊甸园|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自拍亚洲欧美精品|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